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 第337章

作者:木兰竹 标签: 宫廷侯爵 美食 爽文 穿越重生

  朱标疑惑:“你们干什么?”

  刘琏道:“他可是孔家人,一定对圣贤书很了解,我们特来讨教!”

  朱标:“……”你们是来讨教,还是来找茬?

  文人的友谊就是吵出来的,朱标十分同情地看了孔佑一眼,拉着燕乾离开了。

  “希望孔佑能承受得住第二次打击。”朱标道。

  刘琏、宋璲和朱同的本事可不小,放眼整个大明,就是没有他的教导,也是能直接被他爹授官的水平。

  孔佑虽也算个人才,但比起这三人太过稚嫩,就算在擅长的四书五经上,也会被打击得体无完肤吧。

  可怜。

  “标儿,你让他学习之余给你当文吏吗?”燕乾问道。

  朱标摇头:“让他去公学。他不会缺当官的经验,他缺少的是贴近百姓的机会。孔子周游列国,眼中看到的都是真正的民生。现在的孔家太高高在上了。”

  燕乾道:“好,我去安排。”

  朱标道:“这个我会让其他人安排,燕叔叔,我有其他事交给你。他们终于做出了一台能在地上行走的机械,是时候开发东北了。我希望你能去东北屯田。”

  现在东北还是蛮荒之地,人烟稀少。若要开垦,最适合的是军屯,也就是后世的“兵团农场”。

  后世没有人不知道东北的黑土地有多肥沃,所以现代很多人不种田的人都疑惑为什么东北直到近现代才开发。

  朱标穿越后实地考察,才知道不是古代人无知,放着大好的土地不开垦,而是没有这个能力。

  以华夏人民的种田本事,山尖上都能给你种上东西,住在东北的人,怎么可能不种田?东北田地少,问题就出在肥沃的黑土地上——它们太肥沃了。

  见过黑土地的人就知道,黑土地因为过于肥沃,所以泥土十分黏稠,仿佛混着油脂一样。这样的泥土,别说人力,连畜力都很难开垦。

  从华夏文明起源就可以看出,种植业最先兴起的地方都是土壤较为松散,可以人力轻松翻动的地方,比如黄土地。

  随着铁器和耕牛出现,百姓们能种植的地域也逐渐扩展,从南到北,现在连云贵也已经被开垦成了良田。

  东北不仅土壤质地十分黏稠,还因为太过寒冷,一年只能收获一次。如果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开垦,农民费尽心力种出的粮食还不够他们的口粮。东北森林资源丰富,种田还不如渔猎。

  即使是现代,东北产粮地也基本靠大农场,是几个产粮地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地方。

  因为这个原因,朱标没有告诉他爹去开发东北,只是维持原状。

  现在,开发东北的时机终于来到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尝试,在女子科学院的理论支撑下,工匠们终于克服了难关,将燕肃的图纸和内燃机结合了起来,做出了第一台大型机械车。

  拖拉机出现。

第208章 民意运用釜底抽薪

  朱标原本以为,内燃机终于研制成功后,会先制作一辆小汽车给他开。

  没想到,第一辆可以勉强量产的内燃机车居然那么大。

  不过仔细一想,这才正常。现在没有机床,小零件需要精密的手工艺,非常难制作。历史中许多机械都是先弄出一个笨重的大个子,然后逐渐缩小。

  因为橡胶要下一次返航才能运来,工匠们绞尽脑汁,给大个子机械车弄了个履带。

  朱标看到成品的时候,脑袋里一下子蹦出“五对负重轮”。

  不过听说二战时,很多装甲车、坦克,都是用拖拉机改的。或许这还真能改成“五对负重轮”。

  蒸汽船目前挺好使,煤炭也好开采。相比煤炭,石油开采还需要工匠们继续研究。所以海船仍旧使用蒸汽锅炉,没有立刻着手制造内燃机驱动的海船。

  朱标知道自己这一方技术发展后,一定会有其他国家学习,不可能阻止技术的传播。

  作为第一技术国,大明可以放心制造蒸汽船。等其他国家开始研制出一点名堂后,就将蒸汽船高价卖给他们,大明自己换成内燃机驱动的海船。

  朱标不知道现代“轮船”是个什么构造,他只能将自己经常乘坐游轮时看到的船的外形描述给工匠们,让工匠们自己琢磨。

  工匠们琢磨出了很多东西,朱标不知道这是不是现代的轮船解构,反正能用就行。

  在朱标的详细解释下,大明朝廷终于接受海船发动机先继续用蒸汽机,内燃机先在农用机械上试验,成熟之后再一波换的策略。

  朱标说,用旧的东西可以去国外换粮食和金银,根据在高丽贩卖破烂武器的收益。他们相信朱标的话。

  武器总会更新换代。以前销毁武器是一大问题,现在卖给其他国家也不错。

  最好卖得更远一点,才不影响大明周边安全。

  “那为何不把大明周边扫平了?这不就不用担心大明周边安全了?”武将们发出灵魂质问,文臣们皆撸起了袖子,要和武将拼命。

  你们打完仗还要我们收拾和治理,能不能给我们喘口气的时间!啊!

  朱元璋若有所思:“最近仗不多,几个小家伙就能解决,你们这些老头子反正也上过培训班,读过书,由武转文吧。”

  武将们:“?”

  朱元璋道:“常遇春、康茂才和花云能干得很好,你们也能,朕相信你们。”

  武将们再次:“?”

  就算陛下你自称“朕”来威胁我们了,我们也觉得很恼火,并不想案牍劳形去处理那些琐事啊!

  求给我们仗打!

