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厂观察笔记 第151章

作者:她与灯 标签: 穿越重生

  齐淮阳叹了口气,撩袍走向杨伦,一面走一面道:“去值房里说。”

  杨伦脱口道:“给人水饭了吗?”

  “给了,但他不肯吃。”

  “为何?”

  齐淮阳回头看了一眼,“这么些人都怕饱食失仪,他难道不怕吗?”

  杨伦咳了一声,转话问道:“罪呈是他自己写的吗?”

  齐淮阳道:“案刑部审案的制度,在堂里审的,我今日要呈上去的,是前日堂审的供词,他自己也写了一份,我看过了,但今日不会上呈。如今司礼监尚不知道邓瑛和内阁此举是何意,北镇抚司也按着兵没有动,你和白阁老是准备今日奏呈新诏,还是择日密呈?”

  杨伦道:“择日,先下了司礼监这一程,后面没有了掣肘,我等拟诏会更顺一些。”

  “行。”

  齐淮阳顿了顿又道:“还有一件事,我要先跟你说,我不知道内阁对邓瑛是什么态度。但无论如何的,我不主张再对他刑讯了,就算要司法道上要启三司,他的这一部分也不必再复审。”

  杨伦点头道:“我明白,邓瑛的事虽然不能对内阁直接说明,但能说的我都会说,淮阳,我没有在三司轮过,懂得不多,但我想,日后三司审此案的时候,邓瑛可否列为司礼监从犯,你在这一道上的走得久,看看能不能从供词上帮帮他。”

  齐淮阳不置可否,“我尽力,但将才那话我之所以越过白尚书跟你说……”

  话未说完,便被端门起锁的声音打断,钟鼓楼上的击钟官三撞,鼓楼下的众官纷纷整肃袍带,朝金水桥上列行。杨伦在走之前回头看了一眼邓瑛,他站在端门下面,当面临风,即便身着絮衣,仍堪见骨形。

  ——

  奉天门上已设了座,这日风大有光浓,御座上未设伞盖。

  中宫皇后、太后也都没有亲临御门,而是在太和殿内升座。

  尚仪局女官姜敏立于殿前,预备往来通禀。

  司礼监众秉笔太监,以何怡贤为首,立于御道前端,看着百官从东西两面北上御道,依序跪下朝御座行礼。

  礼毕后,鸿胪寺官员唱“起——”

  杨伦理袍起身,司礼监众人皆躬身朝内阁揖礼,何怡贤礼罢直身,朝杨伦道:“阁老身子还未见起色吗?”

  杨伦道:“迟暮之年逢大疾,是将息得很艰难。”

  何怡贤叹道:“阁老功在千秋,必得庇佑,还得以再辅圣君,继后世之盛。”

  杨伦冷笑了一声,没有应这一句话。

  何怡贤倒是不怎么在意,转过身道:“呈诏。”

  胡襄应声走上御道,躬身托诏,在何怡贤面前立定,御道上的众人都抬起了头,朝胡襄手中看去。

  何怡贤扫了一眼下站的众官员,抬声道:“请鸿胪寺宣诏吧。”

  鸿胪寺官员正要上前,齐淮阳忽出班道:“此诏不得宣!”

  此话一出,胡襄的手下意识地抖了抖,督察院左督御史喝道:“齐侍郎,此话伤得可是国本。”

  齐淮阳道:“总宪大人,我自有原因。”

  他说完朝前走了几步,抬手指向胡襄,“此遗诏并非陛下手书,是为假诏!”

  胡襄听完这句话,脚软手松,手中的诏书应声落地,一下子滚出去好远,他连忙连滚带爬地扑出去捡。

  何怡贤低头看了胡襄一眼,抬头道:“将侍郎此话,实奏殿上。”

  “不必慌着去,即便要奏请中宫治我的罪,也要听我将事说完。”

  他说完,从袖中取出一本,“请通政司诵章!”

