重走科举路 第66章

作者:无根的蓬莱 标签: 重生 升级流 穿越重生

  老五是大房季兴杰作出的季绍闻,年五岁。可以说男子当中最大那个和最小那个都被大房季兴杰家占了。

  女子的排序则要简单得多。若是按照季家来排序齿,这一辈目前只有两个女孩。

  老大是大房季兴杰的女儿季绍敏,年十一岁。

  老二就是三房季兴邦的女儿季昀舒,年七岁。

  季桃花所出的两个女儿都姓杨,不参加季家这边的序齿。老大唤作杨芝嫣,年13岁,是这一辈里最大的姐姐。老二杨芷澜,年8岁,比最小的女子季昀舒大一岁。

  季兴邦所出的女儿季昀舒目前是季家下一辈里年龄最小的女孩子。

  所有的小孩子聚在一起之后,除了排序齿之外,当然少不了要考教他们学问。

  这个时候可就凸显出孩子们的差别来了。

  季绍楠、杨志雄二人都是在京城跟着季兴杰这个学霸以及太学的老师念书的,时常被他拉来考教学问,底子很扎实,学问也好。

  季昀霆虽然这些日子里一直跟着他的父母亲四处游历,但是因为季兴邦本身就有状元之才,对儿子的教育很是看重,所以季昀霆的学问也挺好的。

  他与季绍楠、杨志雄二人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他胜在见多识广,脑子灵活,思路很新奇。

  但是真到做题上,却没有季绍楠和杨志雄那样的四平八稳和答题技巧。

  总的而言,三个孩子的成绩都挺好的。

  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一直留在魏县念书的季柳条的两个儿子季昀谦和季昀垒。

  他们二人虽然与其他三人年岁相仿,但是知识却掉了一个台阶。

  仿佛只是还在蒙童班被启蒙的学子一样,完全没有进入到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这个节奏里。

  若是再不进步的话,可能很快就要被五岁的季绍闻超越了,那样的话,他们兄弟俩的脸可真没地方搁了。

  经过考教之后,季柳条和百宝心中非常的难过,同时也很庆幸他们选择的这个时间还不算太晚。

  大堂兄季兴杰也和他们说了,现在这个年纪将季昀谦和季昀垒兄弟俩送到京城来念书不晚,不过几年他们兄弟就能正常赶上其他人的进度了。

  经过考教,四个女子的教育水平都还算比较平均。究其原因还是她们四人的父母们都对教育非常重视。

  季绍敏的父亲季兴杰看到堂弟妹时晗雪学问扎实,考中女官之后的发展路线,觉得自己也应该给女儿接受良好的教育,让女儿日后增加可以选择的权利。

  于是他一直对女儿季绍敏的学问很关注,让她跟着儿子一同念书。

  季绍敏的学问与季绍楠,杨志雄不相伯仲,算是非常好的。

  季昀舒也不用多说,她的父亲季兴邦、母亲时晗雪都是曾经一无所有,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人。

  他们自然也很抓紧对她哥哥季昀霆以及对她的教育,所以她的学识水平很扎实。虽然只有七岁,但是甚至比季昀谦、季昀垒兄弟俩懂得还要多。

  季桃花的两个女儿杨芝嫣和杨芷澜也因为祭季桃花非常重视教育,从小就将她们送到灵毓女学去启蒙,所以学问很扎实。

  值得一说的是季绍敏和杨芝嫣、杨芷澜现在都是灵毓女学京城学院的学生,互相之间从不少了来往,很是熟鲶。

  季昀舒在西南省省府念的也是灵毓女学,而且她的母亲就是灵毓女学的总山长,所以四个女孩子渊源颇深。

  因为都是同一个女学的关系,她们很快便混熟了,比男孩子那边要融入得好。

  作者有话说:

  注:未免各位亲混淆,简单总结人物关系在此

  季兴杰—1.季绍楠(男14)2.季绍敏(女,11);3.季绍闻(男,5)

  季桃花—1.杨芝嫣(女,13)2.杨志雄(男,11);3.杨芷澜(女,8)

  季柳条—1.季昀谦(男,12)2.季昀垒(男,9)

  季兴邦—1.季昀霆(男,10)2.季昀舒(女,7)

