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被迫养娃记 第62章

作者:雪上一枝刀 标签: 甜文 穿越重生

  不仅仅是色系,很多款式也会根据身材有些细微的变化。

  很多上门的顾客一开始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上门的,毕竟他们是一家新的裁缝店,之前收的衣服还不算多。

  但无一例外,走得时候都特别满意。

  吴婶子之前从来不知道,原来做衣服还这么多道道,她比着葫芦画瓢,也开始琢磨开了。

  当然,不好琢磨别人,就琢磨她自己。

  她今年都四十多了,虽然年轻的时候长得也算不错,但守了十多年寡,独自拉扯大了儿子和女儿,一张脸早就老了,气色也不咋太好,有些发黄,也就身条还和年轻的时候差不多。

  吴婶子来到城里五年了,把孙子给看大了,从老家带来的钱也都花在了孙子身上,她好久没做新衣服了,洗得发白的深青色褂子,领口和袖口都换过一回了,里面穿的也是旧棉袄,棉花都板在一起了。

  发了第一个月的工资,有二十二块呢,她想的是,先不管别的,先要为自己做一件新衣服。

  她这个年龄的人,一般不是穿青色就是穿黑色,但现在她不想那么穿了,趁着中午吃饭的空儿,跑了一趟布店,扯了一块湖蓝色的涤卡料子,还扯了几尺粉色的薄棉布,预备做棉袄用的。

  吴婶子晚上加了个班,把自己的新褂子给做出来了,她脸色虽然不好,但肤色不黑,穿上这蓝色的外套,倒显得精神了不少。

  许沁夸她,“这颜色选的好,特别抬肤色!”

  和吴婶子比,许敏的进步不大,她每天练习的时间倒不算短,看起来似乎很用功了。

  但做一件事情,若是不走心的话,下再多苦功也是白费。

  许沁检查了一下刚做好的衣服,没发现什么瑕疵,就递给吴婶子了,吴婶子赶紧拿着去锁边和熨烫了。

  她盯着许敏看了几眼,这孩子踩缝纫机的样子,那么不情不愿的,看来是学不出来了。

  看来是要跟好大侄女谈谈话了。

  许沁打开堂屋的门,许敏老老实实的跟在她后面。

  “小敏,你觉得练得怎么样?”

  许敏垂头丧气的说道,“姑,你不是说过,每个人的优点不一样吗,我擅长跟人打交道,走街串巷的去揽活儿,吴婶子做衣服手艺好,我们这么配合不挺好的吗?”

  许沁笑了笑,“没错,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一人的本领越多,越不受制于人,享受到的自由也越多,可能赚的钱也越多,你不想赚更多钱了?”

  许敏当然想赚钱了,来到县城她发现,好吃好玩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她挣得钱都不够花。

  她点了点头,人生中第一次认怂了,“姑姑,我觉得我再练也比不上你,甚至连吴婶子也比不过,我不想再学做衣服了,我就专门揽活儿不行吗?”

  许沁盯着她说道,“那你可要想好了,你妈把你交给我,就是让你学裁缝的,你爷爷你奶奶也是这个意思,你现在不学了,回去怎么跟他们交代?”

  许敏低下头,犹豫了好一会儿,破罐子破摔般的说道,“姑,可我就是学不会啊,我妈骂我,我爷爷奶奶说我,或者我二婶笑话我,我都不在乎!”

  说完又补充道,“我本来觉得裁缝机挺简单的,但没想到练好那么难!还有前天你教我量衣算尺寸,我这脑子也晕乎乎的,姑,我真的学不了,我不想学了,有这功夫,我还不如多揽几个活儿呢!”

  许沁其实早就看出来了,许敏根本不是做裁缝的料,但这事儿若是她主动说出来,不但这丫头不甘心,估计许大嫂也会不甘心。

  但现在她主动放弃,谁也没有话说了。

  “既然你自己想清楚了,那从明天开始,你不用练缝纫机了,也不用听我讲各种裁缝知识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揽活儿上吧!”

  许敏又惊又喜,“真的?姑,你可太好了,这县里人有钱,做衣服的人多,我保证一天至少揽十件活儿,完不成任务不回家!”

  许沁笑道,“好啊,如果你真能连续一个月每天揽十件活儿,年底我奖励你一件呢子外套!”

