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 第254章

作者:木兰竹 标签: 宫廷侯爵 美食 爽文 穿越重生

  当军报到达的时候,朱元璋懵了。

  自家标儿居然领军出击,和扩廓帖木儿来了一场大战不说,标儿还亲自上战场斗将了?

  朱元璋当即破口大骂常遇春,都是你这个瘪犊子带起的主将跑去斗将的歪风邪气!

  常遇春:啊?这……好吧,是我的错。

  朱元璋骂完之后,又担心又得意。军报到他手中的时候,陈标这场仗已经打完。朱元璋不是“追更”,不用提心吊胆。

  哎!我的标儿怎么就这么能干呢!他这个年龄都能和扩廓帖木儿打得有来有往,把扩廓帖木儿逼退!

  显然,陈标和燕乾、薛显、赵德胜合力嗷嗷乱杀,陈标大部分时候负责嗷嗷的斗将,在朱元璋眼中,就是陈标带着燕乾、薛显、赵德胜嗷嗷乱杀,陈标负责乱杀,其他三人负责嗷嗷呐喊助威。

  朱元璋骂完常遇春之后,一边看军报一边摇头晃脑,就像是书生读到了绝世好文。

  在看到陈火星堵到了想往南渡河逃跑的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绝望自杀时,还大拍桌子高声叫好。

  常遇春悄悄伸头看了一眼,也不由叫好。

  太子殿下这一手,即便他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都忍不住为之叫绝。

  但很快,两人就笑不出来了。

  常遇春非常后悔,为什么自己会在军报来的时候留下来。

  那个说肚子痛飞速逃走的徐达,很明显料到了这一幕!

  军报后半是陈标亲笔写的请罪书。

  陈标首先描述了学生和将领的言语冲突,说到了自己离经叛道的想法,说到自己知道应该做出对扩廓帖木儿英雄惜英雄的姿态以收买人心,但他做不到,他如此意气用事,辜负了朱元璋的期待,也没有给学生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陈标又罗列了这次战争的损失。

  人的损失,钱粮的损失,一个一个数字,全是陈标亲手书写。

  在见到父母后,陈标的哭诉,和他在给朱元璋的请罪书中最后一段内容差不多。

  “我知道理智上和战略上我应该出击。那支成建制的重骑兵是大明心腹大患,扩廓帖木儿更是大明心腹大患。最差的是扩廓帖木儿带着重骑兵回到草原,这样他就能培养出更多重骑兵……”

  重骑兵是一支训练有素的职业兵种,不是会骑马就能当重骑兵。

  这支训练有素的重骑兵如果回到了草原,他们人人都能成为教官、成为将领。

  重骑兵身上的挂甲也颇具技术含量。如果他们能带着全副武装回去,残元掠夺的工匠们就能依据这些挂甲研究出新的重骑兵挂甲。

  扩廓帖木儿回到草原,如果元太子被连番打击后开始信任扩廓帖木儿,大明将遇见一个从心智和能力都磨砺成熟的可怕对手。

  若重骑兵回到草原,残元就能短时间内培养出新的职业重骑兵军队。

  陈标选择出击,就是要将扩廓帖木儿和这支重骑兵都留下来,绝对不能让他们回归草原。

  最差的结果,也只能是扩廓帖木儿回草原,这支重骑兵必须留下来!

  陈标理智上知道自己的决定很正确,理智上知道……

  但是如果他选择闭城不出,明军就不会死这么多将士,甚至一个人都不会死了啊!

  “我知道我没错,我还是好后悔。我要是没出击就好了,我要是守城就好了,他们就不会死,都不会死……”

  陈标不顾弟弟们还在这里,不顾这样会很丢当哥哥的脸,他仍旧在父母怀里说着不理智的后悔的话。

  是啊,如果让扩廓帖木儿和他的重骑兵回到草原,大明未来将死更多的人。

  但这些人没死在现在,没死在他的眼前,没死在他的决策中,没有因为他的命令和指挥惨死,他就不用承担这些责任。

  陈标不想承担这些责任。

  他明明只要守城就好了,明明这些沉重的责任可以给别人承担。他为什么要逞能?为什么要让自己认识的将士们去打这一场惨胜的仗?!

  即使他知道这场仗一定能赢,即使他知道这场胜仗在其他人眼中都是奇迹的大胜,但陈标也后悔了。

  朱元璋和马秀英紧紧揽着儿子,哭得说不出安慰的话。

  他们知道,虽然陈标现在很后悔,很痛苦。但如果让陈标回到过去,陈标仍旧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如果未来还有同样的事,陈标也还会变成他现在口中那个“冷酷理智”的将领,做出同样的选择。

  就像是朱元璋曾经做出过许多选择,不是不痛苦,只是必须去做。

  朱元璋曾经也将小兵看做一条条命,因为他也是小兵。

  现在他已经不看了。

  他以为自己已经麻木,但看着陈标的哭泣,他才发现,自己不是麻木,只是不敢去想、去看。

  因为背负太多人命,这担子太重了。只有放下一切,变得冷酷无情,将所有人人命看做钱粮一样的数字,他才能做出决策。

  朱元璋自己是这样,他却不知道该如何教导陈标。

  因为他的孩子,比他还冷静理智,又比他更善良心软。

  “不哭不哭,不想干就不干了。咱们回家。你也还小,本就不该承担这么多事。”朱元璋下定决心,“回家!你不是想出海经商吗?以后咱们就出海经商去!”

  陈标扬起哭花的脸:“真的?”

  朱元璋斩钉截铁:“真的!”

