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你就不行 第710章

作者:林木儿 标签: 长篇言情

四爷特别诚心的建议,“你去吧!好好学,等能飞了,带着爷一起就行。”

这么诚恳的态度,可还是觉得他在挤兑人。

去就去!

这不就来了吗?

她诚恳的跟人家大师表示:“您能收我为徒吗?”

人家大师含笑,说了一句:“殿下与佛无缘。”

别这么说好吗?佛跟任何一个人都有缘!再说了,您也没成佛呢,不能替佛拒绝一个好弟子。您要是细看两眼就会发现,我还是有几分佛性的。

人家大师含笑,缺再不语了。

林雨桐叹气,“您可是觉得我杀孽太重?”

阿弥陀佛!

这个听懂了。她坦诚的跟人家谈,“大师,我若不杀人,而今满城皆被杀。”

大师摇头,“那倒是未必!他们杀兵,不杀民。”

眼下之意,争来斗去的,其实遭难的还是百姓。林雨桐看她,“大师谬矣!您去过吐蕃吗?您知道吐蕃的百姓皆为奴吗?您知道,为奴便是没有了其他的身份。主子要他的妻子,他得奉上。主子要他的孩子,他得奉上。他耕种的土地不是自己的,只要饿不死,种地得来的每一粒粮食都是主子的。做错了事,主子要剁下两根手指。说错了话,主子有权割下舌头。听了不该听的,主子能割了耳朵。看了不该看的,主子有权剜眼。便是摔了一只杯子,鼻子就能削掉。您觉得,满城的百姓交给他们是一种仁慈吗?”

说着,她就起身,“大师,我不知道我在安西能呆几年,但我告诉你我们想做的事。我丈夫想叫百姓不受严寒酷热之苦,想教他们盖房子,想教他们制造更多的器物。我呢,我想把我的地盘,变成一个瓜果飘香的地方。我想教孩子们医术,我想能给妇人瞧病,我想叫每个孩子平安降生到这个世上,我想这里再没有战争,不管我们彼此长成什么样子,都希望沐浴佛光之下,彼此为善。在佛的面前,我也敢这么说!真正的慈悲乃是惩恶而扬善。”说着,她就抬头,看雕刻在高处的佛像,“千佛千面,千面一心。这一心,该为慈悲之心,只要心怀慈悲,我便是佛。”

说完,行了一礼,转身就走了。

刘神威紧随其后,出去之后朝老和尚看了一眼,这才低声道,“这老和尚忒不地道了。”

嘘!不要老和尚老和尚的叫人家,不合适。

林雨桐回头也看了一眼,虽然心里也觉得能理解人家的心态,毕竟嘛,故国灭了,你还跑去嘚吧个没完,老和尚大概觉得烦心又碍眼。

但是这么被人给搓回来了,还是有点小生气。

一回来四爷就笑,“被人家给搓回来了吧。”

林雨桐讪讪的,这事就没法说了。

说说!说出来叫爷乐乐!

“……”说就说!她真就说了,“……你说着他那是什么话?他对故国思念,觉得咱们跟吐蕃没啥区别,这我都能理解!就是说话带了情绪,也没关系!我解释就完了,慢慢了解了就好了。咱这都属于可以沟通的!要是因为这个,我跟他生气,那是我的不对!可是,他不能张嘴闭嘴,就说我跟佛无缘呀!”怎么能说我跟佛无缘呢?在千里佛土上想得到大家的认可,那这信仰必须一致!你说说,能做到大和尚,这怎么也是个有智慧的人吧!嘿!生生成了我的拦路虎了。

四爷就笑,问说,“你还跟人家说,你就是佛呀!”

说了,怎么了?!不能说吗?

把四爷笑的不行,先抬手点了点刘神威,再点了点桐桐,“你们是谁的弟子?是孙道长的弟子。这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呀!道门弟子,结果你们俩跑去找大和尚做师父去了?还大言不惭跟人家大和尚说你就是佛!”人家没把你们给骂出来那都是大和尚好涵养。

桐桐:“……”忘了我另一个师父是道士了!

这事闹的!跟当地融合第一步宣告失败,这可比千里奔袭取上将脑袋难多了!

第801章盛唐风华(53)

刘神威看看这个看看那个, 然后一拍大腿,“咱们错了!”

林雨桐看他:“师兄有何高见?”

刘神威手一挥,“殿下稍微等等, 臣去去就来!”

等什么?

