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相国夫人 第204章

作者:红姜花 标签: 穿越重生

  赵维桢亦是彻底收起了笑容。

  玩笑过后,终究是要谈论正事的。

  这一年来,虽然秦国按兵不动,但朝中争执屡见不鲜。

  主要还是在探讨接下来打谁。

  李斯等文臣主张攻魏,原因很直接:魏国弱小,且毗邻楚国。对于当下的秦国来说,也就只有楚国能为之一战,是块难搞的硬骨头。

  但嬴政一直很强硬地要打燕国。

  赵维桢知道原因。

  历史上的秦国也是先打的燕国,但当时是有荆轲刺秦在先,秦王震怒,作为报复而发兵攻燕。

  如今还没有到太子丹请荆轲的地步,嬴政仍然坚持先行灭燕。

  前脚放走燕丹,后脚发兵,难免会让人想到,也许是燕丹在咸阳做了什么不妥当的事而激怒了秦王政。

  如此,燕丹回国,有那么一位目光短浅的父王,难保他不会有性命之忧。

  “王上。”

  赵维桢委婉提及道:“如今六国,除却齐楚,一则遥远,二则有余力,余下二国,其实先打谁都是一样的。”

  嬴政转过头来。

  他一双凤眼中的情绪迅速沉淀,笑意消散不见,余下的只有冷锐的坚定与平静。

  “他会恨寡人。”

  不用多说,赵维桢也知道这句话中的“他”指的是燕丹。

  嬴政的面孔中不见喜怒:“夫人说得对,他一辈子意气用事,讲究一个‘义’。说不得还要为这个所谓的‘义’做出冒进之事。丹不可留,既是如此,早恨也是恨,晚恨也是恨,那不如让他早日看明白。”

  赵维桢无声地阖了阖眼。

  面前的青年,从小敏锐且聪颖,看人之时尤其。嬴政太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因而他能信任赵维桢,也正因如此,仅与燕丹重逢后交谈几句话就明白对方处在怎样的境地之中。

  多说无益,他已经做出抉择了。

  “臣明白了。”

  赵维桢抬手,缓缓行礼:“既是国君坚持,为臣者没有不从的道理。王上欲攻燕,臣与相国定会倾力支持,说服朝臣。”

第139章 一三四

  134

  公元前238年末,秦王下令发兵攻燕。

  拿到军令的王翦将军,直接从邯郸挥师抵达燕国边境。

  秦军的铁蹄隆隆出动之时,来自南方的消息也抵达了咸阳。

  吕不韦来到后院时,赵维桢正在树阴之下备课。

  天气刚好,她就将长案与书卷统统搬到了院子里。赵维桢面前摊开了五六张纸,更遑论搁置在长案一角还没来得及翻阅的内容。

  这架势,说是把小半个书房搬过来也不为过。

  吕不韦上前,往长案上一瞥:“新的蒙书?”

  赵维桢点头,将手中的文章递给吕不韦。

  后者正襟落座,拿过来定睛一瞧:“李卿的手笔。”

  “他字好。”赵维桢理所当然开口,还不忘记往长案边示意:“这里还有赵高和胡毋敬的手笔。”

  在历史上李斯、赵高与胡毋敬,受秦王命,做《仓颉篇》、《爱历篇》以及《博学篇》三作蒙书,包含识字、律法与基础知识等等方面内容,为秦国官方的蒙学书籍。

  这位胡毋敬还是赵高推荐的。

  别的不说,这三尊大神的字是一顶一的漂亮,用来作官方蒙书的书写典范再合适不过。

  “不韦觉得,有《三字经》与《千字文》作蒙学识字足以。”不韦扫了一眼李斯的作品,而后出言:“编写新的蒙书,从中作补充即可,何故全部推翻写新的?”

  “我可没全部推翻,这只是语文课的内容。”

  赵维桢一本正经地从长案一角抽出崭新的书卷:“命赵高整理的。”

  吕不韦翻开来一看,是密密麻麻如同蝌蚪一般的陌生文字。

  “此曰数字。”

  赵维桢解释:“拿来作算术也好、记账也罢,速度比小篆快了不知道多少。秦央他们那批工匠已经开始先行使用了,工匠们都说再做计算时,要方便太多呢。这些可放在数学课上配合着算盘教。”

  吕不韦顿了顿。

  先秦时代的人自然不明白什么是数字,也不懂赵维桢口中的“算盘”是什么——这可是东汉时期才出现记载的计算工具。

  但从邯郸起,赵维桢就没少捣鼓新鲜玩意,拿出来后还一个比一个有用,吕不韦早就见怪不怪了。

  “维桢说语文,是指言语、文字,不韦懂得。那这数学又指什么?”吕不韦问:“可是算术之学?”

