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年代文精明女配 第74章

作者:重熙 标签: 年代文 穿越重生

  沈夏来就把事情慢慢的讲给他听。

  她在信里其实也说了一些。不过只说袁老师看了陆江南写的文章很欣赏他。没说自己买了一堆报纸,挨个儿给同学们分享。

  陆江南虽性子单纯,但也并不傻。

  先想想沈夏来做的事情,再想想现在她的一位老师愿意见见自己。这其中的缘由也就清楚了。

  陆江南知道沈夏来这是在为他做打算。

  他握住沈夏来的手:“夏来谢谢你。”

  “咱们两人之间有什么好谢不谢的。我领你去见袁老师,其实也未必有什么机会。但如果袁老师欣赏你,可以提携提携你。你也能加入咱们宁安市,甚至是宁州省的作家协会。这说不定对你的将来发展会有些好处。”

  陆江南点点头,他也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沈夏来给他争取到了这样好的机会,他自然是要珍惜的。

  两人在校园里走着,一路上还有不少同学和他们打招呼。

  沈夏来问陆江南:“陆江南,你今晚回还是明天回?找大队长开了介绍信没?”

  “明天上午回,咱们今天上午去见你的老师,中午去吃顿好的,下午去看电影,晚上再去吃顿好的,你觉得怎么样?”

  “很好,我想吃糖醋丸子,还想吃鱼。”

  “那咱们就去吃,你想吃什么,咱们就点什么。”

  沈夏来试探着说:“嗯,我还想喝汽水。”

  之前换季的时候,她有些咳嗽。断断续续的养到现在才终于好了点。

  陆江南怕她喝凉的,再把咳嗽引起来。之前他们去吃饭,他都不同意沈夏来点汽水的。

  但又知道她特别爱喝汽水,咳嗽也好了半个多月了,无奈点头:“可以喝,不过咱们中午喝了,晚上就别喝了。晚上喝个别的,排骨汤也很好喝,不是吗?”

  沈夏来心说,汽水和排骨汤虽都是喝的,但这能是一回事儿吗?

  但是,有喝汽水就不错了。

  其实沈夏来就在市里,她想喝汽水可以随时去买。

  只是她平时多在学校里,学校自是不卖汽水的。她是爱喝汽水,但又懒得为了一瓶汽水骑车出去买。

  宁州大学的教职工宿舍,就在学生宿舍楼后面。

  沈夏来领着陆江南去了袁老师家。

  袁老师和陆江南在书房谈话,沈夏来对他们谈的苏联文学的话题不感兴趣。

  她坐在客厅,和袁老师的妻子聊天。

  袁老师的妻子正在织毛衣。现在是春末夏初,想来等到了深秋,这毛衣织好就可以穿了。

  沈夏来和舍友李丽学了织毛衣的手艺。李丽手巧的很,会不少织毛衣的针法。她人也大方,见沈夏来想学,便毫不藏私的全教给了她。

  有着织毛衣的经验BBZL,沈夏来和袁老师的夫人很有话题可聊。她甚至还教给了师母几样针法。

  袁和的妻子沈玉也很喜欢沈夏来。虽然她的丈夫是大学老师,还是作家,翻译家。但她自己其实连高中都没有读过。

  袁和的学生同事朋友时常会来家里做客。但是他们说的一些话题,沈玉虽在丈夫的耳濡目染之下,不至于完全听不懂,但她是真的不太感兴趣。

  现在来了一个可以和她聊得来的老袁学生,沈玉高兴的很。

  俩人从织毛衣聊到了缝纫做衣服,从缝纫做衣服聊到了发型发饰,又从发型发饰聊到了烹饪做饭。

  既然聊到了做饭的话题,眼看着时间马上到十一点半。沈玉立刻提出,让沈夏来和陆江南今天中午在他们家里吃午饭。

  沈夏来觉得太打扰老师了,自然推拒一番。

  但见师母态度坚决,而且还直接去了书房,将这件事通知了袁老师和陆江南。

  沈夏来便主动去厨房帮师母打下手。

  见师母说准备做面条,还取了一小块肉准备做卤子。

  沈夏来自告奋勇的说:“师母,要不今儿这顿午饭我来做吧。我和陆江南学了做炸酱面的手艺。味道还不错,正好您和老师也可以尝尝。”

