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你就不行 第411章

作者:林木儿 标签: 长篇言情

这家伙一时没反应过来,嘴快了!然后就这样了。

皇上甩袖而走,朝臣们面面相觑。但这个被罢免了官位的,他不占理。

毕竟嘛,皇上的亲爹是去年没了,皇上的亲祖父是去年没的,皇上的嫡祖母是去年没的。哪一个都没过三年呀!

所以,警醒着些,别提子嗣,别提后宫的事了,等孝期结束了再说吧。

至于那位倒霉的仁兄,但愿你回乡的路顺畅吧!不过,嘴比脑子快的人,得离他远点。

这二十多个人,还每个结论。那就先去农场呆着,定罪以后再说。

徐可求突然发现,这还不如直接说要砍了呢!死了也就死了,现在是,哪天死咱也不知道!就在这里耗着,连带着受罪。

四爷那边呢,今年恩科,四爷给的很宽。人数比往年多出三百不止。但只四爷就抽调了其中的一百多人。这些人没有什么背景,妥妥的寒门出身。有些来考殿试,吃了宫里给的饭,因着有肉有油水,还肠胃不和,闹了肚子。

这些人年纪都不算小了,三十来岁的人了,幼年时候,家里还行,还供养的起念书。可是后来,家境越来越差。从小富之家,到勉强温饱。还有些是因为遭灾,带着家里人跑到京城,在外城的赈济所勉强度温饱的。这些人的学问未必好,但有机会那就死命的干。

考中了,被皇上选了上来。立马在城外就有一个小院,几间小屋。月月有粮食配合和俸禄,干的好还有补助银。

而且,这是在皇上身边呀!

在皇上身边做的都是御前行走的差事。这个职位早前没有,也不懂这个御前行走是怎么一种行走。直到进了这里,才知道御前行走真挺忙的!行走是他们的日常。

他们每天分拣折子,奔忙于皇上、内阁、军机,参政院之间。他们的职位不高,但是距离皇上最近。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皇上、他们的俸禄不算高,但是每天接触的都是朝廷大事。

这差事干了半年了,差不多也能从折子中知道朝廷的晴雨表。

比如,今儿的折子,议罪折子数目猛增。

结果第二天,辩罪的折子又雪片一般的飞过来。

这事就不对了!

得跟皇上赶紧禀报呀!

朱运仓是远宗的特别远的宗室了,如今也是御前行走。皇上见宗室的时候,他就比较出彩,属于活泛的那一拨。日子过的难的,沦落到去王府给王府长史家的孙子当陪读的份上了。因此,爷念了书了。但是,宗室不允许科举。

四爷考校了几句,给了个举人的身份,参加了今年的科举!因着今年的录的人数多,结果这小子运道来了,没人关照,他自己过了线了,虽只是个同进士出身。但有这个出身,就好提携了!

四爷把人直接给要留下了,他在王府中混的能耐拿出来,在宫里也算是如鱼得水,比起寒门出身的很多人,他身上的束缚最少。也能在那么些人中间协调关系。

观察了一段时间,四爷叫此人协助王成来做领事。

今儿一看这情况,朱运仓不敢耽搁,把折子往篮子里一塞,拎着就走。

皇上正在见人,但他们这样的是有优先之权的。里面也直接放行了,什么话也没说,捡了两张特别有代表性的,先展开放在四爷面前。

四爷扫了一眼,一张是张御史弹劾徐可求曾误判过案子,致人死命。另一张来自徐可求的姻亲,他检举张御史为其小舅子脱罪,贿赂过刑部郎中。

朱运仓就瞧见皇上随意的一扫,然后推给刑部尚书,“牵扯到什么案子,就办什么案子。你拿去,七日之期,朕等你的回复。”

朱运仓就瞧见边上坐着的一排太监里,第七个太监提笔,在挂在墙上的木板上记了一句:刑部需汇报什么什么案子。

所以,别侥幸的觉得皇上事多,会把什么忘了。忘不了的!除了他们这些行走,皇上身边还有一群内侍。他们每日就这么记录,然后提前一天会叫人提醒你,第二天得回复皇上,请做好准备。朱运仓觉得刑部最近得忙死,今儿这两张折子,牵扯到四个人:徐可求、张御史、张御史的小舅子脱罪了如今案子得重启,还有那位倒霉的刑部郎中。

两张折子牵扯到这么些人,自己提了一篮子来,这得牵扯多少人。其实理事房还有两筐子,都没带。

若是都这么处理,朱运仓就觉得拎着篮子的手抖。这里面拿的不是折子,而是一篮子官帽子——甚至于人脑袋!

