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清欢 第235章

作者:空谷流韵 标签: 穿越重生

  他又转向曾纡,施施然问道:“三哥,大哥说张氏怀恨乱咬,污蔑你和那邵提举一样,是简王的羽翼,官家不会信吧?”

  曾纡抬眼与弟弟对视,并无愠怒乍现之象,只淡淡道:“四弟,你是起居舍人,平日里随侍官家左右,更懂官家心思,你觉得,官家会信吗?”

  曾纬继续笑:“官家是男子,没有那么容易信女子的话。倒是张氏,太信三哥想与她再续前缘,结果……今日若非三嫂闹开来,她那件要藏起来的祸害之物,也不会露馅。”

  曾纡面无波澜,却语带促狭:“四郎,据你三嫂所言,主要还是,你当初看中过的那姚氏,机灵狡黠,见多识广。”

  “都噤声,”曾布打断两个儿子偏离主题的对话,容色却令人意外地和缓下来。

  曾布啜口茶,一字一顿道:“深宫之内,聪明的女子,远不止张氏一个。此番,所幸朱太妃不在、向太后在,向太后是明白人,晓得张氏与端王府梁师成的亲厚谊,我估摸着,张氏活不到明天早上。那样最好,免得她改主意。你们几个,包括为父,都得庆幸,官家的疑点,不在我们曾府有过暗通内廷讯息的所作所为,而在于,简王和端王,都盯着储位。”

  曾纬闻言,敏锐地意识到,父亲连夜让大哥把他叫来,或许,并非逼问内情,也非父子串词,而是有更重要的计议。

  果然,曾布坦言道:“四郎,你去与蔡家的大小子说,后头,若章相公为简王有所谋,我愿与你岳家摒弃前嫌。”

  曾纬微微错愕,但很快就从生意的角度,明白了。

  行情有变,此前势同水火的,也可以坐下来谈嘛。

  曾布继续道:“韩忠彦与苏辙,能有几分道行?你和你岳家,心里应与向太后一样明白,与章惇旗鼓相当的人,是你父亲我。小皇子吸了一个月的砒毒,怕是救不回来的。官家若因伤心加重了心疾,太后急召两府执政入宫之际,便是紧要时刻。你回头,与蔡攸一道来见我,将他老蔡家在朝中交好、能做助力之人,当面说与我知,我看看哪些是能用的。”

  这一夜,曾纬没有赶回襄园去。

  他在自己熟悉的卧房里,定定心心地睡了个好觉。

  父亲的安排,甚至令他做了个梦,梦见他们这些贤臣能臣,如愿辅佐端王君临天下,而简王身边的幕僚们,就像往昔多少失败的从龙之卒一样,都罗织欲谋废立的罪名,下狱受刑。

  其中,就有太府寺的邵提举。

  梦里的最后一个画面,是姚氏哭着求他。

  可惜这梦就到此为止,没做囫囵,唉。

  夏日里天亮得早,卯正未到,曾纬醒了,他伸个懒腰起来,踱步出了自己的小院。

  曾府北边的院墙下,硕果仅存的一棵梧桐树,在夏日里枝繁叶茂,亭亭如盖。

  曾纡蹲在树下,轻轻地铲土,将词笺埋进去。

  曾纬走过去,好整以暇地看着。

  曾纡埋完了,抬头问弟弟:“她与你一起时,开心么?”

  曾纬道:“饮酒解闷,岂如临水品茗。”

  曾纡起身,拍净手掌上的土,对曾纬道:“你是起居舍人,今日进宫时,帮我问问。她若已不在,被埋去了哪里。”

  曾纬点头:“好的,三哥。”

  ……

  对症下药,若错过了时机,奇迹便很难发生。

  内官张氏被行刑的半个月后,中了砷毒小皇子赵茂,薨了。

  简王赵似,与端王赵佶,结伴进宫,安慰自己失去独生子的天子兄长。

  事发的翌日,赵似就听说,张氏竟将前后所有恶行,都栽到了自己身上。他当即进宫求见赵煦,为自己辩诬,赵煦只让他莫放在心上,恶妇的编排,不至于扰乱圣听。

  然而赵似还是觉得,莫名其妙得了这么一番构陷之词,被白纸黑字地记录在案,或许还留存于史,就算官家不信,他也如刺在心。

  现下,侄儿真的没有救过来,内廷一片悲戚中,赵似越发惴惴不安。

  与他相比,端王赵佶要庆幸一些。

  赵佶庆幸自己与姚欢,这一年来,经营出了皇亲与平民的亲厚知交关系,市井皆知。姚欢在毓秀阁显了一番本事,可算是为他赵佶撇清了嫌疑。

  福宁殿中,赵煦看起来,又比刚入夏时,消瘦了许多。

  这位亲政五年的成熟君王,就像去消化帝国广大疆域回传的各种天灾人祸的噩耗一样,用十余天的时间,慢慢接受了幼子药石无效、生命凋零的结果。

  同时,他更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也绝非病在腠理,而是仿佛垮塌的堤坝,迅速地溃泻。

