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军工霸主 第566章

作者:芊之羽 标签: 长篇言情

  但很可惜,虽然搞到了这型燃气轮机的全部技术资料,还获得了合法的全部授权,但UGT-25000这型燃气轮机本身就是一件尚未完成的作品,在达成的协议中,“曙光设计局”将与华夏方面展开深入合作,联合推进该型发动机的设计定型工作,华夏方面的主要研制参与单位由航空系统的燃气涡轮院、西航发及船舶系统的6703所、哈冰市汽轮机厂联合组成。

  因此,“Twins”这两条船上,是没有机会用上这型燃气轮机的,而仅仅只有4台库存的LM2500早已被装在了112和113号驱逐舰上,谭二自然也无法染指,所以这两条船上装的主力发动机是哪儿来的?

  嗯,别忘了,二少爷可还有一位名叫胡克的老朋友。

  谭二下单造这两条船,那还是1988年,“蜜月”还留下了最后一截短短的尾巴,所以在朱英福同意造这两条船,并提出了需要解决动力核心的问题之后,二少爷当即就致电胡克,表示要买几台最新型号的“奥林普斯”。

  众所周知,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同根同源,罗罗公司作为世界航空发动机的巨头之一,其燃气轮机的技术自然也是很强的,此时当家主打的产品就是“奥林普斯”系列,事实上,罗罗的“奥林普斯”比之米国的LM2500在技术上还略微领先一些,只是在使用寿命、成本上略有不如——谁让米帝是蓝星老大呢?他家生产的LM2500被一大票小弟选用做军舰的核心动力系统,自然产量就大;产量大,成本自然就有优势,也就更有市场竞争力,罗罗的“奥林普斯”被逼得除了本国装备之外,就只能捡一些市场的残羹剩饭聊以温饱。

  所以当谭振华向胡克提出要加急买几台“奥林普斯”的时候,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鲁大师有一句灵魂拷问,“和尚摸得,我摸不得?”那米帝的LM2500卖得,咱家的“奥林普斯”凭啥卖不得?而且谭二这次没附带任何条件,既不要求转让技术,又肯签署一份绝不将这几台发动机用于军事目的的保函,除了交货期要求得急了点,别的一点毛病都没有,那还说什么,卖,赶紧的!

  谭二买到的“奥林普斯TM3B”额定功率达到了2.8万马力,比052上装备的LM2500额定2.5万马力的功率还大,一条船两台发动机,动力就足足多了6000马力,那自然这两条船就能跑得更快了。

  此外,在这两条“Twins”上安装的巡航发动机也不是源自MTU,而是曼恩授权,汉阳动力集团出品、宜昌船柴制造的国产货,这也符合谭二 “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一贯原则。

  解释了这么多,其实就为了说明一件事:这两条“Twins”,其实就是两条未安装武器系统的军舰!

  可这种4千吨排水量的军舰么,其设计既然为了追求高速,必然得牺牲一部分舒适性,也就是说,这种船,它开起来很快,飙起来很爽,但是不稳啊,晃的厉害,就连大联船舶学院毕业,正牌科班出身的杨智亮都吐了好些天才能适应,“Twins”姐妹花这娇娇弱弱的两个女孩子能好得了?

  

第1523章 被惦记的钱包

  

  杨智亮同学的经历告诉我们,晕船这种事情呢,吐啊吐啊的,也就吐习惯了,过了这道关,接下来就可以自由地在海上遨游。

  逍遥姐妹年纪轻,身体的适应能力就强,再加上在投身娱乐业之后,每天都要健身、进行舞蹈动作的练习,身体的底子是非常好的,所以在抵达黄岩岛附近海域之后,就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

  此时的黄岩岛,已经有几个月未现过人类的踪迹,大自然用强大的生态修复能力将该岛修饰一新,形状近似三角形的环礁将岛内和岛外隔绝成了天然的两个世界,岛外是深度达到4000米的蓝黑色深海,而岛内的泻湖却是一汪青绿,平均水深约15米,更有无数的珊瑚丛点缀其中,是鱼虾嬉戏的乐园,也是潜水爱好者向往的寻幽探秘的圣地。

  黄岩岛东南面有一条天然的水道连接内部泻湖与外部的大洋,这也是唯一的一条水道,长约11米,深度9~11米,宽360~400米,这个深度和宽度,足够两艘“Twins”并排轻松自如地出入。

  两条“游轮”放缓了速度,一前一后小心地穿过了这条水道,在岛内泻湖中下了锚,逍遥姐妹看着这美丽的湖面早已是心痒难耐,马上换了泳衣一前一后地跳进了湖中潜水嬉戏——这姐妹俩从小就在码头边上长大,水性那是一等一的好,在船上闷着又被晕船折磨了好几天,早就憋坏了,有这种机会哪里肯放过?

