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女主的堂妹 第23章

作者:林果冻 标签: 科举 女配 甜文 穿越重生

  杜嬷嬷虽然和顾灵同桌吃饭,但菜却不是一个盘子里的。便是顾奶奶在的时候,杜嬷嬷和她们也是同桌不同菜盘子的。

  杜嬷嬷给自己的菜盘子夹了青菜,还有一小碗炖蛋,炖蛋是蛋液的时候,从顾灵那边分出来些许,然后杜嬷嬷自己多加了一些水,再和顾灵的蛋羹一起炖的。所以顾灵的蛋羹比较有弹性,而杜嬷嬷的蛋羹比较汤汤水水。

  关于红烧鱼,杜嬷嬷是没有碰的。

  顾灵见状,又去取了一双筷子和一个盘子,把鱼头夹到了盘子里,当然鱼肉也夹了些许的:“嬷嬷,我不爱吃鱼头,这鱼头给你吃。”顾灵的确不爱吃鱼头,她喜欢吃鱼尾。但是她当然也不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吃才把鱼头夹给杜嬷嬷的,不然又何必多夹鱼肉?而且,鱼头里可是有不少鲜美的鱼肉的。

  杜嬷嬷见状,心里是感动的,她也知道顾灵的用意:“多谢姑娘。”

  吃好饭,顾灵稍作歇息,又在小院子里来回走了半个时辰,接着去洗了澡,就一头扎进书房里了。没办法,《象国律》四部就要二十两银子,那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的史书,得要多少银子啊?而且她还要买颜料,价钱更是不便宜,顾灵之前还满足于每个月三十两银子的收入,现在才知道,缺钱就是满满的动力。

  杜嬷嬷怕坏了姑娘的眼睛,点的蜡烛也是非常亮的。

  顾灵这次打算画新郎新娘图,心中已经有了框架,但一时半会儿画的没有那么快。杜嬷嬷在一边看着,觉得姑娘的画非常的神奇,画中人物又矮又胖,可是又活灵活现的,让人看了心情就会格外的好。尤其是那人物的眼睛特别大,但又特别的精神。

  顾灵不知杜嬷嬷所想,如果她知道杜嬷嬷用又矮又胖来形容漫画中的人物,非得笑死。

  顾兰画的非常专注,从戌时初(晚上七点)画到了亥时四刻(晚上十点),整整近三个小时,她才把新娘画好。中间杜嬷嬷还叫了她两回,就怕姑娘画的入迷,忘记入睡的时辰了。其实对顾灵来说,十点之后才是现代女生的黄金睡眠时间。

  翌日,顾灵起床的时候,也是精神满满的。

  到了私塾,吕馨还是没有来,孙美香等人到底是年纪小,对于吕馨的事情也没放在心上,顾灵自然也没有再关注。

  当日下学之后,她又一心扑在画上了,前一晚画好了新娘子,这一晚把新郎给画好了。

  第二天,顾灵便用毛笔在炭笔画的画上描了上去,人物经过毛笔的勾勒,更加的形象生动了。尤其是顾灵还在新娘子和新郎的手中各画了一块木牌,木牌上她各写了五个字。

  待她写好字,杜嬷嬷看着,心情真是一言难尽。杜嬷嬷认字,虽然认的不多,但是平日里一般的字也看得懂,足够用了。更何况,顾灵写的字也是极其简单的。可问题是,这字叫杜嬷嬷都无法形容。杜嬷嬷不由的看向自家姑娘,这姑娘……还真是与众不同。

  顾灵不知道杜嬷嬷的想法,又在空白的地方写了几组字,和方才的那组字是对应起来的。这布,画的样式做好几套玩偶,每套玩偶的字可以不一样。

  如此,杜嬷嬷的心情就更加复杂了。

  画好画,因为今日无风,顾灵便把画拿到外面铺着,让画可以干的快一点。

  到了下午,画干了,顾灵就把画收拾起来:“杜嬷嬷,我去一趟李家。”

  杜嬷嬷担心顾灵,不想让她一个人去,故而开口:“让奴婢陪着姑娘一道去吧。”顾灵想着反正也没事,就没拒绝:“那便一道去吧。”

  两人一到李家,就被李家下人热情的迎接了进去,还送到了李太太的书房。前一次来算银子的时候,杜嬷嬷是在书房外面候着的,这一次杜嬷嬷也允许跟着进去了。

  李太太看见顾灵,如同看见善财童女一般,喜欢的不得了:“灵儿来了,灵儿今日上门,这是有好样式了?”她瞧见了顾灵手中的画纸,画纸隐隐透着墨迹,能看得出这是一幅画。

  顾灵:“……”她从顾家姑娘变成顾家侄女,现在变成灵儿。不过,她也不是喜欢寒暄的人,李太太这样直爽的性格,也深得她心。顾灵把画递给李太太:“姨母请看。”