  此刻,赵煦看着陪坐于下首的两个弟弟。

  他们越来越像成年男子的宽实身量,以及精血健旺的面貌,令他难免妒忌。

  似乎作为一种应激反应,赵煦喝了一大口白山老参汤。

  青年天子忽地捏起这个茬儿,与赵似道:“十三大王,朕喝的这个参汤方子,还是你那得力的邵提举,献给朕的。你们官药局,今岁改了规矩,分了许多上品药在京畿州县和南京国子监,朕没少听皇亲贵戚们,来告状。”

  赵似恭敬道:“这规矩,确是邵提举所定。他起于微寒,悯恤布衣,臣就先允他试一试新令。”

  赵煦面上露出若有似无的一丝笑意:“听起来,倒有些像,当初先帝与王安石王荆公的相处之道。”

  赵似心头一凛,忙道:“臣正有一事,要启禀官家。邵提举,前日与臣说,待京畿平安度夏、时疫渐散后,他想辞去提举一职,往惠州行医。”

  一旁的赵佶闻言,扬眉道:“哎,对,对对,官家,臣也正要说此事。这个邵提举的娘子,姚氏,昨日也来府中见我,说想将艺徒坊的坊长一职,让给将作监李诫的妹子来做。她要去惠州,看胡豆林。”

  赵煦“哦”一声,虚弱着嗓子,却换了开玩笑的口吻:“想来是你们亏待人家了,他夫妇二人,撂挑子不干了。”

  赵似不敢凑趣,仍正色道:“邵清这个提举之职,当初乃官家所授,他何去何从,臣自要听官家的安排。”

  赵煦盯着弟弟,和言道:“他要走,就走吧,京城懂药的能吏,想来也不只他一个。”

  又转向赵佶问道:“你方才说谁?李诫的妹子?”

  赵佶点头:“是,据姚氏说,李大监的七妹,这些日子,正带着艺徒坊的女徒弟,在两淮一带走访,给官家要改的《营造法式》画图。”

  赵煦道:“好,既然是姚氏挑中的,你就让她试试。”

第387章 没有那么容易结束

  三伏天接近尾声时,邵清向简王赵似献上了一本自己写的《邵氏医方》在这薄薄的册子里,邵清仿照沈括在《梦溪笔谈》“药议”一章中的写法,分析了雄黄、朱砂、滑石、白矾等太府寺常备矿物药材,载明其中含有白砒、水银、黑铅等毒物,附上诊察标准与解毒医方。

  赵似带着欣然之色接过,并循例赏赐了邵清。

  但邵清分明感到,这位被自己救过性命、且因公事诚挚相处了一年的赵家贵胄,态度有所变化。

  早在张氏所为昭然被揭的那几日,赵似就唤来邵清,屏退众人后,头一次对他大发雷霆。

  赵似的愤怒在于,邵清与娘子亲历的古怪、探查到的线索,怎可不立即向他赵似禀报。

  邵清平静地领受了赵似宣泄过来的怒火。

  邵清熟悉这样的怒火。

  无论在辽国,还是在大宋,当天家的男子不再只是个逍遥王爷的时候,当他们开始品尝拥有分配钱物的权力的时候,他们对于身边人,无论是至亲还是近臣,都会生发出越来越强的控制欲望。

  权力,会令他们浇灌出专属自己的奇特思维,这种思维披着“迁怒”、“多疑”等面纱,倘使僚属们希求平步青云或者更上层楼,就必须适应主人的新面目。

  赵似发够了脾气,却听到邵清的辞行之言时,余怒又瞬间转成了不舍。·然而对方去意坚决,官家也准了。

  最终,邵清献上医方的行为,令赵似内心更为怫然。

  邵提举非对治病救人本身失去了兴趣,他只是想远离庙堂。

  并且还是去岭南!

