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配音演员穿到年代文 第217章

作者:大漠风铃 标签: 年代文 穿越重生

  说到话剧的人声音效,制片厂里没有人比李潇潇更熟了,而且军区文工团和市文工团也一直在大力邀请她支援,但她从来都没去过。

  陆星辉虽然一直没说什么,但这些他都看在眼里。

  他并不是一个迂腐的人,并不觉得进来了制片厂,就要表什么决心。

  “为什么一定要给文工团,让话剧演员演呢?”

  李潇潇顿了顿,缓缓地将今天的目的说了出来,“我们配音演员自己也可以演。”

  陆星辉皱了皱眉,她迎着他的目光,没有半点慌乱,一字一句地说:“用声音来演。我们本身就是制片厂,电影既有画面又有声音,那为什么不可以去掉画面只保留声音,制作出“声音电影”呢?”

  “声音电影”,这是陆星辉第一次听到的词。

  听着十分荒诞,但仔细一想,译制片本来也是这样,将音效、音乐等跟人声台词分离,然后重新配上中文台词,配音演员们在这过程中,不就是演了一场“声音电影”?

  “就像很多人小时候在睡觉之前,喜欢听妈妈讲故事,也都听得津津有味。”

  “但跟这些睡前故事不一样的是,我们不止一把声音,也不用拿着女声去讲男角色的话,我们还能制作一些背景音,让听众听了之后更容易想象得到画面。”

  李潇潇说完制作上的技巧之后,又继续说:“老师,咱们这个声音电影,还可以跟沪市人民广播电台合作。”

  沪市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个戏曲广播频道,主要播放各种曲艺节目。

  因为这年代没有电视,也没有手机网络,现在剧院门票并不容易买到,所以这个曲艺频道,成了百姓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以李潇潇本身在话剧上的贡献,想要跟曲艺频道的负责人见个面应该不是什么难事的人。

  只要见上面那一切都好说。

  “老师……”李潇潇说“我们都知道,实战才会让一个人快速而深刻地提升。”

  “总是配别人剩下的剧本,而且还不是实录,只是私下练习电影剧本,难以激发积极性,因为没有观众会知道,也因为配得再好,都不会超越正主,更何况就连正主也不是原音。”

  李潇潇最后总结说“如果制作这种“声音电影”,每个配音演员都可以分到角色,而且这个角色是独一无二的,它本身是没有声音的,配音演员赋予它这个角色的声音,以后别人一看小说看到这个角色就会想起配音演员。”

  比起整天拿烂熟于心的剧本练习,配广播剧显然更容易让人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

  “你想得太简单了……”陆星辉提出了一个疑问,“电影的背景音乐,单凭录音棚是做不出来的。”

  这一点确实。

  在二十一世纪,设备先进得多,背景音乐说制作就制作,只要有钱。但在这个离电脑还十分遥远的十七年代,要收集音效录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但李潇潇早有考虑。

  她不紧不慢地说“我们可以采取其他手段辅助。”

  “有的背景音乐是很容易录制的,比如汽车声音,街上的声音,打开窗户就能录到了。但有的不太好录制,那我们可以用旁白的方式去做补充。”

  她继续说“因为没有画面所以听众需要一定的想象。对于复杂的场景,如果用旁白,就非常简单明了。”

  这是一种新模式,听起来确实可行性很高。陆星辉是一个实际又负责的人,关于新人的那些毛病,李潇潇说的都对,他也十分清楚,但电影角色就这么多,他也无法给电影多安插几个角色。

  但现在有一条新路出现。

  “我知道了。”陆星辉说着,将那叠《淮海街探案》的剧本收起来,“我会去请示一下厂长,如果他能同意,我们就可以这么办。”

  李潇潇忍不住欢呼了一声,用力地握了握拳:“老师加油!”

