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相国夫人 第172章

作者:红姜花 标签: 穿越重生

  赵维桢心中了然。

  历史上赵高的身世姑且是个谜。一说他为秦宗室远亲,一说他是赵国宗室,入秦是为赵国复仇——后者显然离谱了点,根据赵高的年龄推算,他总不可能人快四十了才来咸阳当宦官。

  与子芈面见的赵高,说话有秦国口音,但他说到了爷爷这辈才来咸阳。

  是秦人,却不是秦宗室,基本上把两个猜测全部排除了。

  “原来是这样。”

  子芈若有所思。

  她第一次当面试官,多少有些没经验。好在子芈反应很快,短暂地沉默过后,她又过了一遍赵高的简历:“你的小篆很好看,带字帖了吗?”

  “带了。”

  赵高立刻把备好的字帖呈上。

  站在赵维桢的角度看不到字帖,但她能看到子芈的小半张侧脸。就对方的惊艳神情来看,赵高的字确实很不错。

  “你还擅长些什么?”子芈耐心问道。

  “贱民不才,斗胆说一句擅长撰文。”赵高谦卑道:“抄书时也比同窗要快。”

  子芈失笑出声:“倒是用得到。那你懂律法么?”

  赵高:“略懂,解释法令、解读《商君书》,均无大碍。”

  说完,他飞快地瞥了子芈一眼。

  这还是进门之后,少年人第一次抬头看子芈:“亦了解秦国习俗、礼仪,与宫中规则。”

  子芈没说话。

  她把手中简历翻得哗哗作响,无形之中给了赵高莫大的压力。

  赵维桢在帷幕之后暗道好笑:这小姑娘还挺上道,第一次当面试官,竟然也懂得吓唬别人了!

  “我见你资历和水准,足以胜任学堂的官职。”子芈缓言道:“那就学堂之事,你可有什么谏言?”

  “谏言不敢提,但想过一两个下策。”

  “但说无妨。”

  “夏阳君写《千字文》、廷尉大人写《三字经》,虽为篇章,但都不长。”赵高不假思索道:“在下以为,可由君上牵头,整理出一系列蒙学书籍,涵盖识字、风俗,乃至律法于其中。日后不止是咸阳学堂,举国上下都可作为统一蒙学书籍使用。”

  言下之意即使,做一套官方各个学科的教科书。

  子芈还不是很懂秦国的基础教育,她一听来,便欣赏道:“倒是个好主意。”

  说着子芈无意识地朝着赵维桢的方向侧了侧头。

  她似乎是想要赵维桢出面开口,但后者却始终保持沉默。

  别说,历史上还真就是李斯和赵高写了秦国的蒙书。

  李斯的《仓颉篇》和赵高的《爱历篇》也算是历史留名的识字教科书了。年仅十七岁的赵高就在盘算这件事,赵维桢一点也不意外。

  “我会向君上转达。”

  见赵维桢不说话,子芈只好代为开口:“你先回去等结果。”

  赵高再次行礼:“是。”

  从来到去,不过十几分钟的时间,他表现得不急躁、不怯场,言谈举止平静如常。手中备着自己的字帖,回答问题也是浅尝辄止,不急于表现也算是言简意赅地提了点内容。

  作为一名十七岁的年轻人,他的表现确实不错。

  赵维桢待他离开后才撩开帷幕。

  “你觉得如何?”她问。

  “君上看这字帖。”

  子芈把赵高的字帖递过来:“仅这一手字,就足以在学堂谋一个抄写的差事。”

  赵维桢接过字帖,不得不承认子芈说得对。

  这小篆水平,比其创造者李斯也不逊色几分。足以可见赵高在练字方面下了苦功夫。

  “那你觉得应该留下他。”赵维桢说。

  “合该如此,但——”

  一个转折过后,子芈又停下了。

  “但又如何?”赵维桢鼓励道:“你有想法尽管说出来,我问你就是想听听你的答案。”

  “……是。”

  子芈看上去有些受宠若惊。

  这可是夏阳君啊!

  她是秦国第一名入朝为臣的女子——搞不好在七国之中都是第一名。在子芈心中,赵维桢就是见多识广、胸襟广阔的代表。

  这样的人,怎会听一名后宫女子的想法呢?

