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改嫁前夫发小 第128章

作者:女王不在家 标签: 年代文 爽文 甜文 穿越重生

  一个班长职位,对她来说可有可无,甚至会觉得责任重大,她并没太大兴趣,反而更要担心因此带来的非议。

  胡老师略想了想:“我们本来是考虑到你比较适合,不过你说的这个情况,确实也有道理,这样吧,代班长还是由你来做,等过些天,我们一切步入正轨,选上了正式班长,你就可以卸任了。”

  林望舒笑道:“好,临时当班长,这个我没问题,需要我做什么,两位老师尽管说就是了,我一定全力配合。”

  当了临时班长后,林望舒一下子忙起来了,因为班里各种委员还没选出,她这个临时班长的责任重大,先是了解了各项政策,之后开始给大家解读。

  工作五年的可以继续领工资,由原来单位发工资,不满五年的则是由学校领补助,饭票的话又分四种,分别是菜票面票米票和粮票,这都是有不同用途的,至于补助的粮票又分大米和面粉。

  这些发下来后,大家自然眼花缭乱,光弄清楚这些票到底干嘛的就需要到处打听,好在林望舒明白,给他们一个个讲解,最后告诉大家伙:“我已经问清楚了,一张面票一个馒头,一张米票二两米饭,一张粮票可以打两勺棒子面粥,大家可以搭配着来!基本上每个月够吃了!”

  马上就有人问了:“棒子面粥是啥?”

  旁边有人笑,帮着回答:“就是玉米面粥,我们把玉米叫棒子!”

  林望舒给大家都解释明白了,还要负责给大家解读接下来的流程安排,给大家讲建校劳动的事,组织大家分小组,分小组的时候还得男女搭配着来,不然怕分配不均匀有人工作量大,这么忙了一整天,忙了个四脚朝天口干舌燥。

  忙完后,她自己看看,她一个月依然会有三十六块钱,另外还有粮食补助,也觉得生活实在是美,白吃白喝还能上学,要不任凭谁都得大声说一句“社会主义就是好”呢!

  而另外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是,到了傍晚吃饭时候,班里就有同学找她,是二十七八岁年纪大一些的,下过乡,有一定的阅历,据说还曾经是学习伟人思想省级先进个人,旁敲侧击打探了她的情况。

  她坦诚地告诉对方,自己只是临时班长,等正式班长选出后,便将卸任,而且不会参加班长的竞选。

  林望舒也松了口气,她对政治没兴趣,对接下来将会贯彻十年经久不衰最后却终于戛然而止的学生游行不感兴趣,对即将开始的轰轰烈烈北大人代竞选也不感兴趣。

  甚至连八十年代末那些经济暴发的好机遇,也不是太有兴趣。

  这些,她都已经围观过了。

  轰轰烈烈你唱罢来我登场,最后也不过是一场空。

  重活一辈子,她只希望安静地读读书,过过自己悠闲自在的富足日子。

  而当天晚上,同宿舍的陈六芽竟然也问起来她成为代班长的事。

  林望舒已经了解到,陈六芽在西北农村,可是农场的妇女主任,也是肩挑半边天的人,任谁不说一句佩服。

  她当然得解释明白,便和大家提起自己文章刊登《人民日报》的事,大家恍然,气氛一下子轻松了。

  接着大家谈天说地的,说起自己的经历,一个宿舍五个女同学,年纪和经历不同,自然性格也不同,不过除了一些别的心思,大家都是拼命苦读才获得这个学习机会的,一个个目标直接而简单,苦学,进步,改变命运,报效国家。

  苏方红更是发誓:“我这四年,一定要好好读书,我不想看电影,也不想逛公园,我对象也不谈,一定要把以前缺了的学习时间补回来!”

  林望舒很快对舍友有了大概的一个印象,胡杨,同为北京胡同人,个性爽朗说话逗趣,和自己还算性格相投,有共同语言,能当朋友;

  苏方红是内蒙知青,自己是云南知青,有类似的经历,说起过往自然有共鸣,而且苏方红没别的心思,踏实爱学,也能当朋友;

  陈六芽年纪大了,有一些政治野心,但是性子稳重,而且她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带着孩子读书还能上北大,能力卓绝毅力出众,也许不能当朋友,但值得敬佩,也能处好关系。

