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福女 第721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长篇言情

  韩大娘子扫了一眼他们签的单子,隐约知道了他们喜欢什么,直接道:“这样吧,这三匹马便算是我给三位的见面礼,余下的事,我们有空再谈,如何?”

  白善一听,立即阻止道:“多谢韩大娘子,不过这马我们还是自己买比较好,您要请满宝看病,将来再备一份谢礼给她就好。”

  满宝和白二郎一起点头,这病还没看呢,先收了谢礼算怎么回事?

  而且这礼还这么贵。

  满宝心头算了一下三匹马的价格,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八十一金呢,那就是八百一十两,这得是什么病啊,她给皇后娘娘看病都没赚这么多钱。

  不,也不对,太子答应过要给她五百金的,所以还是有的。

  三人坚持不收,韩大娘子他们也不能强迫,微微有些惋惜,于是目光便落在了光溜溜的马上。

  等白善他们回到常青巷,把钱交给马场的管事,刚摸着自己的小马各种喜欢时,程二夫人她们就派人送来了三具马鞍和马镫。

  殷或见不仅马鞍齐备,连马鞭都是配套的,他便笑道:“本来我还想从我家的库房里选几副马鞍送你们呢,现在看来不必了。”

  三人这才想起来,他们光顾着看马,忘了看马鞍了。

  刘焕比他们都略懂些马,毕竟他早几年便开始骑马了,平时他很少有机会亲自去买马,但马鞍却自己买过几副,因此知道。

  “这马鞍一看就舒服,这用的可是上好的皮革……”

  殷或摸了摸,也觉得舒服,对三人点了点头。

  白善便问大吉,“这东西贵重吗?”

  大吉道:“不便宜。”

  满宝便咋舌,“看病嘛,上济世堂请我就好,我又不会不去,干嘛这么讨好我呢?害得我心脏乱跳,总觉得很不好意思。”

  殷或便笑道:“给你就收着吧,你如今身份不一样了,我想她们也是怕你收手不做大夫了。”

  白善则皱眉,“那病人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殷或便想了想道:“韩家的五娘子的确嫁到了雍州李家,算起来我还得叫一声表嫂呢,生孩子……不是你们常说的吗,犹如到鬼门关走一遭,或许是这个缘故?”

  白善皱眉想了想,还是没把马鞍套到马上,而是道:“先收起来吧,等满宝看过病人再说。”

  刘焕见他们还是抱着马没舍得放手,便依旧用手当着额头,“我说,你们打算在这儿站到什么时候?虽然冬日的太阳晒不坏人,可大中午的站在这儿晒太阳真的很累啊。”

  白善三人这才依依不舍的把马交给大吉牵回马厩里去,然后请了他们去后院吃茶聊天。

  庄先生出门访友去了,于是他们就霸占了书房,还请了向铭学过来说话。

  刘焕和殷或看到向铭学都眼睛亮晶晶的,尤其是刘焕,差点激动的扑上去,不过他勉强矜持住了,对被向朝背过来的向铭学行了一礼后就柔声问道:“向公子,你伤怎么样了?”

  向铭学身子一僵,先扫了白善他们一眼,便对刘焕客气的道:“好多了,多谢刘公子关心。”

  他知道,这必定是那话本的原因。

第1234章 打听到的

  向朝不太能理解他们读书人的气氛,把向铭学放在椅子上坐好以后就跑了。

  殷或虽然目光也总是扫向向铭学,但还算矜持,为了不让他尴尬,他特意问白善他们,“你们想好给自己的马取什么名字了吗?”

  白二郎立即精神一振,道:“我的马是青的,叫青骓怎么样?”

  白善想也不想道:“俗!”

  刚想说话的殷或顿了一下才道:“陛下有一匹马就叫青骓。”

  众人:……

  白善轻咳一声道:“你们刚才什么都没听见对不对?”