  李太太接了画,打开的时候,杜嬷嬷的心一跳一跳的,她是看着姑娘画画的,更重要的是,她清楚的知道姑娘话中的字牌,实在是……

  李太太全然不知杜嬷嬷所想,她打开画:“这……”看到这话的第一反应,这是两个可爱的小孩儿吗?的确是又矮又胖,但是……李太太这个年纪的,正是喜欢孙儿孙女的年纪,所以第一眼看到画中的两人,还以为是两个孩子,再仔细一看,原来是新郎和新娘。这画法和挂件的画法一样,以圆润和胖为主,可那画中人肥嘟嘟的样子,又确实叫人爱不释手。

  接着……“你……这……”李太太看清了新郎和新娘捧着的字牌,新娘的字牌写着:绝世好妻子。新郎的字牌写着:绝世好丈夫。李太太简直哭笑不得,“你这想法还真是匪夷所思。”说着,她又看了旁边的好几只组字,分别是:

  绝世好娘子、绝世好相公。

  绝世好姑娘、绝世好儿郎。

  美丽大姑娘、英俊大男人。

  你愿意嫁给我吗、我愿意。

  加上新郎新娘图里的字牌,一共五组字。

  顾灵道:“姨母叫人临摹的时候,这五组字每组可以临摹十张或者其他张数,但是我们这边的洪旗县城最好只放五组,且字不能重复,余下的拿到别的县城或者府城,同样的,不管拿到哪里,每组字都不能重复。我想着即将成亲的姑娘肯定喜欢这个。”

  李太太仔细看,还别说,原本图上的新郎和新娘就非常的讨人喜欢,实在是的大大的眼睛透着灵动,让李太太都盼不得想要这样一个孙儿孙女了。本来就可爱的画面,再添加一组这样的字,就增加了很多的喜感。

  李太太也是从姑娘过来的,再沉稳的女子,内心也都有一颗浪漫的少女心,故而看到这些字,李太太是当真觉得有趣。

  李太太今年三十出头,她能欣赏这些字的俏皮之处,但杜嬷嬷四十多了,又是曾经身处州长府那样的地方,早就被磨的没有柔软了,所以杜嬷嬷是无法欣赏这个的。但是同样,杜嬷嬷也承认,让人看了不禁想笑一笑。

  李太太想了想:“我便每对字临摹十对,一共五十对,每个县城放五对,先在咱们府城里试试这个生意。至于镇上我便不想了,这样一组新郎新娘,做工上料子上花些心思,价格自然高,镇上就算有人家做喜事,也舍不得花几十辆银子买这个。”

  顾灵道:“姨母说的是。”

  李太太又有个疑问:“这个比生肖挂件复杂,九月份已经赶不及拿到市场上了,得排到十月份。如果十月份市场上放这个,那十一月份呢?灵儿可有想法?”

  顾灵还没想过这个,不过顾灵脑子活跃,马上便道:“如果有人要,姨母可叫人预定,把新郎和新郎的画像给我,我参照画像为他们画画,也可以叫他们自己送来对字。您看如何?”

  李太太一听:“好是好,但是这样单独的,只一副,成本就高了。”

  成本的确高了。像李太太这样的,付的画钱不便宜,可是临摹的多,那么玩偶也多了,这样成本就拉低了,而单独的话,成本很高。

  顾灵:“有人喜欢,自然也要接受高价的。至于其他的,我也想想,看看十一月份画什么。每个月画新郎新娘图,大家也会厌倦的。”

  李太太也没有多想说:“那行,反正只要是你的画,我这边肯定是要的。”

  顾灵淡淡一笑,都是冲着利益的,如果她的画不挣钱了,那也就不会要了,她懂。

  李太太又道:“灵儿啊,这幅画你打算卖多少银子?”说起来这幅画是生肖挂件画的二十倍大都不只,但是,画不是按大小来算钱的。而且,这画虽然是一副,但是也可算成两副样式,毕竟是一对的。

  李太太心里算了一下,她要临摹五十张的话,每一张样式做成成品之后,卖三十两银子一对,而成本的话,且不算给顾灵的画钱,画师、绣娘、布料和棉花,因为是成亲用的,用的料子要更好,所以成品的本钱要二两银子左右,那每对新郎新娘还有二十八两银子的利润,五十对的话就是一千四百两,即便卖不到三十两银子一对,就是二十两银子一对,也能挣九百两银子。

  李太太不在乎每个月的利润减少一些,她在乎的是长远的利润。所以,她给顾灵的画钱不能少,心中有了底,李太太便开口:“灵儿,以后每张这样的新郎新娘图,我给你二百两一张的价钱,你看如何?”