  至于冒箐箐,这个小姑娘就有些特别了,她二十一岁,长得好看,家庭条件听着一般,父亲早没了,母亲在廊坊当临时工,但是她穿戴却很时髦讲究。

  今天开会时候,她戴着一顶人造皮的白帽子,在周围戴着围巾的女学生中格外惹眼。

  林望舒躺在床上,和大家说话,说着说着,苏方红突然叹了一声:“我刚进门时候,看到望舒和她爱人,吓了一跳,以为走错了地儿。”

  她这一说,大家都好奇起来,问怎么回事。

  苏方红便开始用她理科生的形容词,夸张地形容了“望舒爱人”是如何如何相貌出众,如何如何让她惊叹。

  她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说:“我以为我走进电影里了。”

  大家一下子好奇起来,旁边冒箐箐突然道:“我记起来了,当时我进宿舍,你们可能正好出去,我和你们擦肩而过,你爱人确实和你很般配,穿戴特别洋气,长得也好看!”

  林望舒想了想,委婉地道:“我爱人外形确实比较出色,衣着也比较讲究,不过那是因为他的工作需要,他是一名翻译,经常需要在对外场合做现场口译。”

  她这一说,大家越发好奇起来,林望舒只好大概讲了讲。

  本来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谁知道胡杨却道:“不过你爱人挺有路子的吧,那个时候竟然能上外国语学院,这个我们一般人可摸不着路子。”

  这话题就有些敏感了,毕竟接下来两年,在前面的工农兵大学生毕业离校退出北大舞台前,校园里两种风流人物的对抗将会一直持续。

  陆殿卿并不是工农兵大学生,但是他在那个特殊年代能上大学,还是有一些家庭原因的。

  林望舒只好含糊地道:“他主要是从小就外语好,硬条件在这里,反正也赶上机会好吧。”

  好在这之后,大家便开始讨论起别的话题,讲起来系里的老师,以及即将开始的建校劳动,没人再提这个了。

  第二天,便是大礼堂的迎新会了,虽然已经进入了1978年,但是依然是1977年迎新会。他们这一届算是1977的,不过预计毕业时间是1982年,会和1978年的新生一起毕业。

  迎新会上,各专业都在,领导致辞,大学校长致辞,底下年轻的大学生们群情激昂,热血沸腾。

  会后,班里迅速开展了一个会议,开始竞选班长和学习委员,班里那位二十八岁的男同学当了班长,陈六芽以自己昔年妇女主任的经历胜出,当选了生活委员,林望舒这个临时代班长迅速退位。

  不过最后,系老师却把一个体育委员的位置安排给了林望舒。

  林望舒倒是没反对,体育委员就体育委员,这是闲职,也就上体育课带着大家喊喊口号,这活她能干。

  开完班会,就开始建校劳动了,他们系被分配到的任务是去修整五四操场。

  大家陆续被分配到了铁锹和土篮子,按照之前分好的组,各自分配了任务,于是男生扛着铁锨,女生拎着土篮子准备干活。

  学校用拖拉机拉来了红土,大家用那个红土修整添补。

  北京的正月还很冷,塞外的风还在刮着,风一吹,大家嘴里眼睛里都是土,有人舍得,用围巾围着脸,有人不舍得,硬挨着。

  大喇叭里这时候发出带着杂音的号角声,还有人大声喊着“红军不怕长征苦”之类的口号。

  这活儿实在不好干,不过系里应届生并不多,大多都是上山下乡历练过的,工厂工人,知青,烧锅炉的,挖煤的,比比皆是,大家干这个活不至于叫苦。

  只是干着干着难免叹息:“我从煤矿里爬出来,以为来读书了,谁知道还是干农活!”

  大家听着,全都笑起来:“也就一周,熬完了就好了!这可是咱们的校园!”

  这么一想,干劲儿也就足了。

  不过干完活后,虽没正式上课,但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过去北大图书馆了。

  在之后的一些年份,一塌糊涂这个带着遗世独立潦倒气息的成语,是北大的代名词。

  而一塌糊涂正是一塔湖图的谐音。

  未名湖畔,博雅塔下,这两年新落成的图书馆屹然而立,这是国内建筑面积最大也是馆舍条件最好的图书馆了,这是莘莘学子的学术圣地。

  北大图书馆和那一湖一塔,一起成就了一塔湖图的华章。

  林望舒站在未名湖畔,在那黄沙漫天中,仰脸看着眼前的北大图书馆。

  重活一世,她到底还是光明正大地站在这里,对它道一声,别来无恙。

第91章 (她只是一个小人物)

