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相国夫人 第155章

作者:红姜花 标签: 穿越重生

  嬴政沉默以对。

  一句话足以少年明白赵维桢的意思。

  那位士人斥责她想培养第二个“赵维桢”入朝为官,是真的。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赵维桢都不想成为后无来者的“唯一一个”。

  少年国君甚至明白,赵维桢期待自己的回应。

  于是他低了低头,颇为认真地说:“早在邯郸时,寡人就曾经考虑过一个问题。”

  赵维桢:“什么?”

  嬴政:“同为年轻女子,为何夫人就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而我的母亲却终日惶惶,总是毫无主意呢?你们二人年龄近似、出身近似,可在头脑方面却是大大不同。”

  赵维桢:“……”

  回想起邯郸的时候,赵姬还会情急之下打孩子呢。

  “那时寡人甚至在想,若是夫人是我的阿母就好了。”嬴政说:“夫人若是我的阿母,我就不用再担惊受怕,亦毋须承受母亲的指责和迁怒。”

  说到最后,秦王罕见地用了“我”而非“寡人”。

  赵维桢不禁动容。

  一句“若是我的阿母”,比秦王政赏赐给她的封地、官职,都更来得真心。

  但动容归动容,赵维桢脑子仍然很清醒。

  “我不能取代你的母亲,王上。”她感激却也冷静道:“我至多也只能做你的先生。”

  “我知道。”嬴政难得地笑了笑。

  谈论起亲人的时候,他仿佛默认了自己并非孤寡。

  少年人坦坦荡荡:“可后来,我就不这么想了。生活稳定下来,阿母不再害怕,她就不会再无端指责我、放任我受人欺凌。阿母还会主动识字,问我在学堂上,夫人又说了什么关于秦国的事。”

  赵维桢故意揶揄道:“这是我的功劳。”

  她的语气跳脱,本意为玩笑。但嬴政却是重重颔首:“是夫人的功劳,但我意不在此。”

  “王上是指?”

  “太后并非生来聪慧,可她也能学着去上进。从惶惶妇人,到今日主持修葺官学。”嬴政说:“既是如此,我想,能为秦所用的女子,理应不止是夫人一人。”

  少年国君说到此处,才收敛了眉眼之间的温情。

  “若是男子受到教育,可为秦所用,那女子受到同样的教育,又有何不可?”嬴政终于说到了自己的观点:“如夫人所说,夫人并非对男女偏袒,任人唯能,寡人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赵维桢:“……”

  嬴政见她不说话,眉梢微挑:“怎么,寡人以为夫人会高兴呢。”

  赵维桢还能说什么呢?

  她深深吸了口气,抬起双手,深深行一礼:“孟隗谢王上。”

  秦王政不是一个拘泥于世俗、传统乃至当世生产力束缚的人,这点赵维桢早就知道。她敢不设限的办学,也是笃定对少年嬴政的了解。

  她相信他能从细枝末节方面想明白的,他一直能。

  只是,赵维桢不论如何也没想到,少年嬴政竟然是从自己母亲的改变中得出了结论。

  那可是赵姬啊,历史上不曾为始皇帝留下任何正面影响,甚而为了情人与私生子而背叛他的赵姬啊。

  赵维桢当年根本没想这么多。

  她只是于心不忍罢了——同为女性,赵维桢不忍心就这么抛下赵姬,将其视为弃子丢到一边。

  最困难最危机的时候,赵维桢还为自己的心软而后悔过。

  而仅仅是一名女性命运的改变,竟然能引起一名未来帝王的认知改变。

  “无妨。”

  嬴政看出了赵维桢的心情,也不多言,只是抬了抬手:“寡人力所能及,但夫人得拿出成绩来。只要人才有用,寡人才不管他是男是女。”

  赵维桢苦笑几声:“王上都说了,区区一个蒙学,十一二岁能看出什么来?”

  满打满算十二岁蒙学结束,也就是小学毕业的程度,这还没成人呢!

  而且就算得到国君的认可,赵维桢也并不乐观。

  原因很简单:考入蒙学的女童,实际上只有三四个,而且成绩都不怎么样。

  赵维桢无非是仗着知晓历史罢了,可她们呢。

  她们只能靠天赋,必须比同龄的男孩子更聪明,更天才,更有主见,才得以杀出重围。

  想要培养出第二个“赵维桢”,太难了。

  就算她努力了,也不意味着会出结果。

  “孟隗定会尽力而为。”赵维桢真诚道:“横竖要试试。”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嬴政接嘴,“夫人好一君子。”

  不了吧!