  然而打仗是不可能的,荣养朱元璋也心疼钱。

  我和我的标儿都在忙碌,你们凭什么不好好干活?

  这群武将们被逼无奈,都挂着高高的爵位,去当知府了——知省他们还做不到,一个知府应该问题不大。

  于是大明初期出现一个令历史学者每次看到都会捂嘴笑的奇葩现象——一个穷山恶水地方的知府,可能身上有着开国爵位。

  王朝建国后,不需要那么多兵将。一般王朝要么遣散要么荣养。

  像大明这样,先培养兵将们读书,然后填充基层官吏。后世人只能说,大明皇帝仗着自己是开国第一功臣,和李世民那家伙一样,一点都不忌惮武将和功臣,完全不怕别人造反。

  因朱元璋这个“武将转文官”,模糊文武界限的政策,燕乾自然也是能去东北当知省的。

  但问题是,燕乾现在不仅要去当知省,还要文武合一。

  因为东北苦寒,现在还是蛮荒之地,只有辽东一带有城池,再北一点的地方基本没,但他的基本策略和如今的朱标是一致的。

  大明初期,废东北州县,改军卫。在较为容易开垦的辽东一带,大明设置了九个国防重镇,修建了十八座城池,屯田五千七百多倾,以军屯带商业和民生,将辽东一带迅速纳入中原文化体系。

  只是一因为生产力水平限制,二因为大明永乐之后统治力收缩,大明对东北的开拓没有继续深入。

  听了朱标详细描述的东北开拓计划后,燕乾不由感觉压力极大。

  虽然东北荒芜,但面积极大。让自己去东北当军政合一的知省,这简直和分封藩王等同了。

  燕乾不由道:“或许让燕王去更合适?”

  朱标道:“我倒是想让他去,但他不肯去啊。”

  燕乾道:“……让曹国公去也比我好。”

  朱标道:“他也不想去。”

  燕乾:“……”我能说不也不想去吗?

  朱标失笑:“好了,不和你开玩笑了。东北还只能你去。谁去东北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好好使用那些机械。你参与了机械车的研制,才知道怎么使用和改进这些机械。换做其他人去,也需要你同行辅佐,那不如直接由你来。”

  燕乾仍旧犹豫:“东北知省的权力太大了。”

  朱标笑道:“那东北实际的知省是我,燕叔叔不过是帮我做事,按照我的计划行事。这样就不怕了吧?”

  燕乾松了口气,道:“标儿你不早说……我去。”

  朱标叹气:“其实你如果不说这句话,我也不想说实际上的东北知省是我。我多想省点心。”

  这下轮到燕乾失笑了:“标儿,我去东北也是明年的事。到了明年,你顶多还省心一年。”

  朱标翻了个白眼:“过了明年,我还是会镇守北京。如果二弟和三弟这两年时间表现好,我就送一个弟弟来帮你。”

  燕乾哭笑不得:“标儿,你其实可以给燕王和曹国公下命令,别老纵容他们,打仗可以让其他人去。”

  朱标撇过脸:“再说吧。南洋很重要,他们去打仗,才会依照我的计划开垦和教化。换了其他老将,打胜仗肯定问题不大,但治理就不一定听我的了。”

  燕乾道:“让邓愈和赵德胜去,他们一定听你的。”

  朱标抱着双臂道:“但我不相信他们的能力。”

  燕乾无奈了:“这……好吧,也是。”

  标儿的三位兄长算是标儿的半个弟子。无论是能力,还是对标儿意愿的体会,他们都更出色。或许南洋一战,真的必须由他们三人去。

  朱标和燕乾说定之后,燕乾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再次跟着朱标刻苦学习,为去东北开拓做好准备。

  燕乾完全没询问,去东北当知省这种事,怎么一个北直隶的朱标抱着双臂道:“但我不相信他们的能力。”

  两人虽没有说开,但都心知肚明。

  李善长得知此事后,也没有说什么“标儿你居然擅自安排封疆大吏”的话,非常积极地传授燕乾搞后勤和屯田的经验。

  只有朱元璋什么都不知道。

  他得到朱标的家书后,立刻召集心腹,焦急地询问心腹们,要怎么既达成标儿的提议,又能显得洪武皇帝经过了深思熟虑,不让标儿怀疑。

  他的心腹们畅所欲言,但心里的古怪挥之不去。

  罢了罢了,就只剩下不到两年时间了,继续陪着这父子二人玩吧。

  朝廷在讨论东北开拓,以及建立新行省的事时,孔希友还没回到南方老家,山东士绅还没服软。

  而送给衍圣公家族的礼物,已经到位了。

  当报纸送到各行省省城,统一发行的时候,常葳也同时带兵出发,进入了曲阜县城。

  常葳第一日进入曲阜县城,并未发难,只是让自己的兵去散发和宣读报纸,动员曲阜百姓检举衍圣公府不法行为。

  因孔圣人后裔家族这么多年来强大的威慑力,百姓们并不信任常葳,常葳吃了闭门羹。

  她并不气馁,继续散发和宣读报纸,并且宣讲常遇春和她在各地屯田、处置不法豪强的事例。

  于此同时,她拿着皇帝的旨意,封了衍圣公府邸的门,让他们等待处理。

  衍圣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就算有常葳的封锁,他仍旧派出人,去南京找人上奏皇帝,煽动文人,想从朝廷施压,让常葳退缩。

  只要打出孔圣人的旗号,他们的不法事迹向来都会被压下来,顶多赔点钱。无论是皇帝还是文人,都不会让孔家的金字牌匾上出现污迹。

  “我们要继续动员百姓,在南京下旨前,将宣判的大会开起来。”常葳对下属道,“只要有百姓来喊冤,我们就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