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厂观察笔记 第153章

作者:她与灯 标签: 穿越重生

  杨伦回过头,稍稍提高了些声音,“你别管他了,把你自己和殿下照顾好。”

  “我知道。”

  说着,已经走至于东华门前,邓瑛被带上了囚车,杨伦示意杨婉在门后等一等,上前与齐淮阳交谈了几句。刑部一行人起行离去,杨伦返身走到杨婉面前道:“从今日起,至三司会审结束,你都不能再见他。”

  杨婉点了点头。

  “不过,”

  杨伦顿了顿道:“刑部和诏狱不一样,准许外面的家属给囚犯送一些衣食,我给他的东西,他不一定会要。但你给他的他不敢不收,你要有什么想给他的,就指个人,到内阁值房来跟我说,我在外面买了拿给他。”

  杨婉笑笑,“哥。”

  “啊?”

  杨婉抬起头,“你现在好像不怪我了”

  杨伦一怔,不自觉地吞咽了一口,随即轻斥道:“我管得了你吗?”

  他说完背过身去,半晌后方道:“你愿意怎么活就怎么活吧,如果邓瑛这次能出来,我就给你们钱,你们在外头置办一间房子,住得离我远一点。别叫你嫂子她们看着你心烦。”

  “我们有房子。”

  “有房子?”

  杨伦回过身,“那能叫房子?你也不看看被滁山、湖澹两个书院的学生砸成什么样了。”

  “被砸了也没什么,邓瑛本来就是修房子的。”

  “什么修房子?”

  杨伦“噌”地提高了声音,“你懂什么?他是营建皇城的人,我大明百年,就出了他和张展春这么两个人,你让他跟着你修屋顶啊!”

  杨婉看着杨伦发红的脖子,不禁笑出了声,垂眸道:“对不起哥,是我不好,我不让他修,我去修。”

  杨伦听她道歉,一时有些尴尬,他拍了拍后脑勺,负手朝前走了几步,一面走一面道:“我至今不明白,怎么做才算是为你们二人好。”

  杨婉走近杨伦,抬头唤他,“哥哥。”

  杨伦捏了捏手指,没吭声也没回头。

  杨婉转话道:“内阁什么时候拟新诏。”

  杨伦咳了一声,“我与白尚书已经拟好,交内阁议审后就会颁行。”

  他说完回过身,低头对杨婉约道:“有一件事你可以预备着了。”

  杨婉点了点头,不待杨伦说明,径直应道:“我已经在预备了。”

  说至此处,两人都沉默了下来。

  寒风从城门口灌来,吹得日头下的枯木影张牙舞爪。杨婉拢紧身上的衣衫,“哥,其实我有一点担心。”

  杨伦问道:“你担心什么。”

  “担心娘娘不愿意回承乾宫。”

  “为什么不愿意?”杨伦反问。

  “皇长子即位,娘娘理因奉养宫中,她难道情愿在蕉园里住一辈子吗?”

  杨婉摇了摇头,没有出声。

  郑月嘉因鹤居案惨死的那一年,杨伦在南方主持清田也是九死一生。

  长病江上,他并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内廷究竟发生了什么。

  等他回来的时候,郑月嘉已死,宁妃被囚蕉园,杨婉在诏狱中落下了刑印,邓瑛将侵占学田的罪名担了一身。

  杨伦只知道,这些人是为了护住他,护住朝廷南方好不容易开启的清田的事业,但这其中的还有一些过于隐晦纤细的人情,当事之人不肯说,他也就无从知晓。

  “到底怎么了。”

  杨婉叹了一口气,并没有把当年隐情告诉杨伦,只道:“我也猜的,怕娘娘伤怨过深。”

  说完便避开了这个话题,转而问道:“迎娘娘回宫之事,会由嗣君下明旨吗?”

  杨伦道:“此事尚且不定,毕竟先帝是以疯病为由囚禁娘娘,娘娘以后的尊位,要和中宫的大礼一起并议。”

  “好。”

  杨婉抿了抿唇,“新诏颁行以后,我会先去蕉园看看娘娘。”

  她说完捏着袖子顿了顿,再开口时,声音较将才沉了不少。

  “哥,等内廷一切平稳,我想离宫。”

  “离宫?”

  杨伦压低声音道:“为何突然要在此时离宫。”

  杨婉抬头朝东华门看去,“我并不喜欢内廷的生活,也不想再做内廷的奴婢,这几年,我守着殿下,担了不少罪,我的身子也不像从前那么好了,出去住着养一养,或许能松快一些。”

  她说完朝前走了几步,走到杨伦面前,面向他抬头道:“以前殿下小,娘娘又不在,我着实放心不下,如今殿下也渐渐长大了,照顾他的人,经这几年相交,我都帮你们过了眼,不说多聪明,至少都是心实的好人,你们可以放心。”

  “杨婉。”

  “嗯?”