结果人家转脸跑到他屋里去了, 然后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里掏出一本揉巴的都不行的书,林雨桐怀疑他这是用来塞那个漏烟的窟窿眼了, 如今拿来了, 一边走一边给抚平,但显然是徒劳的,还是那么皱皱巴巴的。他就这么递给过来, 面上有些讪讪的, “书保存的有碍观瞻,但这真是一本好书。”

什么书呢?林雨桐低头一瞧:《老子化胡经》。

这书是魏晋时期道教的弟子写的!反正魏晋那个时候各种的乱, 乱表现在方方面面。宗教也一样,佛教也不是大唐才开始有的,对吧?魏晋时期就已经传入了,而那个时候道教也兴起了, 玄学也兴起了,什么样的学说都有。

啥行业没有竞争呢?估计是道教的弟子想贬损佛家, 就写了这么一本书,写的是道教的老祖老子,出了函谷关之后,跑胡人的地界去了, 而后化为佛陀,广纳弟子, 于是,有了佛教。

意思就是佛门的弟子都是我家老子的徒弟。

刘神威现在拿出这个是啥意思呢?是说拜对方为师拜错了, 咱道门是他佛门的师傅。

林雨桐:“………………”得亏忘了自己是道门弟子的人还能想起这一点来。

该怎么说呢?

她就说,“师兄,我家郎君该吃药了。”

刘神威:“………………哦!”画外音咱听的懂,麻溜的闪人熬药去了。

四爷:“…………”别老给我喝苦汤子成吗?

桐桐想起来了,对着刘神威喊:“师兄,做丸药,做小点,我给你的那种小模具就行。”

知道了!

四爷这才笑,伸手从桐桐要那手里的书,林雨桐坐到四爷边上,两人凑到一块看去了!还别说,这玩意没多少字,但说的有鼻子有眼的,比后世的话本好看多了。道士化佛陀,怎么想的?这个想象力,也是没谁了。

瞧完了四爷才笑,“留着吧,这书再过些年就不好找了。”

林雨桐愣了一下想起来了,这书后来被武帝下令给禁了,但凡发现的,一盖焚烧。

这也提醒了自己,在对待宗教上,咱自己不能着急。自大唐建立以来,在佛和道上,看你怎么去用了。

隋朝的时候大兴佛寺,很多人出家去做和尚尼姑,这于社会发展是不利的。于是,李渊就下令说,该禁了。和尚尼姑也都还俗吧,要不然兵都征不到。这一表态吧,马上就有人来说,我在羊角山看见一个骑着一匹白马的老道,说是大唐天子的老祖。于是李渊就说这老道一定是李耳,而李耳是我家先祖,我得在羊角山修建一个老君庙。

道教的地位一下子就起来了。李渊还在国子监发表了他对待佛道的看法,他说,道家排第一,儒家排第二,佛家排第三。到了李世民在位,他开始的时候,那肯定表示处处要听他爹的!做了不孝的事了,在其他的地方当然要孝顺了!他爹说道家第一,那问题,道家就是第一。他爹说是李耳的后人,没问题,咱肯定是李耳的后裔。谁敢反驳说佛在道之上,那就流放谁。

可等到后来了,他又觉得只压着佛教也不行,佛教还是有可用的地方的。况且,纵着道家独大,迟早是麻烦。这才有了玄奘归来之后大受重视,这是李唐皇室对外表示看重佛家的一个信号。

如此,道家和佛家其实属于竞争关系。

佛家后来是怎么兴盛起来的呢?是后来,有个叫法明的和尚给武后上了一本经书,说是太后是西天弥勒佛转世,应该代替李唐的天下。

就从这个时候起,大唐才真正的进入崇佛的高潮。

四爷就说,“你急什么呢?急的不该是你……你要不去,他比你急。”何况你忘了,“‘你’是念着经书长大的!”原身长在寺庙里,你的启蒙课本都是佛经。

林雨桐想的是,“这么说起来,我是背叛佛门的弃徒?”

四爷:“………………”这话也对!但是咱同样可以换个角度,“佛门的弟子道门收了,这是道门的心胸。而今,你想找大和尚,他不接纳……”

那是他不来普渡我?

四爷:“…………对!”

林雨桐翻白眼:“老和尚一定气坏了。觉得我就没有诚信!先是背叛佛门,这次又背叛道门。这样的人,品行堪忧!”

四爷很认真的看她,“咱不要谁来渡,咱得自渡!他们是叫别人积德行善。而咱们呢?咱们是自己在积德行善,恩惠他人。行,永远高于言。”

嗯?这话带劲。满血复活了呀!

桐桐把那书撇下,“我觉得西域最缺少的就两个东西,其一,人。其二,耕牛。妇人生孩子,孩子生病,便是求佛也没用,还是得有保妇人和孩子一命。还有耕牛,只要垦荒多少亩,就给耕牛……这个一定得坚持。耕牛的繁殖得人工干预!”