  沈玉一听有些惊讶:“小沈你还会做炸酱面呢,那你可要教教我。你不知道,你们袁老师就爱吃面,恨不得一天三顿都是面食。尤其是面条,每天中午,必须吃面条。”

  沈玉一边说着,一边从面缸里舀出两碗面来。

  “可这做面条,总得搭配卤子吃。我会的不多,也只能翻来覆去的给你们袁老师做。什么葱醋的,西红柿鸡蛋的,小炒肉的,土豆丁儿的……他没吃腻,我都吃腻了。像是这炸酱面,我也和人学着做过,但总感觉不对味儿。既然小沈你和你对象学了地道的,那正好指点指点我。”

  “师母,指点可谈不上,像您这样做饭的老手,肯定一看就会了。”

  中午吃饭时,家里只有袁老师夫妻和沈夏来陆江南四个人。

  袁老师的两个孩子都已经长大成家了。一个在区政府上班,另一个则在部队当兵。

  听师母说她大儿子虽离得近,但工作忙碌。夫妻俩和小孙女也只有周末才会来一趟。

  本来今儿也该来,但是小孙女想去动物园玩。儿子儿媳夫妻俩便说白天领着孩子去动物园。晚上再来家里吃饭。

  至于小儿子夫妻,更是远在部队。没有探亲假等闲是回不来的。

  袁老师得知拌面的酱是沈夏来做的。尝了一口,说:“这味儿可真地道。”

  沈夏来笑着说:“老师,我这也是和陆江南学的,也只学了七八分。老师您若觉得好吃,下次让陆江南来给您做。”

  “这七八分都足够好吃了。对了,小陆,听夏来同学说你家里是首都的,那你这炸酱面的手艺想必是和家里人学的吧?”

  陆江南点点头:“我是和我妈还有我奶奶学的BBZL。”

  当初爷爷生病的时候,奶奶年迈,爸妈又都在上班,组织上特意安排了人来照顾爷爷。

  其实之前爷爷奶奶退休时组织就要安排人照顾他们,被爷爷奶奶拒绝了。

  陆江南奶奶和妈妈就是从那位照顾爷爷的阿姨手里学到了做炸酱面的法子。

  陆江南后来又从她们手里把这个做法学了过来。

  不过自小陆江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甚至哥哥姐姐都不许他在外面随便说家里的情况。

  陆江南长大之后也明白为什么,所以他说起家里的事,也多会说一些平时生活中的事情。很少会提及家人们的工作。

  吃了饭沈夏来和陆江南要帮忙收拾碗筷。

  沈玉怎么会让客人做这些,催陆江南继续去书房和袁和聊他们俄国文学苏联文学。

  沈玉则把碗筷放厨房里,然后倒了些茶。端了两杯去书房拿给丈夫和陆江南。

  剩下两杯是她和沈夏来喝,两人喝着茶,又继续聊了起来。

  袁老师与陆江南俩人爱好相同,从上午九点多,一直聊到了下午五点,这才依依不舍的结束了话题。

  就连师母沈玉都说,好久没见到和袁老师这么聊得来的人了。

  沈夏来心里也高兴的很。哪怕袁老师无法给陆江南提供什么工作上的帮助。但是在写作上也能指导指导陆江南。

  而且对陆江南来说,可以遇到一个这么聊得来的前辈,也一定很开心。

  果不其然,沈夏来和陆江南从袁老师家里告辞离开后。陆江南一路上都在和沈夏来感慨袁老师是一个多么博学的人。

  沈夏来之前写信给陆江南,说他可以拿不太懂的问题来请教袁老师。陆江南翻着他的笔记,做出了整理。

  困扰他的这些问题,袁老师都给出了解答,还借给陆江南好几本书。

  陆江南牵着沈夏来的手,他也听袁老师说了。

  其实之前夏来就不止一次的在他面前提过陆江南。这次沈夏来又一次的提起,袁老师这才起了见一见陆江南的心思。

  对夏来做的这些事情,陆江南心里又是感动又是感激。

  他想说声谢谢,但夏来说得对,以他们两人的关系,又何必谢来谢去,太生分了。

  他紧紧握着沈夏来的手,说:“夏来,有你真好。”

  过了没多久,陈千声找到了沈夏来:“沈夏来,你之前不是一直在打听有没有人快退休了,要找人接班吗?最近我听说了一个。”