皇上问说:“……折子多吗?”

多!之后只怕还更多。

皇上似乎还有些不耐烦,“几成真几成假也不知道!但是,不能纵着他们在朝堂上信口开河的毛病。大明律对诬告者当如何惩处,很该拿出来用用。”

这次连刑部尚书都站起来了:这岂不是说,只要上折子掺和的,有一个算一个,都别想脱身了。

他忙道:“若是如此,只怕官员又会缺额!”

“朕身边的行走,哪个放出去都能独当一面了。”四爷低头忙他的去了,“处理一个,朕给你一个……”

要不了三年,上上下下就会彻底的换一遍!

第496章 明月清风(72)

朝中不是今儿定罪, 就是明儿定罪,外面沸沸扬扬都在谈论这件事。可紧跟着,皇上的三道旨意, 叫天下人的注意力瞬间转移了。

什么旨意呢?

赏爵位的圣旨!这个爵位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自从新帝登基, 对藩王和勋贵可谓苛刻!对宗室的安排也是只要又能耐,愿意叫你们干实务, 但赏赐爵位的事谨慎的很。

可这次不一样, 皇上大张旗鼓的赏赐的是——民爵!

第一道旨意给一个叫做陈振龙的人,封此人为康平公。

因此人于两年前去世,朝廷专为此人建祠。并恩准陈振龙的长子陈经纶承袭爵位, 世代承袭公爵, 永不降爵!

这个旨意一出,朝堂内外顿时哗然。

人人都在打听, 这个陈振龙和陈经纶到底是什么人呀!猛不丁的,这怎么就公爵了!

要知道,大明朝开国的时候凡是公爵那都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呀!就像是徐达,他是魏国公。

这人谁呀, 怎么一下子就公爵了?完全摸不着头脑。

随着这道旨意的还有一个公示,传至大明上下, 得叫大明百姓都知道的告示,朝臣之前并没有注意。回过头再去看这个告示的时候,才知道这个陈振龙是什么人了!

这本是福建一个秀才,后来去吕宋做生意。看到当地的番薯, 产量大,能生吃也能熟吃, 边想带回家试种。当地管控严格,他跟他的儿子也是冒险, 才从国外带回来的种子。

告示上说,皇上亲耕种过了,产量如何的大,南北都能种植,能当充饥之粮。

此粮种能活人无数,功勋该当福泽后人。

因一个小小的番薯,竟然恩泽子孙至此,谁能想到?这样的谈资不比谈论那些朝堂上咱不认识的大人有意思多了?

朝中的大臣就觉得,皇上赏赐的这么大,其根本还是在推广这种作物。这样的事罕见,就是很普通的一户人家,然后成公爵了!

谈的人多了,知道的人多了,尝试的人就多了,皇上的这个目的就达到了。

当然了,这可能只是目的之一。还有一个目的,应该是千金买马骨。朝廷开海贸,鼓励民间海贸,只要带回来良种,朝廷不吝赏赐。那这事不用去说,也有人去做的。

四爷也放出话去了,“只要有价值,朕不吝惜爵位。”

这事岂不轰动!

这个旨意的热度还没下去,皇上紧跟着下了第二道恩旨:册封金学曾为康宁公。

这个金学曾是什么人呢?他做过福建巡抚,陈家父子带了番薯回来种植获得成功之后,就禀报给当时的巡抚金学曾了。金学曾鼓励他们试种,成功后,在闽地推广过。当时的灾荒因为这个番薯缓解过。他还上书建议过给予陈氏父子嘉奖,建祠堂等等,但这事最后不了了之了。

而今现在将此人拉出来,给予公爵。

什么意思呢?满朝的大臣们自行体会!