  陈标吸了吸鼻子,扯着朱元璋的袖子擦脸:“以后再说吧。我得先帮北平百姓过冬、春耕,看明年能不能种出自给自足。还有我答应将士的祭奠还没做,还有战后抚恤金,伤残帮扶……”

  陈标一件事一件事数着,朱元璋和马秀英眼中都是浓浓的无奈。

  而在一旁听着陈标哭诉,听着陈标数着今后要做的事的弟弟们都神色黯然。但包括狗儿猫儿两个最小的弟弟,他们黯然的眼神中也多了一抹十分明显的坚定。

第146章 青史留名不抢碑文

  父母来了,陈标给自己放了一日假,腻在父母身边重新变回了孩子。

  就算有弟弟们在,陈标都懒得注意形象,反而去催促弟弟们帮自己干活。

  “你们长大了,是时候分担大哥我的工作了。”陈标本来只是开玩笑,没想到四个弟弟都很努力地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陈标便让他们去做了。

  封建时代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早点接触这些事也好。

  陈标对朱元璋狂夸自己的弟弟们,能文能武思想境界高,这次学生们和将领们争执的时候,弟弟们思想也和自己这个当大哥的一致。

  他还有个意思,虽然我陈标的思想不符合现在实际,但我还是认为我比较厉害。

  陈标在自家老爹面前吹牛从来不谦虚。

  朱元璋先肯定了确实自家儿子更厉害,然后不屑道:“他们是你教的,思想和你不一致,那还得了?何况我看他们根本没想那么多,只是单纯认为是敌人就该死!”

  陈樉和陈棡默默瞥了自家爹一眼。

  虽然是这样没错,但他们并不想被自家爹说。

  陈标坚持认为自家爹是嫉妒弟弟们的聪明才智和思想境界,朱元璋作势要拍陈标的脑袋。

  陈标叉腰:“来啊,你揍啊,你动手啊!”

  朱元璋以前还敢举起手晃悠几下威胁陈标,这次连手都没能举起来。

  陈标因统漠镇之战短暂情绪崩溃,他又心虚又心疼,以前还能声厉内荏,现在连声音都舍不得拔高了。

  “有话好好说,别动手动脚。”朱元璋这话说着好像不是他要拍陈标,而是陈标要以下犯上揍他这个皇帝老爹似的。

  陈标休息了一日后,繁琐工作被父母接手,他只负责战后将士抚恤和祭奠。

  这段时间他梦回童年,他只需要叽叽歪歪指手画脚,大部分事情都有家里人帮着做。

  啊,躺着真舒服。

  朱元璋本也想将抚恤和祭奠一事也接手,让陈标多休息一段时间。但陈标不愿意。

  他身为主帅主将,起了这场战斗的头,就要好好为这场战斗收尾。

  朱元璋曾经举办过的最大一次祭奠,是祭奠扬州惨死百姓。

  陈标模仿朱元璋当时祭奠扬州百姓,为不能归家的将士集中安葬,统一立碑。

  石碑正面碑文叙述了这一仗的前因后果和意义,石碑背面是密密麻麻的阵亡将领的名字。

  陈标没有对石碑进行过多的装饰,预计的祭奠规模也很小。

  这个时代,如果做太过离经叛道的事,对陈标自己、对碑文上的阵亡将士都不好。

  这次祭奠如果规格太高,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他军队的将士恐怕会心里膈应。

  陈标不可能让所有将领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就算将领乐意,他们也没钱、没精力做这些事。

  如今时代,能精打细算保证粮饷大部分发到士兵手中的将领,已经算得上顶尖正直优秀。再给底层士兵拔高地位,引发的后果就有些难以承受了。

  比如,士兵地位提高了,那待遇是不是要提高?

  大明没有那么多钱粮来提高普通士兵的待遇,其他既得利益者也不愿意武人的地位提高,而且这还牵涉到君权、文武纷争等等麻烦事。

  任何不符合当下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都会步子太大摔跟头,陈标事事以后世的思想审视自己,但不会做超出这个时代的事。

  在朱元璋拍着胸脯说要告诉“大明皇帝”,以后都要为普通士兵建碑祭奠时,陈标阻止了朱元璋,告诉了朱元璋这样做弊大于利。

  虽然这件事很正确,但正确的事不一定能做,不一定在当下就“正确”。

  这种矛盾的说法,朱元璋想了半晌,才叹了口气:“你说得对。”

  陈标此次能为普通士兵立碑撰写碑文,借了“封狼居胥”“燕然勒石”同款原因。

  杀了扩廓帖木儿,残元朝中再无能领兵的将帅;灭掉这支重骑兵,残元要重新组织起重骑兵需要好几年。

  残元的将帅和军队都要重新培养,这比抓住他们的皇帝太子更有利于大明休养生息。

  可以说,扩廓帖木儿的败北,就已经将元朝的棺材板钉死了。即使他们还在棺材里喘气,也只是慢性死亡。

  所以统漠镇这一战,看在扩廓帖木儿的名气上,有资格如“封狼居胥”“燕然勒功”一样,树立一块大石碑纪念。

  只是石碑下面埋葬着将士们的骨灰,石碑正面描绘着将士们的壮举,石碑背面刻着阵亡将士们的名字而已。

  炫耀战功是主要,祭奠是次要。如此一来,就没有人会反对了。

  碑文由谁撰写,刘琏和朱同谁也不服谁。

  于是两人就比射箭,朱同略胜一筹,得意包揽此事。

  朱同文采飞扬,写的文章让躲在一旁不敢见人的朱元璋都连连叫好,但被陈标打回重写。

  “此战将领的壮举自有史书为我们立传,你的碑文,要写史书里不会记录的人和事。”陈标道,“碑文重写,文章留下,后人为我立传的时候好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