  陆星辉:“……”

  李潇潇之所以跟他说这个事情,而不是直接找孙哲绎,除了是因为他是她师父兼上司之外,还因为他跟孙哲绎的关系好,而且他脾气够硬,够了解孙哲绎,只要他开口,那十有八九是能拿下来的。

  果不其然,几天后,陆星辉带来了好消息:孙哲绎同意了……

  用了好几天才让孙哲绎同意,可想而知孙哲绎一开始是反对的,是陆星辉谈了很久才有的结果。

  陆星辉把李潇潇叫到办公室,吩咐说:“我们要先去出版社,跟那边说打算用他们的小说来改编录音,看看是不是需要跟作者见面。”

  李潇潇忙不迭地点头剩下的就是等陆星辉跟出版社那边约时间。

  见面时间最后定在六月二十八日……

  这天一早,李潇潇没有回制片厂办公室离,而是直接到宿舍楼下,跟陆星辉会合,直接去的出版社。

  “之前出版社那边说作者本身比较低调,连出版社那边都没几个人见过作者,估计是不会亲自来了,全权让出版社代理。”

  陆星辉简单地说了一下之前的情况,又说“你待会儿在一边听着就行。”

  作者竟然都不来。李潇潇有点失望,但也没办法马上保证:“我会在一旁认真听的。”

第155章 她的光

  这几天跟报社沟通的都是陆星辉,报社那边以为今天就他一个人过来,所以在看到李潇潇的时候,报社的人都十分惊讶。

  负责接待的报社职工名叫谢意文,是《淮海街探案》的责编。

  他将两人带到会客室,给他们倒了杯水,然后坐到了对面……

  谢意文一番简单的寒暄之后,直接进入了正题:“陆组长,咱们社长说了,这个改编是没有问题的,就是不知道你们那边具体是怎么安排呢预计什么时候能上广播电台咱们报社也好配合一下。”

  这年代还没版权费一说,连版权意识都是模模糊糊的,各大文工团之间的话剧剧本,只要标出原创团队是谁,并且获得原创团队的允许,就能拿过来。

  小说改编也一样,而且报社这边有自己的打算。

  凛冬结束不过半年时间,文艺界百花齐放,通俗作品阅读门槛低,接地气与话剧的道理一样,受到百姓的喜爱。

  大城市都有自己的报社,其中不少也都像沪市,会有一个文学专版,设置一个小说连载的栏目。

  为了鼓励文艺创作,今年开始,各界都会有业内的一些奖项,用来颁给优秀作品。

  第一年的奖项意义非凡,这意味着是首批冲破枷锁的好作品,所以大家

  都卯足了劲,希望能在获得百姓喜爱的同时,得到官方的认可。

  《淮海街探案》虽然在沪市很受欢迎,但暂时也仅限于沪市了所以报社这边希望可以通过沪市广播电台,把这个小说的知名度提高。

  要知道,报纸大多是被本地市民买的,但广播电台的可以全国收听的,而且沪市广播电台有个很出名的频道,是戏曲专用频道,收听率是国内是数一数二的,要是能在戏曲频道播出,那《淮海街探案》马上就会风靡全国。

  陆星辉根本就还没和沪市广播电台那边联系。

  不过,他和李潇潇之前就讨论过了能在沪市广播戏曲频道播出最好,但要是出了什么意外,那至少还有光州和京市的电台作为备选。

  毕竟,李潇潇在光州那边还是很能说得上话的,当初在市文工团巡回演出时,她就经常要到各个单位,其中当然也包括光州广播电台,跟那边的领导们也都有交情。

  “预计在七月底能完成前三期……”尽管很多事情都还没定下来,但陆星辉丝毫不慌,看着谢意文说,“等时间定下来后,我们会通知你的。”

  谢意文点点头:“那就麻烦陆组长了。”

  “至于作者那边……”谢意文有点无奈地说,“虽然每周都会准时寄稿子,但作者平时也没有经常跟报社打交道。我和作者的交流也仅限于作品,前天我有写信通知这件事情但估计作者也不来了。”

  这时代制作广播剧,最大的难度就是没有电脑处理后期,所以对原音要求极高,也就意味着背景音的收集会很难。

  要处理好背景音,可以从两个方向下手,一是硬件设备上,二是直接改剧,用最少的乐器演奏,达到最恰当的氛围。

  在前世,李潇潇在制作广播剧时,如果进行大幅度修改,都会提前跟作者沟通,因为很多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当成孩子,如果被改得太多心里也许会不满,所以李潇潇希望能跟作者当面沟通。

  听到谢意文这么说,李潇潇觉得有点奇怪:“这作者不是本地人吗?为什么还要寄信。如果方便的话,我们希望可以上门拜访一下。”