  可她不仅愿意听,还一副很认真的模样。

  仅是这句话,就给了子芈莫大的肯定。她深吸一口气,拿出了十万分郑重的架势:“此人举止不矜不伐、言谈有礼有节。一手小篆写得漂亮,我问他治国之策刁难他,他不仅不慌张,还能说出点东西来。这样的资质确实适合入学堂,但我觉得他太会投机。”

  “投机?”赵维桢一挑眉。

  “来学堂讨官职,自然是未来要当先生的。”子芈说:“但他见书房里坐着的是我,就要多嘴提一句他懂得秦国礼仪、宫中规则。在学堂做活哪里需要这些?他是知道我刚来秦国,身边缺心腹,委婉地向我自荐他可以为我所用。”

  说到这里,子芈流露出几分不赞同来。

  “这与我在寿春见到的那些长袖善舞、有两幅面孔的老侍人没什么区别。”子芈嘀咕道:“英华不喜欢他。”

  别说,子芈的想法竟然和赵维桢不谋而合。

  见了赵高本人,尤其是他竟然隐隐向子芈示好之后,赵维桢对他的印象刷新了一些——与其说是奸佞,不如说他是大贪官身边的贴身助理。

  懂眼色、会来事,也有相当的工作能力。但他的工作能力用在哪儿,本质还是要看顶头上司怎么想。

  一开始他的大老板是始皇帝,那就没问题。

  后来变成秦二世,就出了大岔子。

  而最让赵维桢稍稍放心的是,连子芈都看出来了。

  二十岁出头、刚刚嫁入秦国的年轻女子都能看出赵高的为人,难道嬴政看不出来?满朝文武看不出来?

  这么一想,倒也不是不能用。

  特别是现在学堂确实缺人——别的不说,要杀要剐,也得等他把《爱历篇》写完再说。

  也不能总盯着李斯一只羊薅羊毛对吧!

  “先用来抄书撰写还是可以的。”赵维桢仔细思量一下,最终拍板:“把他放到宫中我才是不放心呢。还有你,英华。”

  她抬眼看向子芈,后者一凛。

  赵维桢莞尔:“既然王上叫你来学堂学习,那也别闲着,平日也来做文书工作。不懂的律法和文章抄着抄着就懂了。若是实在不懂,记下来问我或者问子嬴都可以。”

  送上门的小羊,没道理不抓来用的!

  而子芈非但不抵触,反而是一双眼睛骤然一亮:“谢君上!”

  …………

  ……

  敲定赵高的去留,赵维桢也算是心底落下一块石头。

  她为了学堂的事情忙了好几日,今日总算可以在天黑之前回家。

  回到府上,赵维桢绕过前院,来到卧房。她一推门,就看到吕不韦好整以暇地转身。

  赵维桢当即明白他有正事:“怎么?”

  吕不韦温言道:“赵国派来了使者,想请廉颇老将军回邯郸。”

  赵维桢一愣。

  该来的到底是来了。

  当今的赵王偃,这是和历史记载一样,把廉颇赶走后又后悔了,想把他再请回去。

  赵维桢就此想了想:“我想借此请廉颇将军率兵攻韩,你觉得如何?”

第115章 一一三

  113

  咸阳城的使馆内。

  赵国使臣满头大汗地拎着衣角追出门,而走在前方的,正是赵王偃昔日的玩伴、如今的近臣,在邯郸呼风唤雨好不威风的使者——郭开。

  当年带头欺凌秦王政、找夏阳君麻烦的熊孩子,现在也长大成人了。

  正因为得赵王偃信任,他才被派到秦国来。

  “大人。”赵国使臣为难道:“你不能一直缩在驿馆之内啊,王上要你去夏阳!”

  “我,我还用你提醒?!”

  郭开停下步伐,怒视使臣:“我一路从邯郸到咸阳就够远了,得让我休息几日吧?”

  使臣:“既然在咸阳停留,就应该去面见秦王。”

  郭开:“我见什么秦王,我又不是为了两国邦交来的!”

  使臣却是苦笑几声,好言提醒道:“大人,就算你躲在驿馆也无济于事。夏阳君近日与韩国公子非走得近,她恨不得天天往驿馆跑呢。”

  郭开:“……”

  他刚想出言怒斥使臣是什么意思,他堂堂赵国臣子,就算是见到夏阳君又怎样?但郭开还没来得及张嘴,他就听到身后的驿馆大门前响起了熟悉的声音——

  “去同公子非的侍人说一声。”

  “是。”

  郭开登极僵硬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