是啊!人和耕牛才是根本。

其实除了人和耕牛,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同语言同文字。

可以保持各自的文化,但相互交流却需要工具。四爷叫人给各部落送文书,可以送各部落的子弟来入学。他们本来就有贵族子弟在长安国子监入学,但别人没有这个资格。而四爷这次把资格下放,说的很清楚,来的人是要学这几种的:第一,工匠;第二,兽医;第三,纺线织布。而且,人员不限,食宿全免。只要人来了,一切都不是问题。

不仅给个部落的贵族送去,还派了安西衙门的文官,叫他们敲锣打鼓的,给能通知的都通知到。

这些‘低贱’的行业,人家贵族可不干!

要的就是你们不干!贫寒人家里,谁家没有几个半大的孩子。这些孩子干的少吃的不少,孩子一多,就照管不过来。只要食宿全免,那没人来的吗?肯定是有的。男孩女孩都有!

胡姬是怎么来的?不就是活不下来,才把女儿给卖了,由着商人带着跑去中原的。

是的!桐桐现在光是食邑,就已经八千户了。再加上其他产业的收益,养活这些孩子是不成问题的。

但这事得桐桐上折子跟李治把话说透了,这不是邀买人心,而是不得不行之策。而今朝廷没这些银钱来,但她身为公主所有的东西其实都是朝廷给的。这些算是她借给朝廷的,名义还是以朝廷的名义,等将来朝廷的境况好了,请朝廷再还给她。

桐桐真就写折子了,她就说,一天哪怕只识一个字,一年还识三百六十个字呢。有四五年时间,他们就基本能写能读了。把一个人放在一个语言环境里,有个四五年,也能听,也能说了。

这是比其他任何事都要重要的事。

这折子送到京城的时候,正是暑热的时候。李治拿着折子久久没有言语。他跟严崇明说,“始皇帝一统六国,朕以为做的最重要的事便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而一个公主,却在做这件事。

其他人不是想不到,也不是没有这样的能力。而是他们站的位置不一样。

严崇明不敢言语。这话也对,而今的大臣们,世家便是世家,大唐的平民都不舍得叫他们学这个学那个,压着寒门不叫出头。那外邦的子民,又怎么会在他们眼里呢?便是长安城里的平康坊,那也是汉家妓子呆的地方。胡姬的价钱要便宜的多,说是卖酒的,但其实什么都卖!只是价格更廉价而已。若是谁想娶一个胡女回去,那是被家族所不容的。因此,别说世家、平民娶胡女了,便是奴仆也不愿意娶胡女。便是正式纳妾也为人所不耻!

当然了,胡人若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能站里在朝堂上,那又不一样。这是门第的提升!

但是藩将久居长安的,为儿子娶媳妇,一般都娶汉女,三代之后,属于胡人的特征就慢慢没有了。嫁女一般多低嫁,嫁入汉人人家,一般也是三代之后,特征也不明显了。

这样的地位和这样的认识,他们怎么会想着叫胡人去学文呢?

裴行俭是一位干吏吧,西域诸部也很服气,说他很仁义!但他的仁义是他的,是他恩赐的。

而护国公主则不同,她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大唐的子民。当年始皇帝能将六国融合一体,而今只是用大唐去融合西域,没有做不到的道理。

是啊!要是这么去想,事其实反而容易。

李治拿着折子问刘仁,“皇后看过了吗?”

看过了,说是看您是否恩准。

李治起身抓笔批了一个‘准’字然后给刘仁,“你亲自去,送给太子。”

刘仁赶紧低头,应了一声是,便慢慢的退出去了。

太子接了折子看了一眼,然后下发,“着人专门给公主送过去,另外,叫稍微等一等,宫里还有书信和东西要捎带给公主。”说着就看刘仁,“你回去问问,父皇还有什么要捎带给公主的,孤着人给送去。”

刘仁叹气,其实……圣人不是这个意思。圣人不是说叫您直接着人去办,而是叫您看看,哪怕名气再大的大臣,您也不要迷信。他能力再大,屁股下面的椅子决定了他们跟您的立场不完全相同。

但显然,太子现在还没有领悟到这一点。

作为阉人,不多嘴是最基本的。他退回去了,圣人问说,“给太子了吗?”

给了!

太子怎么说呢?

“太子说……会叫人亲自给公主送去,还要捎带不少东西。问您有什么要捎带的?”

李治闭着眼睛,再没言语。

半晌之后才道,“青海驻兵……李敬玄就任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