  沈夏来有些好奇:“什么工作,说来听听。”

  其实最近有不少同学告诉沈夏来一些他们知道的,可以接班的工作。但是想要工作的人很多,竞争实在有些激烈。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三四个孩子,沈夏来见过的独生子只有她的好朋友陈悦一人,其他都是家里好几个。

  即便父母都是双职工的家庭,也只有两个孩子可以接班,那剩下的该怎么办?自然就得多想办法。

  宁安毕竟是市里,价格比县里贵了不是一点半点,是大BBZL哥当时花的三倍甚至四倍。

  这么多的钱,还不一定能争取到,沈夏来都有些死心了。

  有的工作,就是想办法给大姐争取到,大姐也不可能凑得出这么多钱来。即便凑到了,想要还,一个月还十块,少则十二三年,多则十五六年,很不划算。

  至于陆江南,这份钱他倒是拿的出来,随着他们两人关系越来越近,陆江南存款这些也都不瞒着沈夏来。但还是那句话,这份钱花的不划算。

  以现在人们的看法,一千五两千,买个宁安市里的铁饭碗,买个可以干一辈子的工作,自然不亏,但沈夏来知道,九零年后,下岗潮就开始了。

  像大哥这种六百块的,不亏,但上了一千的,就有些多了,哪怕这是宁安的工作。

  而且有的工作,在市场经济后是最早受到冲击的,比如普通小厂子的工人,百货大楼的售货员,他们大多失业的比较早。

  沈夏来综合了同学朋友们的各种介绍,找到了一个比较适合陆江南的工作,市里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

  这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家里儿女都有工作,不需要接他的班。但把工作随随便便的卖了,他也不愿意,最后提出了要求,那就是接他班的人,最起码得是师范或者高中的文凭,他这个要求挺合理,但一下就把很多人拒之门外了。

  另外,老教师还要求对方性格好,有耐心,对待学生要有责任心。

  沈夏来觉得这些陆江南都很符合,唯一让她有些犹豫的,也还是那一千五百块。

  现在陈千声学长又介绍了新的工作,沈夏来还是想听一听。

  陈千声说:“夏来,我家附近有个照相馆,照相馆的老师傅其实早到了退休的年纪,但是他特别喜欢给人照相。一旦退休后,自己没有照相机,不能再给人照相,这是他无法接受的事情。所以,他一直拖着不退休。”

  “学长的意思是,这位老师傅一心只有摄影,他不退休也是不愿意离开相机,正好陆江南手里有一台照相机。”

  陈千声一拍手:“对,我找他打听过了,只要有人给他一台照相机,他就把工作让给对方,当然前提是对方会给人照相。不过,这个照相机他有要求,最好是徕卡,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大概是照相机的牌子吧。哈苏啥的也可以,最次得是上海牌或者凤凰牌的。”

  陆江南拿着的照相机正是凤凰牌的,只是沈夏来听得有些不解:“学长,据我所知,一台照相机的价格其实并不是很昂贵,六十到一百元,照相馆的老师傅工作这么多年,应该能负担的起吧。”

  相比于照相机本身,胶片这些后续的花销反而是比较大的。

  陈千声有些无奈的说:“我不是说了么,这位刘师傅特别爱拍照,他平时的工资都自己买胶片这些,拍照花完了。这不到了退休的年纪了,也没有什么积蓄,他老婆解放BBZL前就去世了,后来也没再娶,一辈子无儿无女。”

  沈夏来说:“这位老师傅倒是个痴人。”

  “可不是,他到了能退休的年纪,就有人劝他,收一笔钱,找个人把工作接了。这笔钱他也能留着养老不是么。谁想,人家要求就只有一个,给他个照相机。这个要求其实简单,就像夏来你说的,照相机又不贵。虽然买照相机得有票,但二手的,加个价二百出头也能买到。但是,刘师傅又说,照相的水平得经过他的考验。”

  沈夏来说:“刘师傅这要求到也合理,既然要去照相馆上班,不会拍照怎么行。”

  陈千声小声说:“哪里合理啊,夏来你想想,但凡家里有照相机,本就会拍照的,会是普通家庭的吗?人家需要照相馆这份工作吗?”

上一篇:醉欢眠

下一篇:七零之辣妈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