  许敏两眼放光,她早就想要一件呢子衣服了,但呢子料实在太贵,一米布至少要七八块,而且还特别难买,她听一个顾客说,每个月百货商场柜台就进那么点儿货,想要买得托关系呢。

  她没钱也没布票,买不了。

  “真的吗,姑,我喜欢红色,能给我做一件红色的吗?”

  这孩子转过年也十七了,算是个大姑娘了,穿红的倒也行,不过,许敏肤色略深,红色并不是最优解。

  但这个年龄,穿什么都不会难看。

  许沁点头,“你喜欢红色,可以做红色!”

  许敏赶紧又说道,“我要大领子,收腰身,长度到膝上就可以。”

  许沁笑道,“都可以,不过前提是你要完成任务才行!”

  许敏倔强的说道,“姑姑,我一定会完成的!”

  许沁问她,“那你打算怎么完成啊?”

  许敏愣了一下,说道,“我每天多跑几个地方,现在年底做衣服的很多,只要多跑几个地方,肯定能多揽到活儿。”

  她这么想,倒也没什么错,。

  许沁说道,“小敏,我给你提个建议,咱们是在城东,做衣服都是就近原则,你不妨把城东给仔细跑一跑,然后去附近的供销社蹲点,再宣城几天,城东跑完之后,你就可以去其他地方了,城西那边工厂多,每个家属院都要跑一遍,你要是肯下功夫,估计一天十件不成问题!”

  许敏用力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许敏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每天吃过早饭就出门了,不到天擦黑决不会来。

  她第一天只拿回来两块布料,但从第五天开始,就天天拿回来十来块布料了。

  很快,许沁和吴婶子做衣服的速度就跟不上了。

  一方面,冬天的衣服做起来普遍更费功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缝纫机只有一个,许沁和吴婶子不得不分工,但俩人速度不一样,许沁快,吴婶子慢,存在严重的窝工现象。

  许沁不得不考虑扩大规模了。

  林东的单位,每年到年底都会发一些大件的供应票,比如自行车票,缝纫机票,录音机票,当然了,不是人人都有的,这是要碰运气的。

  一般在机关工作几年,自行车和缝纫机都会逐渐有了,但录影机是个新玩意儿,才时兴没几年,录音机的供应票也十分抢手。

  林东运气很好,得了一张录音机票,不过他没有去买录音机,而是跟人事科一个警员换了,换成了缝纫机票。

  他拿着供应票,和许沁一起去了一趟百货商店,花了一百八十元,又买了一台崭新的缝纫机。

  有了两台缝纫机,窝工的现象大大改善了,但,许沁也更累了,往往她裁好两件衣服的衣片子,她都缝合好了一件,吴婶子才缝了一半。

  这么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次日早上,她先送大国和二强上学,又把三刚和四丽送到公安局的托儿所,然后骑着车子去了城东,但没直接回宅子,而是去了一个亲戚家里。

  这家住的房子小多了,小到可以忽略的院子,北屋只有两间,厨房是用泥坯建起来的。

  虽然地方小,收拾的倒是挺干净的。

  这是许沁的堂叔家里,不过她堂叔一家已经搬到海市了,现在在这儿住着的只有堂叔的妈妈,一个身子骨挺硬朗的老太太。

  已经七十多岁了,眼不瞎耳不聋,成天红光满面的。

  老太太爱串门,爱凑热闹,许沁在门口等了一会儿,才看到老太太从街口回来了,手里拎着一只白条鸡。

  她笑呵呵的说道,“小沁来了,你有口福,今儿赶上了,瞧着鸡多肥,等会儿我就大锅炖了,咱们中午就着玉米饼子吃!”

  许沁问道,“三奶奶,您这是从哪买到的鸡啊?”

  老太太回答,“你不知道吧,从咱这里往东走五里地,就是一个村子,叫水王村,这个村里的养殖场可大了,养的鸡特别好,我这不托邻居跟捎了一只回来!”

  许沁将带来的两包点心放到桌子上,笑着说道,“三奶奶,你这人缘真是好,我正有个事儿想麻烦你呢!”

  许三奶奶的儿子去了海市,女儿嫁到城西很少来,老太太一个人的日子过得有些寂寞,最热心帮助人了。

  “啥事儿啊,只要我老太太能办到的,一定给你办!”

