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她戏多嘴甜 第463章

作者:玖拾陆 标签: 爽文 HE 穿越重生

  今朝?

  今朝!

  念头从脑海里一闪而过,黄卜庆倏地睁大了眼睛,连心跳都快了几拍。

  是了。

  本朝没有官方开采过,不等于前朝没有。

  文书里不曾记载,大抵是那矿石因各种缘由,不再适合提炼加工,整个炉子也就废了。

  可它若是存在过呢?

  黄卜庆越想越是这么个理,只可惜,前朝废弃的炉子,他在库房里翻遍文书,恐都不会有任何收获。

  这个需得去当地调查,亦或者是,从地方志上一窥究竟。

  京中有藏书楼,收有各种地方志,这个时辰自是无可奈何,得白天过去,最好能与主家有些交情,方便借阅。

  看来,今日夜里的计划,是要改一改了。

  黄卜庆叹息一声,忽然又想起一桩事儿来,他思路转得飞快,当即拿定主意,快步追出了院子。

  走道上,官员三三两两。

  三殿下已经回宫了,远远的,能看到轿子离开。

  四公子从隐雷手里接过了缰绳,纯黑的高头大马甩着脖子。

  黄卜庆赶紧上前:“四公子,我有一事,想与四公子商量商量。”

  闻声,霍以骁转头看向黄卜庆:“黄大人请讲。”

  黄卜庆堆着笑,道:“我若是没有记错,霍大人的夫人是岭南出身?”

  霍以骁颔首:“确实。”

  黄卜庆又道:“不知霍府之中,有没有保存着岭南的地方志?不论是哪一年编修的,我想借阅借阅。”

  寻常而言,私人收着地方志的,要么是藏书之家,要么是远居的游子、远嫁的姑娘,离开故土,靠那些书籍寥解思念之情,越是通文识字的人家,越会有这样的习惯。

  霍以骁眉峰一扬。

  黄卜庆好端端开这个口,定然不是太闲了想翻书,定然是与手中的政务有关。

  而且,恰恰是岭南。

  “黄大人是有什么线索想从地方志中验证一番?”霍以骁问。

  黄卜庆答道:“如四公子所言,确实有些想法。”

  霍以骁道:“大伯娘有收着一套,黄大人想借,随我走一趟吧。”

  既是同行,霍以骁就没有骑马,与黄卜庆一块到了大丰街,进霍家大宅借了书。

  书册多,还要搬运,霍家甚至还让小厮推了辆板车,一路送到黄家。

  黄卜庆再三道谢,全搬进了自己的书房里。

  换个地方,一样熬一整夜。

  另一厢,朱钰坐在酒肆雅间里,抿了一口酒。

  与往日热闹相比,他今儿没召任何人一道玩闹,只柳宗全陪着。

  有人敲了敲门。

  柳宗全起身,开门与外头的人交谈了几句,又重新把门关上。

  朱钰抬着眼皮子看他:“怎么说?黄卜庆跟霍以骁做什么去了?”

  柳宗全答道:“去了霍家,黄大人借了一板车的书。”

  “借书?”朱钰满脸莫名其妙,“借的什么书?”

  柳宗全摇了摇头:“不敢跟得太近,不知道借了什么。”

  朱钰气得骂了一句。

  今儿在刑部衙门,他就对黄侍郎的举动很是担忧。

  黄侍郎先和霍以骁去了都察院,他说有东西要查证,朱钰本能地觉得不妙。

  柳宗全去隔壁问了问,只晓得那两人进过存着铁器的库房,更多的,就问不出来了。

  不过,就只是这些,也够让朱钰提心吊胆了。

  他们会从铁器上发现什么?

  朱钰倒是还想问问金侍郎,又担心被敏锐的金侍郎识破些什么,只能作罢。

  柳宗全让人盯着黄卜庆,看看他到底要搞什么名堂,结果,黄大人跟霍以骁一块离开了千步廊……

  最后、最后是借书。

  简直匪夷所思!

  莫非,这是黄卜庆与霍以骁拉关系、讨好他的手段?

  就霍以骁那性子,会吃黄卜庆这一套?