  顾灵心里想着,够了够了,她原来想的价钱是一百两,可既然李太太愿意给两百两,那必然有两百两的价值,她又怎么会拒绝?“谢谢姨母。”

  李太太道:“灵儿别同我客气。”接着,她拿来两百两银子,一张百两一票,余下九张是十两的银票,还有十两碎银,“灵儿看这样如何?”

  “很是妥当,谢谢姨母。”顾灵收了钱,便要告辞了,“姨母,那灵儿就不打扰姨母了。”

  “等一下……”李太太道,“今日下人去县城采办,见市井有九月桃在卖,很甜,采办的有些多,我整理了一篮子出来,你带回去尝尝。”

  顾灵一顿,声音中透出几分惊喜:“这会儿还有桃子吗?”在现代是有的。农历九月。也就是阳历十月,有一种叫晚三月水蜜桃的,就是十月份开始上市,非常的好吃,顾灵很喜欢吃。但是现代可以大棚培养,古代的话这个季节也还有桃子吗?

  李太太一见她样子,就知道她喜欢:“那是九月桃,又叫雪桃,据说是外地运来的,桃子耐放,故而能运到这里。”

  说话间,下人已经拎了一篮子的桃子过来。别看一篮子,而且篮子不小,但实际上只有二十来个,因为每个桃子都很大,约莫有三百克,也就是一斤三两左右(折现代300克)。

  顾灵道:“这桃子好大啊,而且每个都红红的,跟老太太做寿时的寿桃一样。”样子也非常的好看,颜值很在线的桃子。

  李太太被她形容的会心一笑,主要还是顾灵喜欢,所以她也高兴。送出去的东西别人如果不喜欢,那岂不是很糟心吗?“可不是嘛,据说当地还有人管这桃子叫寿桃、仙桃的。”

  顾灵趁机道:“那姨母就是来给我送仙桃的神仙了。”

  李太太被逗笑了,她觉得这姑娘可真是会说话。

  从李宅出来,杜嬷嬷拎着一篮子九月桃,桃子上盖着布。二十个桃子不轻,顾灵又想去书斋,便对杜嬷嬷道:“嬷嬷,你先把桃子拎回家,我去孙家书斋买《象国律》,且在孙家书斋等你。”

  杜嬷嬷道:“奴婢先送您去孙家书斋,然后再回去放桃子。奴婢也不送您到孙家书斋门口,奴婢拎着桃子不方便,只看着您进去便可以了。”

  顾灵一听:“那好,还是嬷嬷考虑周到。”

  杜嬷嬷送顾灵到孙家书斋附近,亲眼瞧见她进去了,便回去放桃子了。

  “掌柜,我来买《象国律》了。”顾灵进了孙家书斋便道。

  孙掌柜道:“姑娘可来的真早,《象国律》我已经从书架上取下来了,给你藏着呢。”自那天顾灵说要之后,他就没有摆上架,免得被谁翻到给翻坏了。虽然他不确定顾灵是不是真的要,但毕竟是女儿的同窗,为她留几天也是可以的。

  顾灵拿出二十两银票:“谢谢掌柜。”

  “不客气,你先检查一下,看看书是否完好,要知道离开书斋如果发现有问题,我这边就概不负责了。”孙掌柜提醒。

  顾灵道:“哎,谢谢掌柜,您可真是好人。”

  孙掌柜哈哈大笑:“对了,过几天我要去府城批一些纸和笔墨,你之前不是说要从三国开始的各朝各代的史书吗?还有颜料之类的,可要我给你观望一下?史书的价钱没有《象国律》贵,但是朝代多史书多,加起来的银子可不便宜,估摸着百两是需要的。还有颜料,你要各色颜料的话,有些颜料不贵,但有些颜料因为稀罕和来之不易,价钱相当昂贵。”

  说到府城,顾灵有些心动,她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呢,她现在就是个乡巴佬。而且她想要颜料,本来是想作画的时候把颜料也上色,这样李家那边做玩偶或者生肖挂件的时候,就不是布料那单一的颜色了。可一听颜料如此贵,顾灵就不想了。她道:“谢谢掌柜的,那您帮我打听一下史书的价钱吧,颜料就不用了。”

  孙掌柜道:“那好,如果史书太贵的话,你也可以租来自己手抄。”

  顾灵一听,这是个好办法:“谢谢掌柜提醒,我会寻思一二的。”

  顾灵又在书斋买了两支毛笔、两刀纸和一块墨,都是最普通的,也就是所谓的最差的,用来给两个弟弟练字。她买好这些,杜嬷嬷也回来了:“姑娘。”

  顾灵跟掌柜告别,抱着这些东西出去。

  “姑娘奴婢来。”杜嬷嬷知道她要买东西,所以拎着篮子来的,这下好了,《象国律》和纸张笔墨都可以放到篮子里。

  “杜嬷嬷,我们去一趟牙行,我想买牛车。”手中有钱,不花就难受。

  “是。”杜嬷嬷自从知道姑娘比老太太有主意,就知道她的主人是谁了。只不过,“姑娘,牙行可没有牛车。”