  许沁说道,“三奶奶,我这不是收衣服吗,年底了活儿太多,忙不过来,想托你找个手头利落的裁缝。”

  许三奶奶一听,立即拍着大腿说道,“这不巧了吗,今儿我这肥鸡,是我一个姨表妹给买的,她家闺女,就会做缝纫活!”

  第二天,许三奶奶介绍的人就来了,是个三十出头的妇女,看着挺利索,穿衣打扮看着也不错。

  许沁让她踩缝纫机试了试,真别说,还真挺不错,水平和吴婶子差不多,但人家年轻,手头快,比吴婶子速度可快多了。

  有了两个裁缝,许沁专门只负责算尺寸裁衣片子,剩下的一概不管,比之前轻松了不少。

第51章 、赚钱养娃

  进了腊月, 天气愈发冷了,宁县是有名的雪窝,往往上一场雪还没化干净, 下一场雪又来了,但即便如此,大街小巷摆摊的人还是越来越多了。

  以前,也就是卖小玩意儿的, 即便卖吃食,也都是卖做好的, 但现在胡同口有了馄饨摊, 一对中年夫妻搭了窝棚就算是店堂了,也不知道从哪儿买到的肉, 他家的菜肉馄饨皮薄馅大, 特别好吃,经常卖到中午就没有了。

  除了卖馄饨的,还有卖烧饼包子的,早上还有炸油条的, 弄了一个大铁桶, 里面是熬好的豆浆,一掀开盖子白热气呼呼的往外跑, 大早上不在做饭的,买上几根油条, 再买上俩烧饼,打上一壶豆浆,早饭就解决了, 也就花个几毛钱, 最主要的是, 不用粮票。

  城东的宅子,前后都通着大街,来回串着走的人不少,许沁把门口的大红纸改成了铁皮招牌,上面刻着方方正正的五个字:微风裁缝店。

  微风是她之前创立的服装品牌之一。

  路过的人多了,就会有好奇地人进来看看,因为做的衣服太多,一间西厢房放不下,许敏已经搬到北屋去住了,另一间西厢房做了四面墙的架子,夹子上全是做好的衣服。

  冬天的衣服全是大件的,本来就特别占地方。

  好奇地人走进来一看,哟,这裁缝长得可正好看,许沁领着去看样衣,架子上外套棉衣呢子大衣样样齐全,每一件都做得特别漂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肯定就动了心了。

  隆冬时节,最适宜的衣服当然是各种样式的棉衣,但很多人选择的还是做呢子大衣。

  一来当然是呢子衣服颜值比较高,第二是今年算是暖冬,虽然下雪但也不算太冷,过春节都是七九了。

  老话说七九河开,意思是不再上冻了,那就是零度以上了。

  穿呢子外套,里面套上厚厚的毛衫,手套围巾帽子全套,倒也冷不着人。

  大街上摆摊的人多了,四处揽活儿的裁缝也逐渐多了,许敏以前碰不到同行,现在几乎天天都能碰到同行,有时候为了拉到生意,她干脆把顾客领回来。

  凡是领回来的顾客,就没有不来做衣服的。

  这种情况下,上门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少爱美的大姑娘小媳妇看着衣架子上那一排呢子外套眼馋。

  “要是有呢子料,我也要做一件这样的大衣,过年穿多好!”

  “这灰色可真洋气,不知道这么好的呢子料子,从哪儿买的?”

  很多人都想做呢子外套,但宁县的百货商店里,羊毛呢,弹力呢那都是一上货很快就卖光了,特别不好买。

  许沁通过小朱了解到,海市纺织厂是生产呢子料的,不过人家的销路很好,除了供应海市和下面各县,很多都销到省城了。

  虽然各地的纺织厂都是国营的,不会对私销售,但许沁还是决定去看一看。

  林东几乎还是天天加班,指望他照顾孩子是不可能的,许沁托人往河东村捎了信儿,第二天王美兰就来了,把几个孩子交给王美兰,许沁才放心的坐上班车去了海市。

  海市不是本省的省会,但在八个地级市里面,算是总体发展最好的,当然了,以她后世的目光,整个城市规模不算大,也不算繁华。

  倒是厂矿企业比较多。

  光是纺织厂就有六家,其中一二三家不生产羊毛呢,四主打床上用品,最有名的是纯羊毛毯,产品大部分都出口创外汇,五六两家都生产羊毛呢,质量都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