  “是本地人……”谢意文有点无奈地笑了笑,“可能是不想跟陌生人打交道,所以也不太方便上门拜访。”

  这么说来,毕竟是自己名下的作者,肯定就是以作者感受为优先考虑点,拒绝李潇潇和陆星辉去找作者。

  既然作者的责编都这么说了而且人家已经授权了李潇潇也不好再继续问下去。

  她想了想,觉得还是提前解释一下比较好,于是说:“谢同志,我们在制作成广播剧的时候,多少都会做点改动,毕竟两者的表达载体不一样,一个是声音,一个是文字。”

  “理解的……”谢意文点点头,随后又笑着说,“不过希望这个改动可以适量。现在其他城市的百姓很多都没看过《淮海街探案》,但要是广播剧在戏剧频道中播出,其他城市的百姓可就都听到了。”

  到时候,其他地方的听众们,很可能就想找原小说来看,要是广播剧的剧本改动太大,而广播剧又做得很成功,听众也许就会对原著产生质疑。

  李潇潇一开始没往这个方向想,现在一听谢意文这么说,才发现了这个角度,心中不由得感叹:真清奇。

  陆星辉才是广播剧的负责人,剧本当然是要经过他的同意,李潇潇没有直接回答谢意文,而是先看向自己老师。

  这是一个麻烦的点。

  李潇潇之前一直拿广播剧跟电影比较,但电影可不用像广播剧这样,连剧本的修改都要考虑外行人的感受。

  她有点担心以陆星辉的性格,会直接来一句“我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出乎她意料的是,陆星辉说:“我们把剧本改好之后,发一份让你们看看,到时候如果你们觉得有问题就提出来。”

  李潇潇不敢相信地瞪大了眼睛,像是头一天才认识陆星辉一样,心想:这还是她认识的陆导吗?

  双方就此约定,又谈了一些其他细节就结束了。

  陆星辉和李潇潇还要回制片厂,谢意文将他们送到报社外面。

  告别之后,师徒俩往车站走,等走远之后,李潇潇马上朝陆星辉说:“老师,原来您……噢我的上帝我的老伙计,您辛苦了辛苦了!”

  陆星辉:“……”

  他看了李潇潇一眼:“不会说话就别说。”

  李潇潇:“……”

  这是孙哲绎经常对陆星辉说的一句话,李潇潇没想到自己竟然也有这么一天会收到陆星辉这样一句话。

  在一年以前,陆星辉还是李潇潇心中的偶像。进入制片厂之后,跟陆星辉熟了李潇潇感觉他在她心中的形象崩塌了。

  但不管怎么样,有能力的人大多时候都很有个性。她也喜欢这种改变,这让她能离陆导更近一点。

  在另一边,谢意文刚回头往报社里走,一名看着二十岁左右的姑娘从远处跑过来,气喘吁吁地绕到他跟前,张开手拦住他。

  谢意文差点一头撞上去,定睛一看,十分意外地说:“是你啊,吓我一跳。”

  那姑娘上气不接下气撑着膝盖缓了一下,好不容易顺了点气马上问:“制、制片厂的人呢?”

  “啊,陆组长和李潇潇同志啊……”谢意文一脸恍然,“他们刚走。”

  姑娘失声叫道:“李潇潇同志也来了?”

  她的声音太大,周围路过的人都看了过来,谢意文也很意外。

  在他的印象中,这姑娘平时话不多也很安静,他还是头一回看到她这样,不由得也有点紧张,随后又像是想到了什么,补充说:“你放心,《淮海街探案》的剧本不会很离谱大改的,制片厂那边会先让我们看,我们同意了他们才能录。”

  那姑娘像是没听到一样,转身就往车站那边跑去。

  “哎!”谢意文在后面大喊,“你去哪里下星期的稿子什么时候能交?”

  然而,那姑娘已经跑远了也不知道听到了来自责编的催稿没有,反正谢意文是没收到回答。

  她一路跑一路喘,眼看着离公交站还有不到一百米,她甚至都能认出站牌旁边那个熟悉的人影,一辆公交车却在这时候从她身后开过,瞬间超过了她,朝着站牌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