  这两位可以自由自在地玩乐,两条船上的其他人可不行,他们有重要的任务需要完成。

  船上放下了几艘小艇,还搬下来一些奇奇怪怪的仪器,小艇飞驰起来,在宁静的水面上犁出了道道白色的浪花,有人架起了摄影机开始拍摄,而天空中也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放飞了几架无人机。

  沉寂了几个月的小岛,终于又被人类的活动打破了宁静。

  ……

  京城,航空航天部部委会议室。

  航空航天部是1988年华夏部委调整的时候,由原先的航空部和航天部合并而来,谭振华的老朋友,原航空部部长莫文翔在合并之后因为年龄已到站,没有继续担任部里的职务,而是离休并成为了部里的顾问。

  不过今天,莫部长却拉着谭振华的手,一起走进了这间会议室。

  参加会议的人不多,但保密级别却很高,恐怕唯一身上没有背着密级的人,就是我们的二少爷了。

  但按照莫部长事先打电话邀请他参加会议时的说法,这会啊,二少爷肯定会感兴趣,也缺他不可。

  谭振华知道纪律,事先并未打听过会议的内容,不过心下难免犯嘀咕——这么神神秘秘的,嗯,怕不是又惦记上小爷我的钱包了吧?

  唉,这就叫“人怕出名猪怕壮”,谭博士这次从米国学成归来,前不久又从乌克栏一口气搞了那么多好东西回来,就连人都弄回来N列火车,而且他不但自己往回倒腾人,还鼓动着华夏的“国家外国专家局”和他一起倒腾,专门搞了个针对各“独联体”国家的“双引工程”,暨“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工程,还为此非常慷慨地一次性捐款5亿美元设立了一个“双引基金”,用来赞助这项事业——好吧国家也没亏待他就是,在第一时间就以“扶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名义给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批了好几项涉及用地、用人、能源供应、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扶植政策,这其中,“华夏商飞”、“西航发”、“汉阳动力集团”、“宁都特种金属材料集团”、“宁都机床厂”等一大批谭二旗下的企业均在受惠名单上,算细账,谭二其实还赚了……这么大的动作,有心人都知道他这是要在华夏大展拳脚了,那有什么烧钱的项目,还能不第一个想到他?

  会议开始了,居然是由航空航天部现任部长张钧亲自主持,可见级别之高,而当张部长简单介绍了此次会议召开的目的之后,谭振华立刻就意识到,本次会议具有的重大意义!

  因为会议将讨论的议题,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这可不仅仅关系到军队建设,更将关系到未来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更将深入地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细节!

  撇开军用不谈,仅仅是民用部分那巨大到令人无法估算其具体价值的市场前景,谭二的哈喇子已经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什么,同学你说米国的GPS民用部分是免费的,那开发这套系统哪来的经济利益?

  拜托,有一句话请千万记牢:“免费的永远是最贵的”,这就好比,女朋友在结婚前对你说:“我不图你的钱,我就喜欢你这个人。”结婚后你就会发现,媳妇将没收你的工资卡……

  GPS就是这么个玩意,你用的时候感觉你没花钱,其实呢,当初你购置所有内含GPS信号处理芯片设备的时候,你就付过钱了,想想吧,你现在手边的那些常用的电子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汽车里的导航仪等等,又有哪一个没内置GPS芯片呢?

  这个市场,将来要用万亿这个数量级来衡量!

  莫部长今天邀请自己来参加这个会,明显是想要自己在华夏的全球定位系统项目上投资了,那,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将来那个巨大的民用市场,岂不是就得本少爷占个大头?

  莫部长,仗义!

  当谭博士一边露出了猪哥像,一边流下了贪婪口水的时候,张部长已经结束了简短的开场白,将发言的位置留给了一位年逾7旬的老人,而这位老人一开口,谭振华就乐了,正所谓“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位老人家,铁定是浙海省人士,至少也是自己的半个老乡。

  在座这些大多都是老熟人,只除了谭博士属于大家都认识他,他认不全大家的那一个,老人家恐怕也知道这一点,在看到了他脸上露出的微笑后,也回报以一个微笑,然后简单自我介绍道:“谭博士,我叫陈芳允,祖籍浙海台州黄岩,和你算半个老乡吧,我们华夏之前的卫星定位系统的预研工作是由我主持的,下面,就由我来介绍一下国际上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我国的一些情况。”

  谭振华礼貌地点头应道:“老人家请讲,小子我洗耳恭听。”

  

第1524章 难啊!