  朱钰越想越烦,一连饮了三盏酒,问柳宗全道:“林场那儿还没有安排好?跟着我们得了那么多好处,事到临头,畏畏缩缩!袁疾那胆小鬼都知道死到临头就别心存侥幸!”

  “三司的人盯着,行事就得谨慎些,免得适得其反,”柳宗全说完,见朱钰冷着一张脸,又道,“再谨慎,我猜也差不多了。”

  朱钰哼了声:“抓紧。”

  赶在宫门关闭之前,朱钰回了宫。

  酒气上涌,春风一吹,整个人晕晕乎乎,进了庆云宫,他倒头就睡。

  这一觉,睡得很不踏实。

  光怪陆离的梦境追着他,他在长长的、倾斜的甬道之中,身后,无数的铁棍翻滚下来,铁器碰撞声在甬道里回响,他只能不停地跑、不停地跑,才能不被铁棍砸倒、淹没。

  “啊”的惊叫一声,朱钰从噩梦中惊醒过来,挺身坐起,大口喘气。

  他浑身都是汗,湿哒哒的,难受得要命。

  守夜的内侍赶忙过来伺候。

  “什么时辰了?”朱钰问。

  内侍答道:“快四更了。”

  四更的京城,多数地方,都静悄悄的。

  黄卜庆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时不时打两个哈欠。

  忽然间,他的眼睛一亮。

  把手中的这一段文字又反复念了两遍,他哈哈大笑起来。

  有了!

第567章 忘我

  这段文字,不过是短短两句,很不起眼,若不是黄卜庆带着目的来找答案,其他人哪怕看到这一段,很有可能都不会往心里去。

  这一页,讲的是岭南当地的一位名士。

  名士姓宋、名规,出生在前朝末年。

  宋家祖上出过大官,做过海商,家产颇丰,祖业传承到宋规长大时,有败落之像,但也足够宋家再挥霍几十年了。

  结果,逢了乱世。

  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起义不断,疆土四境,战火燎原。

  岭南偏于一隅,不似中原一带凶险,却也难以独善其身。

  越来越多的灾民涌向岭南,本就混乱的朝廷无力支撑当地官府,大小官员们亦是各有各的打算。

  有封城固守的,也有吞了衙门银子粮食当土皇帝的,亦有加入起义军队、奔向新前程的。

  宋家所在的泉城是岭南大城。

  知府想护住治下百姓,如此坚持了六七年,也渐渐力不从心。

  宋规幼年时见过繁盛的城市,从少年到青年,又看着这座城日渐衰败,百姓疾苦。

  他说服了当时宋家的一家之主,开仓放粮,他本身也积极地改善城中灾民生活。

  那几年,朝廷已经是末路了。

  多年的割据、征战,天下涌现了不少豪杰。

  有一统之气势的,除了彼时已经坐拥了江南大地的、后来成为本朝开朝皇帝的朱俭,还有另外几位,其中,一个叫刘蔽的在岭南一带颇有名望。

  刘蔽是绿林出身,以前是被逼起义,虽然从山大王成了占据岭南的大人物,但他手里缺银子、缺粮草、缺武器。

  战乱年代,这些东西可比千金。

  宋规有眼界,他知道朝廷已经不行了。

  若要百姓少吃苦,唯有站出来一个人,平息战火、开创新皇朝。

  英雄再多,为了自家霸业争斗,最后苦的也就是老百姓。

  宋规选择了刘蔽。

  同在岭南,他了解刘蔽比其他英雄更多,往来也更容易。

  他又说服了长辈,给刘蔽投银子、捐粮食,支持刘蔽开疆拓土。

  而缺少的武器,宋规为刘蔽当说客,登了知府的门。

  赈灾放粮的交情,知府再忠心朝廷,也知道穷途末路了,他听了宋规的劝,交出了库中铁石。

  刘蔽得了矿石,锻造兵器,也算解了一时的燃眉之急。

  再后来,刘蔽还是败给了朱俭,宋家作为刘蔽的支持者,在朱家掌了江山之后,自然也就彻底败了。

  成王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