  风卷尘起,从北面扑下,掠过金水桥,几乎迷人眼目。

  大明百十年来,通政司官员在御门前宣本读章,何止百余次,从来都是声洪音亮,从未像今日这般,司官读至中间,便已两股发颤。

  整篇奏章,共千余字,除去引文,剩下的大多是邓瑛供词的引写。

  邓瑛自认于先帝病重之时伪造遗诏,私用御印,而先帝因为病急而故,并不曾立下遗诏。

  通政司官诵至末尾,金台下鸦雀无声,只有风裂官袍衣料的声音,凄厉刺耳。

  “臣杨伦,奏请带东厂提督太监邓瑛上殿前面讯。”

  杨伦的声音划破沉寂,内阁的几个阁臣随即附和,左右督御史,并詹事府的官员也跟着请奏,请奏声一时齐上云天,胡襄等人皆有些站不住了,惶恐地朝太和殿看去。

  不多时,太和殿传了太后的懿旨——准刑部带东厂提督太监邓瑛,上殿前面讯。

  旨意很快通传到了端门,金吾卫将军领过旨,回头令道:“押人犯上殿。”

  邓瑛左右的侍卫立即上前,要拧架邓瑛的胳膊,邓瑛原本没有动,走了几步,却唤了前面金吾卫一声:“将军。”

  金吾将军挥手令停下,转身道:

  “请说。”

  邓瑛抬手向他行了一礼,“可以让我自己走吗?”

  “我们依制行事,请厂臣不要为难。”

  邓瑛听了这句话,也没再说什么,垂下手应了一个“好”字。

  从端门到太和门,前行需百余步。

  他曾经参与了这一条御道的修建,在它还没有成为封建王权的象征之前,他和无数的工匠一道,在上面踩踏过千百次,然而当它竣工以后,他却再也没有踏上过这条道路。

  邓瑛一直很想自己一个人,自由地在这条御道上走走,悠闲地抬头,看看他主持重建的那座殿宇,但他天生谦逊,也不愿意做过多的强求。

  他被人押上金水桥,东西文武官员各自将班列朝后退了几步,在中间给他留出了一条道。

  邓瑛拖着锁链慢慢地走到金台下面,侍卫松开了手,他便顺从地屈膝跪下。

  众臣对这个东厂提督太监都已经很熟悉了,一想到桐嘉惨案,以及白焕的刑狱之苦,以及今日他伪造先帝的遗诏的大罪,便恨从心起,碍于在金台下,不敢出言,不然,几个抗刀笔的御史官员愣是要开口啐上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1)待漏:等待大朝

  (2)板子房:詹事府和左右春坊的值房

  (3)大罪面讯:明朝司法体系里的一个说法,指朱元璋对于犯大罪的人,要进行当面询问。

第135章 夕照茱萸(五) 我们虽然不曾做夫妻,……

  齐淮阳仍在班列之外,索性走到邓瑛面前,背金台而立,低头道:“今日准你金台自辩,不得妄言。”

  邓瑛垂头道:“是,我明白。”

  齐淮阳轻嗽了一声,清正嗓音问道:“假诏何时所写。”

  邓瑛抬起头,平声道:“贞宁十四年十一月初三,当日太医院院使张文同为陛下施针,陛下腿腹痉挛,气息不平,院使遂将脉案呈送中宫,亥时,院使再度为陛下施针,其间陛下神智暂清,但并无任何言语,亦未亲视当日内阁所呈送的票拟,所以那一日的票拟,为司礼监代笔披红。《起居注》上所记,至此都是真的。”

  “之后呢。”

  齐淮阳翻开卷宗,“《起居注》所记,贞宁十四年十一月初四,陛下起卧自如,东立于御案,钦定诏文。”

  邓瑛应道:“此段为假,乃司礼监授意所改。”

  “一派胡言!”