  

  “目前,全球最成熟的卫星定位系统,当属米国的GPS系统。” 陈芳允慢条斯理地说道:“这套系统起源于1958年米国的一项名为“公交导航系统”的实验性项目,该项目后来被米国军方看中并进行了投资,1968年,米国军方主导的第一代试验性质卫星导航系统正式运行投入使用,名为Defense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DNSS,中文意译为“国防导航卫星系统”,由此可见,这套系统当初完全是为了军事用途而发展起来的。

  简单的背景介绍后,陈芳允稍微顿了顿,整理了一下思路之后继续说道:“这套系统投入实际使用后,米国在其上迅速建立起了一整套实用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第一代卫星导航精确制导武器,在该领域建立起了对前苏俄的领先优势,因此,前苏俄也迅速制定了应对策略,提出了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计划GLONASS,我们称其为“格洛纳斯”,不过由于前苏俄在微电子领域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米国,所以格洛纳斯完成预研和方案论证,进入实际研制工作的时间已经到了1976年,而那个时候,米国已经启动了第二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三年了。”

  “1973年,在米国国防部召开了一次由12名军方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内部会议,会议结束后,五角大楼正式提出组建一个全球性的卫星导航系统——Navstar,即授时和测距导航卫星(Navigation Signal Timing and Ranging),为方便引用及推广,又将之称为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既我们现在所熟知的GPS,同年9月,米国国会通过决议,决定GPS系统应为军民两用性质。”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GPS系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可以根据运行在特定轨道上的卫星之间相互数据的组合,精确地测定地球上任何一个能接收到卫星信号的点的位置和时间。GPS首先是一个定位系统,测定点位置的时候,可以精确地确定事物点的经度、纬度以及高度。其次,它还是一个精确的“授时系统”,可以精确的确定该事物点即时的时间,而且这个时间误差在民用终端上,可以达到1s以内,而GPS本身的授时精度,误差在30ns以内。基于这些数据,GPS系统可以确定事物准确的经度、纬度及高度;再加上精准的授时,任一可接受到GPS卫星信号的事物点,都能被准确的记录下来,而且几乎是即时完成,固定点几乎就很容易被定位及找到,移动点则可以在其移动轨迹上被找到,而且还能实时的生成3维地图。有了这个技术,真正地让地球上每一个事物点之间有了准确的联系信息,让每一个静止的或者移动的物体,有了可以被捕获的方式及手段,而且还能与其他信号源产生联系,甚至共享实时数据。”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陈老爷子免不了要停下来喘口气,谭振华自觉地捧哏道:“那么,米国这个第二代GPS系统现在是处于什么状态呢?”

  “现在么,这套系统已经升级到了第二代,并且替换第一代系统的工作也已经建成了大半,第二代GPS系统的首星是在1989年2月4日发射升空的,当年一共发射了9颗,而我们预计,全部系统所需的24颗卫星将在今年年底前全部发射完成,构成整个GPS星座,覆盖全球超过98%的地区,其中已发射并投入使用的部分,在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谭振华不由得点头,那场战争他可是亲历者之一,而且GPS系统他就更加熟悉了,毕竟这东西在90年代初还没几个人知道,而在他重生之前,那都已经是个烂大街的玩意了。

  “GPS的天基系统由21颗工作星和3颗备用星组成,分布在互成60度的6条轨道,全球任一地点都可以接收到6~9颗卫星的信号,可以向全球各地全天候地提供三维位置、三维速度等信息;地面控制部分则由主控站、地面天线、监测站及通讯辅助系统组成;接收端则可以做得非常小,甚至可以做成手持式的个人终端,据我所知,米军在海湾战争中就大量配发了这种个人的手持式GPS接收终端,在战场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谭振华再次点头,这种手持式终端他也很熟悉,当年在利雅得的时候,他甚至还花高价从某些地下渠道买了几部米制军用级别的GPS接收设备给谢力他们,好让他们在难以辨别方向的沙漠之中行军的时候,也能精确地找到自己的方位。