  顾灵嘴角弯弯的,轻笑道:“去找那天卖房子给我们家的大叔,我瞧着他是个不错的人,卖牛车的话有熟人介绍才好。”

  杜嬷嬷道:“姑娘真聪慧。”

  有了牛车,家里耕地就方便了。老百姓耕地只有两种方式,要么用牛,要么人力。用人力的话实在是辛苦,非常的劳累。用牛的话,一个村子一两户人家有牛已经是不错了,而且人家也不是白给你们的,是要租的。顾家没有牛车,耕地都是用人力的,顾灵也舍不得顾爷爷和顾老二这般辛苦。而且家里的柴火也快没了,顾老二来送柴火的话是自己挑着担子走来的。

  所以,买一辆牛车简直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既方便家里的地、也方便他们在乡下和镇上来回走动。再得一利,平日里顾老二没事的时候,也可以从村里拉人到镇上,挣个酒肉、烟丝的钱。

第33章 二合一

  牙行那位之前接待过顾奶奶和顾灵买房子的中年男人姓季, 今年三十六岁,所以大家都叫他老季。

  老季对顾灵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两层楼小侧房是顾灵提出来的。而今,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那一片人家动工建两层楼小侧房的有好几户, 他介绍的工程队这段时间也都在忙。所以,他也挣了一些外快。工程队不像给顾家建小侧房是免费的, 给别人家建可是要收钱的, 而他作为中介人,当然有介绍费。

  说起来, 大家来找他介绍工程队, 还是顾奶奶宣传的,顾奶奶宣传的时候, 说他人好,找的工程队干活快。

  所以,老季倒是一直想着去拜访一下顾奶奶,不过总是因为零零碎碎的事情忘记了。可今天顾灵上门, 找他买牛车,倒是让他意外, 不过也好对此感谢一番。

  老季在镇上也算个有路子的, 借用现代的话来说, 黑白两道都有些关系。做他这一行的,有这个路子也正常。

  市面上卖牛的不多, 毕竟牛在古代是劳动力, 地位比人命还珍贵,所以倒卖牛的也不敢多囤货,万一囤出毛病, 不得亏死。故而一般情况下,是囤个两三头牛,等卖掉了再去进货。

  当然了,做买卖的心黑,把出问题的牛卖出去的也有,这就要看买牛的识货不识货了。顾灵显然是不识货的,也不懂行情的,所以才找的老季。

  在老季的介绍下,顾灵很快就买到了牛车,连牛带车厢的,全部一套十五两银子。这车厢是安装到马车上的车厢,可比村子里平时拉人车的车厢有气派。平时做拉人生意的牛车,那车厢就是一个斗,没有盖的,所以下雨天就不能拉人了。不过,那车厢做成这样也是有原因的,这样的车厢好拉人、也要拉货。

  顾灵可不想自己的牛车拉货,所以她还是中意现在的车厢。

  象国的牛很贵,据老季说的,平时没有车厢的也要十五两银子,是很多老百姓家五六年的收入。

  象国的牛贵,离不开宋朝的关系。其实在唐代的时候,一头牛大概五两银子左右,所以到了宋朝初,牛价也就五两银子左右,可是到后来就疯狂的涨价,涨到了十两。象国是在宋朝之后的朝代,有些物价比起宋朝,只高不低。

  不过,象国对牛的管控没有五代和唐朝时那么严格。在象国,县及以上城的衙门有官牛,但是县城以下的,可以去镇上的牛贩那边买。镇上的牛贩是合法的,在衙门备案的,牛贩采办牛的数量,也是在衙门登记的。

  故而,老百姓在牛贩地方买了牛,便直接和牛贩签了买卖契书就好,老百姓不用特意去衙门登记,牛贩会统一去登记,这方便了老百姓不少事。

  象国对老百姓买牛的数量是没有控制的,但是严禁杀牛,牛非他杀而死亡之后需要登记。通常来说,如果老百姓去报备牛死了,那么十有八九,这头死牛会被登记机构买走,至于原因……大家都知道。当然,也会给主家留下几斤。

  买了牛车,由于镇上的房子里没有牛棚,所以这牛车还得赶回乡下,顾灵和杜嬷嬷自然不会赶牛车,所以就雇了牛老板的小厮,她打算回乡下。由于明日要上学,顾灵又去私塾告了假。

  女子私塾不如男子私塾规矩多,女子念书也不用考科举,念书识字也不过是提升一下自己,所以私塾对于请假一事还是较为宽松的。

  私塾告了假之后,顾灵又回家整理了一下东西,比如李太太送的桃子,然后又买了一些肉和糕点,就回乡下了。

上一篇:公子藏媚

下一篇:饲养病娇恶龙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