  杨伦低头凝着她的面庞,“我这几年没有过问你的事,你在宫里是不是受了委屈。”

  “也没有,有邓瑛呢。”

  “他连他自己都护不好。”

  “也是。”

  杨婉颔首笑了笑,“但我们相互撑着,过得还挺有滋味的。”

  “是我没有把你保护好。”

  杨伦沉默良久,方说出这句话。

  “这样吧,等内廷安定下来,哥哥接你回家,让你在家里好好修养一段时间。”

  杨婉摇头,“我不回家。”

  杨伦听她这般说,不禁急切道:“即便你要和邓瑛在一处,你也要等他平安地出来,他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一个姑娘,不回家里,要在何处安生。”

  “谁说我不能安生。”

  她冲着杨伦明朗地笑开,“我还有清波馆和宽勤堂。”

  “你……”

  整个京城就只有宽勤堂和清波馆这两个私坊最大,其中宽勤堂从前的规模,甚至比很多官办书坊还要大,如今竟不声不响地,都到了杨婉的名下。杨伦错愕,不禁问道:“你什么时候又收了宽勤堂。”

  “秋闱之后。”

  “你哪里来得钱?”

  杨婉应道:“你别急,我没有做不该做的事。当时为阻止宽勤堂印传周慕义等院生的文章,我买断了宽勤堂下面的印墨,顺势在今年春秋两闱的考市上,连同昌和的几大客栈做了一笔门前的书本生意,赚得不算少了。宽勤堂后来因为沾染了书院的‘反案’不得不退走京城,我就暗地里把他在京城的盘子接下来了。”

  杨伦道:“你说‘反案’。杨婉我问你,清波馆能脱得了干系?当时是谁大但把学生们藏起来的?”

  “是我藏的,但谁让我是东厂厂臣的菜户娘子呢。”

  “行……”

  杨伦抬手指向她,“你可真行。”

  杨婉笑了笑,“其实也要谢张副使,他放了我一马,不然,清波馆也很难保住,更不用说收并宽勤堂了。”

  杨伦道:“你要这两个书坊干什么,难道你也想做女商?”

  杨婉摇头道:“不是,我是想做读书人。笔墨书本是我最熟悉的东西,看着它们我心里安定。”

  她说完,轻轻握住自己的一只手腕,“哥,我需要的从来都不是保护。我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给我,所以我只能自己给自己。你和邓瑛都是读书人,邓瑛以文心发愿,终生不渝。你手上握笔如心上悬刀,一样可敬。你们可以,那我也可以,只不过我要和你们走不一样的路。”

  “你要做什么。”

  “观察,记录,然后为寒瘠之名,披一件寒衣。”

  “什么意思。”

  “为有冤之人,喊一声‘不服’。”

第137章 夕照茱萸(七) “好难呀邓瑛。”……

  贞宁十四年年关。

  贞宁帝大殓,皇长子朱易琅作为嗣君,于临前奠酒。亲视先帝入殓。

  大殓之前,内阁按律重拟了先帝遗诏,以先帝的名义,按照旧制精简丧仪,以日易月,二十七天后便除服,祭拜时不屠宰,供奉皆用素菜,同时也没有禁止民间娱乐和嫁娶。宗室的亲王,不必离封地奔丧,各地的地方官员也不得擅离职守,闻丧后在本地哭丧。知府、知州、知县等官员,皆不需要烧香。(1)

  这一道遗诏颁下,地方上的财政压力顿时轻减,好些衙门原本已经伸出了征赋的手,听诏后又缩了回去。

  这一日,陈桦从外面回来,到养心殿寻杨婉。

  易琅迁了宫,养心殿不比承乾宫,由金吾卫与明甲军守卫,杨婉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好寻见,陈桦站在门廊下面等了好一会儿,才见杨婉拢着大毛氅子从殿内走出来。

  “婉姑姑。”

  他冲杨婉招了招手。

  杨婉见是陈桦,笑着走近道:“回来了。”

  “是,将回来。”

  杨婉点了点头,“看到云轻了吗?”

  陈桦听了这么一句,跪下来便朝杨婉磕头,杨婉忙去搀他,“陈掌印,不兴这样,旁人看见还以为我怎么了。”

  “是是……”

  陈桦连忙站起来,“我看见云轻在外面那般好,就想着要回来给您磕头,忘了您有您的规矩,是我蠢。”

  杨婉笑着摇了摇头,“我到觉得挺对不住你的,现在才让你去见她。”

  陈桦摆手道:

  “您不能这么说,我和云轻都懂,您是为了我们好。”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