第134章 家人分离

  季兴杰在宴席之后单独见了季兴邦一面, 将他拉到自己的书房之中,与他推心置腹的说了好些话。

  季兴杰对季兴邦说道:“兴邦,我知道你的学识是很好的, 也知道你的儿子昀霆在念书上很有天赋。

  但是你也要为昀霆的未来考虑一番。现在他年岁比绍楠和志雄要小一些, 在答题之上略输他们一筹还不打紧。

  但问题是绍楠和志雄他们两个人在京城认真的念书, 还有我这个老师从旁看顾着, 旁边的同学们也都是能力水平很高的人,那种学习的氛围很不一样。

  但是我听绍楠和我说,昀霆告诉他,你们在西南省的时候, 他的同学都是一些资质不太好的人,甚至还有一些西南夷的民族,学的内容也很杂,不光是四书五经,还有西南夷的语言。

  你不要觉得昀霆今年十岁, 年纪还小, 可以荒废。其实他也不小了,现在开始努力学习的话, 三年后争取一次考中童生和秀才, 再一鼓作气参加举人考试去试一试。

  你觉得若是昀霆跟你在西南省城再蹉跎三年, 可有把握考中?

  还不如你将妻子儿女留在京城, 让昀霆能在京城好好上学,这样比较好一些。”

  季兴邦闻言一愣,他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要和家人分离的这个方案。可是孩子念书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之前季兴邦没有太在乎这个问题,总觉得孩子还小, 他和时晗雪二人也有能力、有信心将孩子教导得非常好, 不过他们二人那般开拓眼界般的教导与季兴杰这种应试类型的教导还是不一样的。

  若是对日后季昀霆参加科举来说, 自然是将他留在京城与季兴杰学习几年,科举成绩会好得多。

  可是真要把妻子儿女都放在京城,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到西南省省城去赴任,岂不是有些太凄惨了?

  但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拖着媳妇儿女,耽误他们的前程,又岂不是很自私很下作?

  季兴邦一个人有些想不好了,便回到家和妻子时晗雪以及一双儿女一起商量这件事。

  季昀霆这个年纪的男孩子可不像季兴邦现在这么恋家,想要全家人聚在一起,他可是巴不得离开父母,自己一个人念书长大呢,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男子汉了。

  季昀霆高兴地跳起来对自己的父母说道:“爹、娘,你们放心吧,你们两个可以带着妹妹一起回西南省省城去,把我一个人留在京城念书就行了。

  反正我可以和大堂哥邵楠,表哥志雄一起念书,还有大伯父大伯母看着,我不会有事的。”

  季兴邦和时晗雪对视了一眼,看着儿子这么兴奋的跳来跳去,他们俩心中却更担忧了——怎么敢将这么大的小孩子单独放在京城?若是他被坏朋友勾了去学坏了,那可怎么办?

  那可是一辈子的遗憾,日后再也掰不回来了。

  所以一开始季兴邦的计划里就没有只放孩子一个人在京城的想法。

  时晗雪叹了口气,对季兴邦说道:“夫君,虽然西南省省府的灵毓女学才开了不到一年,但是陈婉婷是个很有能力的人,我相信再加上你的扶持,日后她定然能站稳脚跟的。

  我若是不再与你一同回西南省省城,灵毓女学那边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唯一疑虑的就是夫君你一个人在外面,没有办法好好的照顾自己。

  但我觉得孩子的事情比天大,所以我还是带着一双儿女留在京城,让他们好好念书吧,毕竟孩子的前途更要紧。

  便是像柳条姐和百宝姐夫都知道送孩子到京城来念书的重要性,举家从山北省魏县千里迢迢搬到京城来谋生,面对全新的生活和全新的挑战,我们难道还有什么道理做的不如他们吗?”

  季兴邦闻言也叹了一口气。现在他基本已经和妻子时晗雪达成了共识,二人恐怕要分离几年了。

  季昀舒这个时候却撅着嘴,拉着季兴邦的衣袖说道:“我才不要留在京城里不回去呢,我想和爹爹一同回西南省省城。

  我喜欢学习西南夷的语言,也喜欢和那些各民族的小朋友们一起玩。他们更尊重女生,不像京城这边女孩子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干,憋屈死了。”

  季昀舒的这番话是大家没有料到的。不过虽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西南省那边的民风确实要开放很多,那边对女子的限制确实也比京城这边要少很多。

  在西南省里,某些西南夷中的少数民族甚至还在过母系氏族的生活,孩子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族中女子地位很高,男子地位极低。