  “刚才我已经介绍过了,GPS系统分为民用版本和军用版本”,陈老爷子喘了口气继续说道:“其中民用的采用C/A码,也称为“粗码”,频率1.023MHz,重复周期一毫秒,码间距1微秒,定位精度在14米级;军用的则采用了P码,又称“精码”,频率10.23MHz,重复周期266.4纳秒,码间距0.1微秒,定位精度在米级,据悉,GPS系统正在升级P码到Y码,Y码是在P码的基础上形成的,保密性能更佳,同时定位精度更高,根据其原理计算,精度可以达到0.3米级别,米国人号称为厘米级。”

  “那我们国家目前最这方面做了哪些研究呢?”谭振华适时问道。

  “我们国家啊,起步比米苏这两个大国晚了很多。”陈芳允叹道:“1983年,那时候我还没有离休,任职京城“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在对米国的GPS技术发展进行了一段时期的跟踪研究后,和同事们一起提出了研制我国“卫星定位系统”的建议,受当时的客观条件限制,我提出的方案是先建立一个“双星定位通信系统”,即通过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性快速导航定位并兼有通信功能的定位方式。”

  “后来呢?”

  “后来,国家批准了这个预研课题,我们所也开始做这方面的技术储备,1985年4月15日,在米国的华盛顿召开了GPS全球定位系统国际运用研讨会,这是米国为了在全球民用范围内推广其系统而召开的一次会议,我们华夏也受邀参加了这次会议,去开会的是卜庆军,他回来告诉我,米国人在会上明确提出:在民用部分的GPS系统中,米国人加入了SA干扰信号,人为降低了定位精度,同时,在特殊情况下,为了保证国家安全,米国军方会采取三种措施应对紧急状况:第一,降低对方的导航精度;第二,随时变换编码;第三,进行区域性管理。”

  谭振华点头,对米国的这种做法,他一点也不意外,米国人一向如此,不可能给你免费的午餐,而且就算是收费的,也一定会加上种种的限制条件,总之一句话,你想用他的东西,就必须接受他的管辖!

  就拿这个GPS来说吧,米国人的表态说明,他对GPS系统有绝对的控制力,可以决定必要时关闭特定区域、特定国家、特定用户的GPS信号,或者更改这些特定用户的编码,进行差别化、可选择性管理,不让他们利用GPS。同时,针对自用的GPS信号,加入更为复杂的密码保护,使特定人群难以对GPS进行干扰和攻击。

  “我和卜庆军沟通过后,达成了两点共识。”老爷子继续说道:“第一,要跟踪、研究、应用GPS;第二,要着手建立我国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于是,我在研究所里组建了一个5人小组,由本所研究员刘志魁担任组长,论证双星定位通信体制能否可行并发展成为卫星导航系统,第二年2月,卜庆军向上级递交了一份名为《建议研究用两颗星解决定位的问题》的报告,建议最终被上级采纳,并被列入了“863”计划。”

  “既然已经被列入863计划了,那不是应该迎来一次大发展了?”谭振华明知故问道。

  听了他这话,陈芳允无奈地发出了一声苦笑,长叹一声道:

  “谭博士,难啊!”

  

第1525章 让我们开始吧

  

  让我们将时光暂时回溯到一个重要的年份——1986年,这一年,是华夏现代科学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年份,其重要程度,堪比当年研制成功“两弹一星”!

  因为就是在这一年的3月,新华夏的领导者们和科研领域内的顶级专家学者、各学科的领军人物们共同制定了新华夏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一个科研产业化的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代号 “863计划”。

  这项计划从1986年开始实施,直到2016年才被另一项更为宏大的计划所取代而退出,也就是说,“863计划”是华夏整整30年科技发展的纲领性计划!

  而众所周知的是,这30年,正是华夏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都迅速腾飞的30年!

  让我们记住以下四个星光闪耀的名字:王达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因为这四位,正是“863计划”最初的发起人!

  计划提出后,在经过了8个多月时间,充分征求了各行各业的意见之后,1986年11月,华夏正式批准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选择了对华夏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太空探索、生物技术、信息通讯等7个领域, 15个主题项目作为突破重点,仅在计划正式开始实施的第一年,也就是1987年,被列入该计划的华夏科研工作者就高达上万名!

  作为“863计划”的首倡者之一,华夏科学院院士陈芳允无疑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是,彼时的华夏,无论是在空天技术领域还是在通讯、测量领域,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需要追赶的课题实在太多,而且那时正是所谓的“华夏与西方世界的蜜月期”,只要不是涉及特别敏感技术的装备,只要肯给钱,那真是华夏看上什么,就能卖给你什么,而且在那段时间,华夏也确实从西方世界买到了不少好东西,就连涉及关键技术转让的生意都做成了很多起,GPS这种花费巨大的系统级应用,当时的主流意见就是——米国人既然已经搞出来了,那我们用他的就行了呗?