  踏入北大图书馆的那一刻,林望舒想起上辈子第一次踏入时,面对浩瀚如烟的图书,看着图书馆里的莘莘学子,她心底泛起的绝望。

  不过好在,后来的岁月里,心底的绝望逐渐被抚慰,这里成为一片安详的圣地。

  她站在图书馆中,仰起脸,看向那些扑入图书馆的学子们,男男女女,形形色色,在踏入这道门槛之后,他们脸上残留着的沧桑,瞬间被同一种表情所取代。

  那是一种对知识的饥渴感,精神亢奋地睁大眼睛,拼命地扫视,仿佛要将这琳琅满目的图书全都装到了自己的眼睛里。

  他们先是犹豫,驻足,之后仿佛刚从牢笼中走出的饿虎一般,走向那些图书。

  林望舒并没有那种饥渴,比起大部分同龄人,她显然更从容,也更悠闲。

  她走过去,徘徊在书架旁,走走停停,最后终于停留在理化那一大类别,试图翻找激光学的资料,去寻找老教授的信息。

  随意翻了翻,并没找到,于是林望舒意识到,自己这么漫天寻找简直犹如大海捞针。

  她曾经为老教授翻译过整理的那些资料,都是十年后的了,十年前,他的资料被摆放在什么位置,她并不清楚。

  于是她驾轻就熟,过去翻阅当前的先进科技报刊,并顺利地查阅到了目前中国的激光研究进展。

  可惜,也并没有看到太多信息,翻找了一番,也只找到一则旧闻,那都是十几年前的,在一个边角处提到,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小球照明红宝石研发成功,代表着中国光学精密机械的一大进展。

  林望舒扫过这个消息后,便继续翻找别的,按说这个时候,中国应该已经研制出来多程片状放大器,把激光输出功率提高到十倍,并且六束激光系统也应该研制出来了。

  也就是那个突破,让中国的激光聚变研究算是进入了世界比较先进行列了。

  别的学科,中国也许滞后,但是在激光学方面,得益于老教授的贡献,中国还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也算是为以后许多行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了。

  林望舒便继续翻找,她想看看老教授的介绍,以及他目前的研究资料。

  她有些奇怪,老教授可是1948年的北大物理高才生,是在高等院校调整之前培养出来的新中国高等研究人才,而且是激光研究方面的主导者,就算现在才是1978年,但他在光学领域的地位,也不应该没有他的资料介绍。

  她又四处翻找了一番,还是没有,于是重新回去看那红宝石激发器的介绍资料,她知道这是老教授主导研发的,当即打开翻看。

  只是翻开后,她看着红宝石激光器的介绍,在那些名单中,却依然没有老教授的名字。

  老教授叫席铭,然而席铭这两个字眼根本没有出现。

  她把那份资料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没有,就是没有。

  甚至连一个和他差不多资历或者经历的人,都没有。

  她缓慢地从那些印刷的铅字中抬起头。

  此时冬日昏黄的阳光透过漫天黄沙从图书馆窗户的缝隙中落进来,图书馆中充塞着前来借书和学习的年轻学生们,他们或者在翻找书本,或者坐下来仔细研读,图书管理只有蹑手蹑脚的走路声以及书页被翻动的窸窣声。

  这个世界,是她以前熟悉的那个吗?

  红宝石激光器负责人的介绍,席铭教授怎么可能缺席!

  她恍惚着走出了图书馆,出了图书馆后,却是茫茫然不知道该去哪儿,最后终于想到了,赶紧跑去了系办公室,终于看到了一位熟悉的老先生,这是胡教授。

  这位胡教授也是物理学方面的大师了,他和席铭教授是多少年交情。

  那胡教授乍看到她,也是疑惑,抬了抬眼镜:“你是才入学的学生吧,我记得你。”

  林望舒:“胡教授,我想问你个问题。”

  她已经顾不上礼貌了:“我想问问,你认识席铭老师吗?”

  胡老先生听了,想了想:“席铭老师?哪个席?具体哪两个字?他是哪所学校的?”

  林望舒只觉得脑子里轰隆一声,就那么炸开了。

  那个她最不敢相信的可能竟然是真的。

  如果存在那么一个席铭教授,胡教授绝对不至于说出这种话,他们已经相识多年啊,曾多次并肩战斗啊!

  她还不死心,于是继续描述:“他是解放前大学生,我们学校的,红宝石激光器他也参与了,他是广东东莞人,胡教授,你认识吗?”

  胡教授摇头:“广东东莞人?是我们系的吗,我们系老师没有广东东莞人的。”

  林望舒咬牙,干脆道:“那Q开关原理呢,列阵透镜呢?还有光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