  赵维桢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算术、图形以及历法等等,但凡与一二三四五相关的都在内。”赵维桢说着,又示意吕不韦往那一摞书本方向看:“不止是语文和数学,还有自然科学、道德健康,以及音乐美术和体育舞蹈。”

  吕不韦:“……”

  看向那一摞厚厚的书籍,吕不韦委婉道:“咸阳学堂,开的是蒙学吧?”

  赵维桢一挑眉:“蒙学要上六年呢,君子六艺嘛,一个也不能落下。”

  吕不韦还能说什么?

  他只能在心中给自家小女儿文茵努力加油鼓劲了!她亲妈说的这些东西,除了体育舞蹈文茵还算擅长外,其他的大概是一个也不行。

  赵维桢见吕不韦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就知道他想到了文茵。

  “反正德音文茵马上就要毕业了,也轮不到他们。”赵维桢说:“我得先培养好教书先生才行。”

  培养教师,大抵需要一两年的时间。等到双胞胎小学毕业,这套新的教科书就能正式推行。

  所以……

  在应试教育上卷起来吧,小崽子们!

  要知道咸阳学堂可是国都的官学,能考进来的不是天才儿童,就是家庭花了大把时间培养的公卿后代。各个都是天龙人当中的天龙人。

  你们不带头卷,谁来卷?

  听到文茵不用多几门吊车尾的课程,吕不韦略放下心。

  他放下手中的书卷,从袖中抽出来一份帛书:“寿春来的信。”

  寿春?那就是楚国来的。

  赵维桢略一思索,就明白了情况。她接过帛书:“可是楚王完……?”

  吕不韦“嗯”了一声:“没了。”

  果然。

  赵维桢心中了然。

  之前李斯主张先行攻魏,就是听说楚王完近年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

  灭魏之后,秦军可一鼓作气,直接南下,趁着楚王完薨后嗣子夺位之乱攻打楚国。灭楚之后,余下的燕、齐,则不足为惧。

  这确实是一个很可行的方案。

  但秦王政果断下令攻燕,没有采用李斯的建议,也就作罢了。

  而且依照赵维桢看来,楚王完薨后,短时间内王位的继承并不会产生麻烦。

  这么想着,她展开帛书。

  毫无意外地,这封信出自楚国公子启之手——也就是历史上的秦国昌平君。

  昔年先王子楚在世时,华阳太后尚且在朝中深有影响,为了挖楚系臣工的根,赵维桢和吕不韦把公子启送回楚国,竞争王位去了。

  公子启确实有能力、有见识,他回寿春后,并没有急于展露头角,而是蛰伏在楚国王室诸多公子当中,谁也不靠近、谁也不拉拢。

  这就对了!

  是个聪明人。

  今次写信,公子启的意思就是希望获得秦国支持,击败竞争者,坐上楚国的王位。

  “要支持公子启,不难。”

  吕不韦淡淡道:“楚国太子为春申君之子的谣言,在楚国传得沸沸扬扬,有近十年的历史了。楚王完还活着的时候,旁人不敢大声宣扬,现在他死了,其身份多少会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而公子启虽为庶子,但他是庶长子。

  若是楚国太子悍丢了自己的位置,公子启的竞争者就只剩下了楚王完的嫡次子一人。

  但是——

  “把公子启送回楚国,一则是为了清除秦廷中的楚系势力,二则是为了搅混水。”赵维桢说:“就这么轻而易举送他上位,既搅不成浑水,还白给自己立了一个敌人。”

  要知道,历史上的楚国,在楚考烈王死后,楚国历经多年政治斗争,短短的时间内王位上换了三个人。直至秦国一统,项羽的爷爷才将昌平君挖过来拥立为王,为造反找了借口。

  昌平君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眼下他要是毫无障碍的即位,再叫他顺利发展几年,楚国能怎么样还不好说呢。

  “那维桢的意思是?”吕不韦侧了侧头。

  “继续搅。”

  赵维桢思索片刻,问道:“我记得……楚国还有位公子负刍,是么?”

  吕不韦:“楚王死后,大肆宣扬太子悍非楚王所生言论的,就是这位公子负刍。”

  赵维桢:“好,就他了。”

  吕不韦:“保他?”

  赵维桢笃定道:“谁叫的最大声,就保谁来搅混水。”

  搅X棍活得越长,楚国的情况就越乱。

  “若说搅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