  也有好几种民族里面男女地位差不多,男子可以竞选族长,女子同样也可以。他们男女互相之间非常的尊重,且是一夫一妻制的,不像汉族这边分个男主外女主内,还能纳妾纳通房什么的。

  季昀舒生活在那边一段时间以后,作为一个女孩子更喜欢那边,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季兴邦和时晗雪都不愿意限制自己儿女的选择。在当时不会强逼着自己的儿子季昀霆硬要去西南省跟着他们,或者是硬要留在京城念书。此时自然也不会强迫女儿硬要留在京城。

  于是这个年过完之后,季兴邦一家四口便分了两半。

  季兴邦带着女儿季昀舒坐船回了西南省的省城。而时晗雪则带着儿子季昀霆留在京城念书。

  时晗雪将自己的儿子季昀霆通过大堂兄季兴杰的介绍送进了一所老师和环境都非常好的私塾里面念书。

  与他的堂兄季绍楠以及表兄杨志雄成了同学。

  孩子们初初分离之后,对对方也不算很想念。

  季昀霆为他的新学校、新同学而感到开心。季昀舒也没心没肺的跟着自己的父亲一路玩到西南省。

  只有季兴邦和时晗雪这对夫妇两人时常思念对方,书信不断,以慰相思。

  可是过了三四个月之后,两个孩子反应过来了,新鲜劲也过去了。

  他们才猛然发现自己已经那么久那么久都没有见到父亲/母亲或者哥哥/妹妹了,一时之间想对方的紧,都哭了好几场。

  季兴邦和时晗雪也没有办法,只能在孩子们哭的时候安慰他们一下,然后让他们互相给对方写一写信,邮寄一些表达心意的物品。大家离得这么远,想要做别的也没办法了。

  很长时间之后,孩子们才适应了这样的分别,不再时常哭闹。

  季兴邦到西南省省城之后继续推行他的教化政策。

  季昀霆虽然离开学堂不在这里念书了,但是季昀舒这个聪明的小女孩仍然是学堂里面的一个标杆。

  她学习汉族的语言文化知识以及西南夷的语言文化知识都非常的快。

  她与各族的小朋友们都混得非常熟,同时也挣脱了哥哥的桎梏,成了独一无二的孩子王。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们学习西南夷的语言成绩都很不错。

  经过一年多近两年的学习之后,季兴邦基本能与好几个民族交流了。于是他不把自己布政使的身份端着架子高高在上,而是亲自到各个部族去走访,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的族长商谈。

  他这样平易近人的态度,更能赢得西南夷各族人民的好感。他们都将季兴邦当成自己的朋友、兄弟,与他说了好些心里话。

  同时季兴邦也推广那些好用的新式农具。西南夷各族人民在打破了之前的偏见之后,用了新农具立马就“真香”了。对季兴邦也更加的信服了。

  又是一年过去了,年底的时候,季兴邦带着自己的女儿季昀舒坐船启程回京,终于可以与自己的家人团聚了。

  只是这次和之前不同,周巡抚和周夫人也带着家中的仆役、家丁收拾了箱笼,浩浩荡荡的坐上了官船,准备回京复命。

  周巡抚大人的任期已满,皇上招他进京,可能会另有任命,也可能会让他直接致仕荣养。

  周巡抚大人走之前找季兴邦聊了聊,终于说出了他的真心话:“季兴邦,你真不是个一般人,我本来认为你的很多想法都是异想天开,都是年轻人的一时意气,一点儿都不靠谱。

  但是这两年来,我眼睁睁的看着你在西南省将新式农具推广的非常好,将西南夷各族的愿意学汉学的人强制的推行进县学里念书,极大的增加了各族的储备人才。

  同时你学习了西南夷的各种语言,亲自与他们的族长交流,赢得了他们的信任,被他们当成朋友。

  所以现在回过头来再想一想,你当时说的那些计划,对于我看来可能有些离谱,但是对于你来说却的的确确有可能实现。

  可惜的是我已经垂垂老矣,任期也已经届满,现在改口支持你也来不及了。

  到回京之后,我一定会在皇上面前好好举荐你一番,希望皇上能让你继任这个西南省巡抚,让你代天子巡守一方。

  也希望日后你能实现当初你的各种计划,让西南省的汉族和西南夷都融合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