  大家一起点头,听见了也没什么,反正不往外说就没事。

  白二郎挠了挠脑袋问,“那叫什么名字?”

  他的目光不由扫向白善,觉得取名字这种事还是得问读书最多的白善。

  白善便想了想道:“我觉得我们的这三匹马都好,干脆就从周穆王八骏里选一个对应的名字如何?”

  刚喝了一口茶的向铭学呛到了,忍不住剧烈的咳嗽起来。

  殷或也忍着笑道:“这样不好吧,周穆王八骏可是日行万里的好马。”

  满宝却觉得很好,道:“这也是我们美好的期望嘛,谁说它们长大了不能成为千里,万里马的?”

  白二郎也觉得好,“那我的马是叫逾轮,还是叫绿耳呢?”

  “叫绿耳吧,”满宝道:“我刚才看到了,它耳后的毛有些泛黄。”

  白二郎:“行,就叫绿耳,以后它就叫绿耳了。”

  白善笑眯了眼道:“那我的马就叫盗骊。”

  满宝:“我的就叫赤骥。”

  三人高兴的对了一下掌,算是定下各自的名字了。

  另外三人见他们如此快速的定下马的名字,一时都惊呆了。

  满宝叫上白二郎一起去厨房里拿吃的,大家一起在书房里吃午食一边说话。

  刘焕震惊过后总算是想起来白善让他打听的事了,道:“我大哥帮忙问过了,因为剑南道拿了不少官吏,那边现在很缺人,如今那边都种冬小麦,还说要赶在春前修水利什么的,所以吏部得调派官员过去。”

  他道:“除了从其他地方调派官员,还有从京里外放下去的,你说的傅良以前在剑南道当过官儿,吏部看过他的考评,好几年都是良,虽说没什么突出的功绩,但也没犯过什么大错,还曾经被魏大人提拔过,所以吏部想把他调到剑南道去,建州那边已经另外提拔了人。”

  所以建州在新司马上任后才两月就提拔了长史后,最新上任的司马又被提拔成了长史。

  一时间成了建州认为最吉利的岗位。

  满宝立即问道:“知道定了什么位置吗?”

  刘焕摇头,“这个我大哥就不知道了,应该还没定下,他是书记,吏部的文书都要过他的手抄写,要是定下了,我大哥不会不知道的。”

  白二郎想了想后问道:“会不会是华阳县县令?不是说唐县令要回京了吗?”

  “不可能,”白善道:“傅县令资历不够。”

  “他资历还不够呀,”白二郎道:“他不是已经做到长史了吗?下州长史去做上县县令,其实品级还往低的地方调了呢。”

  白善道:“我说的资历不是为官的资历。”

  他道:“益州须得有家世的县令去压着才行,且傅大人的性格去了益州城,恐怕是百害而无一利,他可周转不来益州的官场。”

  满宝也点头,“何况那里还有那么多流民没安顿呢。”

  她道:“朝廷现在就让唐县令回京了,他肯定来不及将所有流民都安排好,肯定只安排了最紧要的,所以他要是去了,要做的事可就多了。”

  白善道:“益州城里不仅有世家,官宦,士绅,还有豪富,这么多势力在内,唐县令才从人家嘴里抢食,如今都堆在县衙里呢,你觉得傅大人去了能守住?”

  “现在最想傅大人这样无根无基,还以中庸为道的人去接手益州城的恐怕就是益州城里的大人们了吧?”白善道:“他这样的人去了,最后不是被压得寸步难行,就是被人啃得骨头渣子都不剩。”

  殷或也微微点头,“我父亲也说,华阳县的县令人选恐怕要从谢恒亮和刘益中选。”

  刘焕给呛着了,咽下口水后问,“谁?”

  殷或瞥了他一眼道:“你哥和谢恒亮。”

  刘焕就呆住了,“我哥……不可能吧,他在吏部待得好好的,干嘛要去益州?”

