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配音演员穿到年代文 第75章

作者:大漠风铃 标签: 年代文 穿越重生

  第一天上午是由各军区为单位汇报过去一年的情况,然后下午开始就是按京剧、芭蕾舞剧、话剧等分组,在各自的分会场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安排。

  各军区文工团汇报管辖下的文艺工作概况,这些都是来之前就一级一级往上报备数据。

  如县级数据报给光州市文工团报,光州市文工团再汇总报给给省文工团,省文工团再报给军区文工团。

  大家汇报的格式都差不多:公演场次京剧多少场,芭蕾舞剧多少场,话剧多少场,交响音乐多少场,获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再列举具体案例等等。

  这种汇报沉闷又耗时,不过是数字上的改变,老师们听得比较认真,许多演员听得昏昏欲睡。

  直到光州军区的报告,将众人纷纷惊醒——

  “光州军区下辖各文工团,合计演出京剧两万余场,芭蕾舞剧一万五千余场,交响音乐八千余场,话剧一千余场。”

  所有人脸色各异,看着汇报中的叶君婷,大多数人都心想:话剧一千余场没搞错吧是算公演,光州军区这不会是把内部演出的都算上去了吧?

  “其中话剧取得重大成就,光州文工团出品新话剧《蜕变》《半边天》等作品,反映革命先烈英勇精神及军民鱼水情,获得当地百姓喜爱。

  该团积极与兄弟单位交流,从八月起至今为止四个月时间,本区话剧场次从去年零场次公演,到今年千余场。”

  这年代信息传播慢,京剧仍是主流,虽然在光州军区一带已经刮起话剧风,附近周边城市也有所耳闻,但毕竟还没大范围传播,所以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情况。

  听到具体作品和相关介绍,许多人都来了兴趣,但这毕竟是在全国会议上,不能随意交头接耳,所以也只能按下好奇心。

  没关系,等分会场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现场交流了。

  上午汇报完之后,经过短暂的午休之后,各参会者需要按照剧种进入分会场。

  话剧分会场往年的内容最简单,因为样板戏中没有话剧,各文工团基本都是内部演出,表演者和观众都是自己人,自己人演出,剧本单一,就连这种大型交流会,每天的结束时间都比其他组快。

  然而,今年不一样了。

  光州军区文工团的叶君婷将《蜕变》《半边天》的剧本邮寄给会方,主持话剧研讨的朱新华老师在开会前就已经看完了,非常激动,印刷了多份之后,打算让各小组看剧本,然后分析学习。

  李潇潇根本不知道有这一出,听到台上的朱新华一说出安排时,冷汗都要下来了。

  叶君婷见她这样,知道她心里担心什么,悄悄地跟她说:“放心,改动了一点赵兰的台词,完全是纯洁的革命战友友谊。”

  李潇潇这才放下心来,擦了擦额头:“老师,我差点被吓死了。”

  这要是按照原剧本,这么多人看着,都是专业的老师和演员,里面女主角赵兰对洪向国心动的隐线,很容易就会被看出来。

  为了让众人更直观地感受新剧魅力,朱新华让京市文工团提前排练,让他们给大家分别表演这两部话剧,然后让大家移步到会场的礼堂。

  除了光州军区下辖众人,其他人都是第一次看,被深深地震撼了。

  观看结束后,朱新华请众人回到分会场,所有人坐下来时,都还是久久不能回神。

  “各位已经看过这两部作品了,相信大家都非常震撼。各地目前的话剧基本都是内部表演。上午的汇报,大家也都听了,除了光州军区,其他各区的话剧公演均为零。”

  朱新华站在讲台上,朝众人继续说:“我已经和光州市文工团负责人确认了,他们也愿意公开剧本,供各区使用。这次交流会,我们的重点就是研究和学习这两个新剧,大家回去后就可以安排起来。”

  这话一出,满座哗然。

  直接在全国交流会这样推广,即使没有说明是要列入样板戏,但跟这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岂不是意味着以后在座所有省级以上的文工团,表演前都要先将一个小小的市级文工团名字压在他们前头?