  是以,在那段时期内,华夏研制的很多装备上,都应用了米国的GPS技术,包括谭振华本人投资的“飞豹”战机、“哈立德”坦克,其上也有GPS定位系统,很多华夏装备的老式武器系统为了定位方便,部队还专门采购了一批手持式的GPS定位终端捆绑到了这些装备上使用,就连在这段时期内研制的部分型号的战术导弹都使用了GPS作为定位的手段之一。

  由此可知,“双星定位通信系统”这个纯预研性质的课题,虽然被列入了“863计划”,但其优先级肯定很低,因此能得到的经费支持也就很少很少。

  少到了什么程度呢?

  陈芳允是这么说的:“1989年6月,“双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统”召开了最后一次技术方案可行性论证会,会议讨论通过了这个系统的框架和技术要求,但这些都是理论上的,在工程实践中是否真的可行,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来证明,但这个预研课题有限的经费,根本无力承担为此建造一颗新卫星来做试验的费用,导致课题一度陷入了无法继续推进的窘境,后来我们打听到航天部有一颗在轨的通讯卫星已经寿命耗尽即将报废,但还勉强能工作一段时间,于是赶紧向上级领导申请了以这颗卫星来做实验,这才保住了这个课题。”

  “实验的结果怎么样?”

  “测试卫星是一颗东方红二号甲型通信卫星,在8月到9月的连续测试中,设立在京城的测试点获得20-30米的定位精度,这一精度与米国的GPS未加入SA干扰前的精度相近,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谭振华点头道:“实验取得了成功,这是好事啊,说明你们建立的理论模型是正确的,也为将来的华夏版全球定位系统奠定了数据及理论基础,那按照华夏一般的科研流程,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可以将课题从预研转入实际立项了吧?”

  陈芳允摇头叹息道:“如果按照一般流程的话,应该是这样的,但我们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困难。”

  “哦?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来解释吧。”张部长插了进来解释道:“这个困难,我有一定的责任,但,我也实在是没办法。”

  谭振华转向了张部长,满脸的疑惑,其实心下早已了然。

  “谭博士,你长期的米国工作学习,应该也多少听说过米国GPS系统发展的一些内幕吧。”张部长说道:“根据我们的追踪观察,不算第一代试验性质的DNSS,从1973年GPS系统正式发展开始算起,米国人已经持续在这套系统上投资将近20年,卫星也从1989年开始逐步升级到了更先进的BLOCK-A,米国人为这套系统花费的总投资,高达300亿美元!”

  300亿美元!

  即便以谭振华此时的身家,听到了这个数字也不禁为之咋舌,这才是真正的,需要举国之力投入才有可能实施的重大工程,以当前的华夏国力,不是不能做,但一旦做了也肯定会导致一个后果——“863计划”中其他无数华夏亟待投资发展的项目,将不得不消减投入的资金,僧多粥少,就是这么无奈。

  从这个投资额也可以看出,当年冷战高峰时期,米苏这世界两极为了能压过对方一筹,是多么的不惜血本。

  事实上,在从冷战末期直到后来苏俄分裂,“格洛纳斯”系统的维护就一直很成问题,卫星,是有一定使用寿命的,由于前苏俄在多个领域内的技术都落后于米国,他们的卫星使用寿命就更短,“格洛纳斯”系统中使用的卫星,寿命只有3年,是米国卫星的三分之一,而由于苏俄自身的经济内忧外患,他们经常无法在卫星到寿后正常执行替换,这也导致了“格洛纳斯”系统的可靠性非常堪忧。

  连前苏俄这样的国家,负担这样一套系统都这么吃力,可以想见,华夏的决策者们在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时,会多犹豫了。

  但不搞这套系统,能行么?

  海湾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已经告诉了华夏人,不行。

  前苏俄和东欧的剧变,西方世界彻底撕下了对华夏温情脉脉的面具,关上了绝大多数合作大门的实际行动告诉了华夏人,不行!

  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将涉及国防和国计民生的核心技术寄托在别人身上,这对华夏来说,是绝对行不通的!

  谭振华深吸了一口气,没再犹豫,点头轻声道:“我懂了,让我们开始吧,需要我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