  白善道:“你别得了便宜还卖乖了,华阳县县令呢,益州可是天府之国,除了京城、雍州和晋州、太原外,最繁华的就是益州了。”

  所以可以想见,先帝有多疼这个小儿子了,京城不用说,雍州是陪都,晋州是皇室的龙起之地,而太原是要塞,重兵驻守之地,都不是可以做封地的。

  然后顺溜下来的益州就给了益州王。

  刘焕也总算是回过味儿来,他毕竟是横扫国子学八卦的学生,因此很快在脑海中翻出以前的传闻,“我想起来了,传说当年唐学长想要当华阳县县令,不仅请了他爹老唐大人帮忙,他岳家卢氏,还有杨学长的杨家都有帮忙运作,这才让他一选官就选了个上县县令呢。”

  殷或喝着茶一怔,问道:“是这样吗?怎么我听我姐姐们说是杨学长想当华阳县的县令,结果却被唐学长给抢了,俩人为此还打了一架呢。”

  满宝三人:……

  他们回想了一下,一起摇头道:“殷或,我觉得你姐姐们听到的一定是谣言,倒是刘焕听到的有可能是真的。”

  白善道:“杨县令应该不会想去当华阳县的县令。”

  满宝道:“当我们罗江县的县令多好呀,虽然我们县穷,但我们县民风淳朴呀。”

  白善和白二郎虽然觉得她的话没什么毛病,但还是不好点头。

  白善认真的想了一下杨县令到任后做的事,轻咳一声道:“杨县令有钱,所以我觉得他可能更喜欢去穷的县。”

  众人:……

  刘焕挠了挠脑袋,“杨学长很有钱吗?”

  这一下子,白善、满宝和白二郎齐齐的,狠狠地点头,很有钱!

  殷或迟疑道:“这个却没怎么听说,不过杨侯爷只有杨学长一个嫡子,我们这样的人家总不会缺钱的吧。”

  于是几人便讨论起来杨和书到底多有钱。

  向铭学听了半响,见他们已经开始说起杨和书在京城有多受欢迎,每年过节,尤其是二月二踏青和九月重阳登高时,京中的贵女为了看一眼杨和书抢位置打架的事儿,忍不住轻咳了一声道:“你们不是在讨论傅大人要去哪儿任职的吗?”

  “哦,对,”满宝回了回神,“我们是在讨论这个来着。”

  但从杨和书变成了傅大人,大家瞬间没了谈兴,于是面面相觑后一起低头道:“还是喝茶吃点心吧。”

第1235章 积分

  白二郎的话本,哦,不,是向侠传记写得很顺利,故事是三个人一起根据向家的故事润色加工过的,白二郎写过一遍,白善又给他修改一点儿,改掉一点儿或添加一点儿东西,再抄下来送到书铺。

  没错,白二郎去找了一家书铺,谈好了写好的传记交给他们刊印,连受众都是现成的,现在已经写出了二十话,刊成了一本册子,国子学几乎人手一本,太学和四门学里也有不少人买,光国子监就卖出了近千本,更别说外头的人也很喜欢这话本,哦,不,是传记。

  现今,向铭学可是京城里有名的名人了,不过因为某些关系,大家都在悄悄私底下讨论而已,不敢大肆宣扬,怕惹了宫里的眼。

  但大家还是从心底崇敬向铭学,暗暗把他当成了一个大英雄。

  这个时代,写传记的大多是史家,且都是给一些名臣或帝王做传,像这样给一个庶民做传,白诚他们是第一个。

  而且向家的故事是跟随着益州王的檄文通晓天下的,虽然因为顾念太后,皇帝没大肆宣扬,但在京城,在一些重大城市的衙门公告墙上都贴着呢。

  因此,向铭学的故事本来就有一种吸引人的特质,会让人下意识的觉得这是真的,是真实发生过的。

  这些人哪知道写这书的人从小便看过不少话本,又是三个一起胡编乱造的,直接把故事写飞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