  要让孟子知道有她这么个人,不惮于用离间之道祸祸中原,怕不是要气到棺材板都飞起来。赵维桢啼笑皆非:“王上莫嘲笑我!”

  而后她又道:“《礼记》有云: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自古以来皆如此。我只是不希望我的愿景白白浪费掉。”

  嬴政闻言侧目:“夫人这话,寡人不苟同。夫人还不到而立的年纪,仲父亦很年轻,怎就说到‘人亡’了?”

  赵维桢抿了抿嘴角,只笑。

  就因为她还年轻,才要去试试。

  也许秦王政不介意用女子,也许他的儿子也不介意,但之后呢?总归赵维桢只有一个人,她无法改变整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也无法以一己之力让秦国彻底现代化,填平男女差距。

  但赵维桢还是想努力一把。

  万一就能成呢?

  “王上说的是。”赵维桢温言说:“不过我可不打算在这个位置上做到死。”

  嬴政猛然回头。

  对上少年人锐利明晰的视线,赵维桢继续说了下去:“迟早有一天,会有人比我与吕不韦更能胜任协助王上的职责。到时候我们不走,就显得多余了。天下之势不停变换,不会有人永远适合固定的位置。”

  “秦国的朝堂历来如此,商鞅如何,张仪如何,白起、范雎以及穰侯又如何?终有一日,我,或者吕不韦,纵然自身不想,牵扯到各个因素也一定会成为秦国这辆战车的绊脚石。”

  赵维桢真挚且诚实地解释:“所以,我才希望多多为秦国招揽一些人才,多多培养一些年轻的苗苗。”

  不论男女都是一样。

  嬴政没说话。少年人稍稍蹙眉,一双凤眼里闪过几分复杂情绪。

  这是他开始思考时的模样,从小就不曾变过。

  与过去一样,赵维桢站在嬴政对面,耐心地等待他思索结束。

  良久之后,少年国君才打破沉默:“夫人果然很欣赏韩国公子非。”

  赵维桢:“怎么说?”

  嬴政:“申不害之‘术’,意指驾驭、利用臣工的方法;慎到之‘势’,说是国君独章权势,凌驾于臣工之上。而夫人所言,便是公子非所谓国君之‘术’与‘势’的结合。”

  这……

  其实赵维桢根本没想这么多!

  她说的,无非是后世对封建王朝帝王之术最简单的总结罢了!只能说韩非属实是一名天才,能一言说中未来封建专()制制()度的要害。

  “如此,寡人就更想见见这位公子非了。”嬴政感慨道:“能不能为秦所用,来了再说。”

  “王上求贤若渴,这是好事。”

  赵维桢哭笑不得:“那就得看看,李卿究竟是不是真的了解他这位师弟,能料定对方的行动了。”

  嬴政:“我若是公子非,我也会求春申君而非齐国。”

  赵维桢:“倘若真是五国攻秦呢?”

  嬴政嗤笑出声,没作回答。

  …………

  ……

  当晚,吕府。

  烛火之下,吕不韦掂量着手中的棋瓮,听完赵维桢的阐述后,冷笑几声。

  “攻秦就攻秦,到时候让不韦亲自会会春申君。”

  他满不在乎道,一双温和清澈的明眸,因影影绰绰的火光而为阴影填充,看不分明。白日里谦逊文雅的一国之相,此时此刻展现出的却是不加遮拦的轻蔑和尖刻。

  “不韦早就想看看。”吕不韦笑道:“同为送质子为王,究竟是春申君厉害,还是不韦更胜一筹。”

第104章 一零三

  103

  公元前243年,亦是秦王政三年,在楚国春申君的号召下,除却齐国之外的五国攻秦,联军浩浩荡荡兵陈函谷关。

  本打算退隐的老将蒙骜主动请缨,亲临前线。

  但饶是如此,咸阳城内的氛围却不是太过紧绷。

  章台宫内。

  吕不韦步入宫中院落,刚刚站定,就看到秦王政不徐不缓地于棋盘前落座。

  见吕不韦来了,少年国君也不纠结于繁文缛节,只是侧了侧头,指向棋瓮:“许久没与仲父下棋。”

  “都这时候了,王上还有下棋的闲情逸致。”吕不韦调侃道:“可见战事并不紧张。”

  嬴政一哂。

  少年人满不在乎地抬手,示意吕不韦坐下:“仲父,请。”

  吕不韦:“是。”

  他坐到棋盘对面,选了白子,而后静等嬴政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