这有什么可体会的?不就是皇上告诉大家,什么样的官员是他所喜欢的,是该被嘉奖的吗?给大家立个模板出来,金学曾做过的这件事,实实在在的,这就是皇上喜欢。

也是告诉大家,官就是这么当的!你只要做出成绩了,就不会埋没了你。皇上舍得用爵位赏赐大臣,只看你们有没有本事来拿了。对于做实事的官员来说,只说有没有干劲。

四爷甚至写信给熊廷弼,告诉他守住山海关二十年无虞,朕不吝给你爵位。写信给左光斗,告诉他水利之事做扎实了,世袭公爵的爵位朕给你留着。写信告诉汪可受,把军垦铺面大明,朕这里的爵位给你留一个。

朝内朝外叫好声一片的时候,四爷又下了第三道旨意,授予徐光启‘大博士’。

这玩意是什么?没人懂。

但紧跟着,大家就知道了,凡是这样的‘大博士’,国家荣养。待遇与亲王等同。且在‘十王府’那条街上,赐了一座王府给这位大博士,着专人请人进京。

告示里,皇上盛赞这位大博士的博学,且要在京城建一座光启书院,书院里的学生只有要先生的举荐,朝廷考核之后就安排事务差事。

这个权利何其大?!

皇上是怎么把这个人给扒拉出来的?

后来才知道,还是跟番薯有关。关于番薯,徐光启早就上书过万历皇帝,上了一道《甘薯疏》,在其上就说了:人人务相通,即世可无虑不足,民可无道殣。

可惜,这道奏疏不知道怎么就压在了内阁,万历皇帝压根就没看到。

其实徐光启早就被汪可受请去,实地去实验了。旨意四爷压到秋后才下的!

好似是番薯叫皇上想起了这么个人,但给这个人这么大的恩典,又不只是因为番薯。比如,此人不仅在农业,还有在水利、天文、立法、测量等都有建树,且他懂西学,跟着洋人传教士利玛窦学的。

像是几何、理财、建筑、机械制造,甚至于医术、兵器兵法都有涉猎。

整个一个理科全才,甚至于人家在音律方面也很精通。

这些就已经很牛了,可更要命的是,此人是万历朝的进士,正经的科举出身。

所以说,智商这个东西,真是个特别好的东西。人跟人真就只差那么一点点,可这一点点的距离像是隔着天河一般。

这般的大拿赶紧弄回来吧,别真去田里了!治学去吧,理科人才太缺了!

跟这些高调的旨意比起来,四爷还宣了一个举人进宫,这次却低调的多。

这人就是宋应星,还很年轻。

四爷不是桐桐,桐桐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人,想急着找人家,把人家收到麾下好叫发挥才能。可具体的却不知道更多。

宋应星后来是完成了《天工开物》,但那是后来。如今的读书人,多是奔着科举来的!科举不出头,人家就觉得把不是正途。而且,宋应星现在才三十五岁,正直壮年。他应该还是觉得科举有望吧。

二十九岁,此人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排名还很靠前,全省第三。他哥第六,这都属于精英了。那你说,不叫人家去考进士,可能吗?

当年就往京城来靠进士了,结果没考上。第一次没考上很正常,人家去书院好好念书去了,寄希望于下一次,于是,三十三岁的时候又考一次,还是没考上。

历史上呢,人家在天启年初考了一次,没考上。

直到崇祯即位,都四十多了,人家还考了一次,又没考上。

最后做了八品的教谕,一直升到五品知州。最后南明朝廷的时候,此人还是抱有幻想,希望能力挽狂澜,可是最后了,一场希望一场空。此人选择隐居,以至于具体啥日子去的都不知道,他真的隐居了。

这么一个经历,不是桐桐想的那样,你叫人家就来了!能来的那是幕僚,不是正途。

但此人就是没有考中这次恩科,怎么办呢?就是开了杂学,他正途举人出身的人,能去考杂学去?他肯定还是不乐意!

想用这样的人,四爷也比较麻爪。

不能因为看中此人将来的成就,就破坏考试的公平性。

怎么办呢?

科举之后,四爷先叫留意此人。许是京城的热闹多,他跟他哥倒是没急着回,一直在京城里转悠呢!滞留到现在没有回,估计两人都有点纠结:是继续科举呢?还是以举人的身份去吏部找找机会。

朝廷每日都会贴告示,征兆举人补缺。不收额外的钱,反正来了你考过了,就有差事领。有些说正经的官品,有些就是差事,不算是官。

这就叫人很为难了,眼看天冷了,四爷得了信了,说两人准备回乡。

这是还打算科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