  当即就有人举起手,表示有疑义。

  朱新华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然后朝举手的老师点点头:“黎老师请讲。”

  黎老师站了起来,朝朱新华说:“朱老师,我们事前并没有收到这项通知。这两部作品虽然好,但咱们这里这么多兄弟单位,都是省级以上的,未必不能写出比这更好的话剧。我们在座之中也有老师是会写剧本的。”

  黎老师坐了回去,另一名老师也举起手,朱新华朝他示意:“邹老师,请。”

  邹老师也婉转地提出了反对意见,说:“说来也惭愧,咱们这边也很久没出话剧新作,今天一看,大家也都有了创作的想法。

  黎老师说得对,今天全国精英都在此,如果集思广益,有更好的想法,那咱们择优推广,也是对人民群众负责。”

  这些小心思,朱老师自然也是明白的,四两拨千斤:“两位老师说得都有道理,但本次交流学习会只有一个月的时间,都已经有安排到内容,如果大家想要写新剧本,只能用会外的时间,而时间并不多,恐怕来不及。”

  又一位老师举起了手,朱老师朝她颔首:“莫老师,请。”

  莫老师笑着说:“感谢朱老师为大家着想,我们的演员也非常期待可以公演,毕竟大家都很久没上台了。不过——”

  她话锋一转:“黎老师和邹老师说得也不无道理,我看咱们可以取个折中的办法。”

  “既然朱老师安排咱们研究学习这两个剧本,那大家肯定也会吃透,会有自己的感想和领悟,说不定还能对剧本提出意见,毕竟这里的单位都比光州市文工团高至少一级。趁着这个机会,咱们完善一下剧本,也算是感谢光州文工团的无私分享。”

  李潇潇在下面坐着,将几位老师的话都听入耳中,听到最后这位莫老师说时,忍不住笑了。

  她是光州市文工团的成员,话剧挂的当然是光州市文工团的名字,全权属于光州市文工团,其他团体要演这两部剧,都要先把光州市文工团的名字打在最前面。

  一旦其他团队提出了“意见”,也就相当于参与创作,那么原出品一栏里就可以添上其他团队的名字。

  她辛辛苦苦想的架构,一字一句写出来的台词,现在这几位其他省的文工团老师想修修补补加个梗,就想加上他们文工团的名字?

  叶老师和夏老师也脸都黑了,就连同区其他省的老师脸色也不怎么好看:光州市文工团虽然是市级,但也是他们区的,这是他们区的作品,凭什么要把署名栏分出去这不是明晃晃抢吗?

  这还不如像第一个建议那样,让他们自己折腾出新剧本。

  叶老师朝李潇潇说:“潇潇你放心,这是光州市文工团的剧本,谁也抢不走的。”

  她说着就想举手,李潇潇拉住了她。

  李潇潇朝她笑了笑:“没关系的,叶老师。”

  她的话一出,同组的老师都恨铁不成钢地看着她,就连演员们也说:“有老师在呢,你怕什么,不要怂!哪有人这样明抢的!”

  “不会让他们抢的。”李潇潇笑了笑,慢慢地说,“让他们改,他们改一处,我就也改一处,就看谁改得更好了。”

第44章 战群师

  最开始站起来发话的黎老师再次开口:“当然,这也只是我们其他省文工团的想法,原创者毕竟是光州市文工团,也不知道那边是否接受更好的建议。”

  光州军区的师生几乎都被气笑了,李潇潇也不得不感叹一声无耻。

  她凑到叶老师旁边,朝叶老师低声说了几句。

  叶老师点了点头,随后也举起手来,朱新华朝她做了个“请”的动作:“叶老师。”

  她站了起来,朝黎老师说:“黎老师,这点你不用担心。我们光州军区下辖各团一心只为文艺事业发展,不搞其他弯弯曲曲的小心思。只要有好的合适的建议,我们都欢迎。”

  光州市文工团归光州军区管,叶老师这番话一出,就相当于解答了黎老师的疑问。

  都在文艺界工作多年,黎老师自然也听出了话里的话,但脸上仍是保持着得体的笑容,朝叶老师说:“有叶老师这句话,我们就都放心了。”

  两人分别坐下,朱新华说:“既然是这样,那接下来的时间,各位老师请先看剧本,我们明天就开始修改。

  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大部分时间还是要用来细细学习,所以三天内改完必须改完。”

  前面看了京市文工团的演出,现在这时间不上不下,原本按朱新华的安排,是要开始分析和细讲剧本,现在多了修改剧本这一出,剩下的这小半天时间,也只能给各位老师看剧本。

  在京市参会期间,师生们的食宿都被全包了,虽然交流学习时都按剧种分会场,但用餐时都会重新聚在一起,仍旧按军区划分,方便根据不同地区提供合口味的饭菜。

  散会后,众人陆续起身,往餐厅走去。

  李潇潇等话剧演员跟光州军区其他剧组碰头,相互之间交流,程珍珍告诉冯露下午发生的事情。

  众人落座后,几个相熟的女孩子挤在一起。

  冯露听完事情经过,忍不住翻了个白眼:“我不是说看不起话剧啊,我就是觉得,你们话剧本来就没几个剧本,之前汇报不都说了吗?