  简王赵似,忘记了自己从前也想过去天高云淡的边关戍守,初尝权力美味的他,不喜欢那些主动远离的背影。……

  邵清回到宅中,将简王赵似的给的钱,交给姚欢。

  姚欢抖开褡裢看了看,十个金币。

  此世是北宋,南宋的金叶子、金牌子都还未出现,足金货,形制仍以圆形方孔钱为主。

  这一把金币,怎么着也能换八百十贯铜钱,又轻便,很适合随身带着南行。

  姚欢笑道:“简王对你所献医方的赏赐?挺好,知识付费。”

  邵清已习惯了她时常冒出来的新奇语汇,只柔声问她:“你今日也去见过官家了?”

  姚欢点头:“我与李诫一道去的。李诫是个全才,除了营造木作,还懂画和鎏金,我二人向官家上了奏状,提到鎏金、丹青、漆器等艺事上,工匠和画师,会因鼻吸、肤染水银等毒物而身受重疾,还望官家下诏宣谕,有司不可为了媚上献宝,而催促工期、罔顾匠人画师的性命。官家应允。对了,有意思的是,官家还分派我一个做媒的差事,到了惠州后即刻与苏公说。”

  “做媒?”

  邵清诧异道。

  “是的,官家有意,将宝昌公主,尚于苏公的孙儿、苏二郎的长子,苏箕。他让我夫妇二人。”

  邵清感慨,赵煦这位陷于党争的天子,其实也还是一位普通的父亲。苏轼,并非赵煦用得趁手的臣子,但天子选婿,则是另一番考量。替心爱的女儿看人,看的是对方的家风。

  提到苏轼,邵清又去院中的池子里看一回。

  里边养着今岁从开封县稻田中挑出来的百来只小龙虾,个个壮硕灵活,夫妇二人准备作为种虾,带去惠州。

  而那一头,姚欢已在院中石桌上,摆好了饭菜,得意地与邵清道:“我今日试一回和从前浮屋夜市的鳌虾宴,全然不同的菜式。这每一道,都与苏公擅长的美味有关。”

  邵清兴致勃勃地在桌边坐下,细细瞧去。

  当中一个大盆子,整整齐齐码放着几块扁塌塌的豆腐。

  豆腐金黄略焦,乃先用平底锅里的葱油煎香、定型。

  另取新鲜野蕈摘去柄子,留下菇帽。

  姚欢将每块豆腐当中挖出一个半坑,挖出的豆腐和夹心猪肉糜、小龙虾肉糜一道用姜汁、盐粒子、越州酒混合捏匀,抹在翻过来的蕈子底部,好比后世“虾仁肉末酿香菇”的做法。

  将这荤素满怀的蕈子,再嵌回豆腐中,上屉蒸熟。

  邵清夹了一个吃下,品评道:“苏公在惠州做给我们吃的煎酿豆腐,用的咸鱼末和豆豉调味,烹熟后,咸鱼粒有些发柴,口味也重了些,若无酒来配,稍咸,你这用新鲜猪肉和鳌虾酿蕈子的做法,甚好。”

  姚欢露出一副“你懂我”的表情道:“对,我吃东西,不怕辛辣,就怕咸。”

  这盆鳌虾酿蕈子豆腐旁,是一碟拌菜——斑鸠丝芥辣瓜儿拌鳌虾。

  此世的斑鸠,在中原比麻雀还多,开封市肆里,随处可以买到。

  斑鸠比鸽子体型大,一只斑鸠,片下的胸脯肉和腿肉不算少,又比童子鸡和鹌鹑嫩,在沸水里汆熟后,扯成丝缕,与同样经过烫熟处理的小龙虾肉,以及腌渍过的芥辣西瓜皮,淋上麻油和清酱汁拌匀,最合夏日享用的一道冷食。

  邵清边吃,边笑道:“你这个,是学苏公的鸠丝竹笋拌丁香吧?不错,鳌虾虽然不如竹笋风雅,但肥嫩扎实,和芥辣味更般配。说不定,苏公见了,也觉得斑鸠的肉铺太秀气,直接在罗浮山上抓两只鹦鹉来,用鹦鹉肉拌鳌虾。”

  姚欢笑道:“可以,你深得苏公庖厨的精髓,就地取材,不为了风雅而风雅,不给自己喜欢的事设限。”

  她说着,盛起一碗虾肉白萝卜芫荽汤,那是照苏轼的“芦菔羹”所做。苏轼喜食两种汤羹,一是山芋和米仁熬制的“玉糁羹”另一味,就是用被时人称为芦菔的白萝卜与荤素配料做的芦菔羹。

  姚欢喝下几口,品咂品咂虾肉的荤甜和萝卜的素甜交织的滋味。

  正要王婆卖瓜地吹嘘一番,邵清却放下了筷子,目露异色,轻轻抓住姚欢的手腕。

  “你干嘛?”

  姚欢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