  “何掌印。”

  杨伦正声喝道:“他还没说完。”

  说完对邓瑛道:“邓厂臣接着说。”

  邓瑛应了一声:“是。”续道:“自入秋起,陛下的身子每况愈下,内阁几度交章,奏请立定储君,陛下都未曾批复,至陛下驾崩时止,陛下亦从未就立储一事垂询内阁。六宫侍疾被禁之后,皇长子殿下亦因过受罚,不得再近养心殿,内阁阁臣无诏不得入,殿内近内侍疾者,唯中宫与司礼监而已,因此……”

  他朝何怡贤望去,“贞宁十四年十一月初,我与司礼监掌印太监何怡贤合谋,假撰遗诏,私盖御印,举皇次子易珏为嗣皇帝。”

  众臣哗然。

  杨伦不得已扬声道:“请各位大人勿躁 。”

  左督御史面向何怡贤,怒目喝道:“伪造遗诏,实属祸乱国本,毁先帝一世圣名,此等大罪之人,有何资格立于今殿之下。”

  他说完出班伏身,额头重磕于地,“臣,奏请将司礼监掌印太监何怡贤及邓瑛一众阉党,一并除职下狱,交三司查办,厘清其滔天大罪,慰先帝之灵。”

  何怡贤道:“一面之词,众位大人便要违逆先帝遗诏,杀我等泄多年私恨?究竟是谁在祸乱国本根基,两宫娘娘自有明断。”

  他说着朝前走了一步,望向邓瑛道:“此人与承乾宫掌事宫女杨婉来往甚密,却假立遗诏,拥皇次子为嗣君,各位大人,此人此举,可堪自恰?他为何要自认死罪?”

  “是。”

  邓瑛应了一声,将原本按在地上的双手抬了起来,他直起背,跪立起身,身上的刑具随着这他的动作伶仃作响。他没有看何怡贤,反而是朝太和殿上望去,平声道:“我为何要自认死罪。”

  这一句话说完,众臣的哗然之声却逐渐落了下去。

  此话听起来似乎是一句自问,但又似一句刺向无名之地的反问。

  金台下面,以杨伦为首的内阁众臣沉默地立于东面,司礼监的众人则惶恐地瑟缩于西面,立场分明,彼此之间的征伐一触即发。而在这两方之间只有一个人。此时此地,他无法堂堂正正地站立,但他面上却至始至终,看不见一丝悲色。

  谁将他逼迫至于此?

  金台下无人能回答。

  而那一句刺向无人之地的反问,此时却似乎化作了一只寒箭,冷冷地逼近百官的脊梁骨。

  左督御史看向邓瑛,犹豫了一阵,终是开口问道:“司礼监所问,你如何自辩。”

  邓瑛颔首笑了笑,重新伏下身,“自认有罪,其余不辩。”

  “你……”

  “其心当万诛!”

  何怡贤顿足颤声,“你其心当万诛,陛下明明有遗诏传世,你却妄图盖陛下圣意,至其遗志不达,邓瑛啊邓瑛……”

  何怡贤抬手朝后指去,“陛下大殓未完,其魂……尤在啊!你这等恶奴,合该被碎尸万断!”

  “何怡贤!”

  杨伦直呼其名,上前道:“有什么话,在三司堂上去说。内阁即日起,会依制代先帝重拟遗诏,你们司礼监呈递的假诏依律封废。”

  何怡贤抬头道:“何人敢封废先帝遗诏!”

  他说完转身向太和殿跪下,高声道:“老奴请将东厂提督太监邓瑛解送诏狱,交北镇抚司,问其诬蔑先帝,祸乱朝纲,危伤国本之重罪!”

  话音刚落,杨伦亦撩袍在邓瑛身旁跪下,抬声道:“司礼监掌印太监何怡贤,拒不封废伪诏,无视百官,咆哮金台,臣奏请当庭杖责!”

  两方的奏请同时传进了太和殿,金台下无人敢再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