  其他区对外公演数量是零,他们的话剧演员难道不想上台?

  现在给他们剧本,有机会公演,不抓紧时间学习,就为了个添个名字折腾来折腾去。”

  程珍珍撇撇嘴,也一脸无语地说:“就是,也不知道怎么想的。”

  李潇潇心说,这其实很好想啊。

  署名权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原作者来说。会上提出这些意见的几个省文工团,当然也希望自己的演员能上台。

  按他们想的最好的结果,就是这两个剧能打上他们团的名字,这样他们既能以创作者自居,回到各自地盘时推广新剧,又能让自家演员上台。

  这其实版权意识的雏形,有版权意识其实挺好,但如果是通过抢夺别人劳动成果,那就不好了。

  冯露和程珍珍还只是演员,没宏观考虑这个问题,李潇潇也不想跟她们说这些,免得让她们失望。

  李潇潇朝程珍珍说:“没关系,让他们提出修改意见,本来就是交流会,确实是该这样的,他们说得也没错。只是他们提出来的意见合不合适,那是另外一回事。”

  餐厅在下午时就已经开始准备饭菜,现在参会者一入座,餐厅服务员马上就通知厨房上菜。

  开席前就已经有其他区的老师过来,想要和叶老师和夏老师说话,两位老师只好让学生们自己一桌,免得影响吃饭心情。

  学生们边吃边回头看着旁边的老师桌子,湘省的话剧演员代表谭晓琴说:“咱们晚上也一起准备准备,咱们之前都演过《蜕变》了,对剧本熟,但是《半边天》还没演过,咱们分一下工,把各自负责的片段吃透,等明天他们一提出意见,咱们就一条条反驳。”

  李潇潇咽了咽米饭,说:“这剧本初版的时候确实匆忙,后来我到了市文工团的时候,跟冯老师一起修改过一遍,从头到尾大改。”

  “艺术不是一潭死水,有意见才有进步,不断进步才会日臻完美,所以光州文工团在演出时,如果遇到更好的想法,也会及时修改。”

  她顿了顿,声音缓慢而坚定:“这是光州文工团整个话剧组共同的努力成果,他们想要一晚上就超越我们半年的精力,如果他们做得到,也不至于每年话剧公演数量是零。”

  如果说她当初在羊城剧社的简单版本是骨架,那么这具骨架生出血肉,就是她和冯老师第一次大改的时候。

  而让这具骨架拥有令人惊艳皮相的,是话剧组的所有演员。

  一台话剧,不止主演是重要角色,配角也是,每位演员都对自己的角色理解透彻,结合背景和剧情等,先融入,成为角色,再以角色的身份思考,才会知道原剧本中的缺点。

  而现在那些只看了一场表演,只看过剧本的人,竟然就想提意见,他们要是先演过几十遍再说下午那话,李潇潇都不会觉得那么可笑。

  李潇潇笑了笑,脸上毫无惧色:“让他们尽管提,我不怕。”

  众人跟她同区,都知道她的能力,见她这么说,而且连叶老师都放心她,他们这些做演员的,心里也定了不少,于是众人把心思转移到了餐桌上。

  演员晚上吃得不多,所以餐厅提供的饭量都不大,但是菜品精致,还提供了梅子酒。

  京市的果酒非常出名,里面一些品种还是曾经的皇室御酒。

  李潇潇前世也算是尝遍各大小品牌的果酒了,她尝了一下,眼睛一亮,赞不绝口:“真好喝!”

  冯露看着有点眼馋,但军人不能喝。

  她羡慕地看着李潇潇:“哎,我以前在家的时候就经常喝这个,可好喝了。”

  谭晓琴也很喜欢这味道,有点可怜地看着冯露:“这都不算酒吧,也不能喝嘛”

  程珍珍叹了口气:“有酒精的就不行。”

  邗筠好奇地问:“文艺兵也这么严嘛”

  冯露说:“那当然!”

  邗筠嘿嘿笑了两声,勾着李潇潇的肩膀:“潇潇,好喝吧去部队就不能喝了,要是来咱们这儿,下了班随你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