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管这叫谋士 第68章

作者:千里江风 标签: 女强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基建 BG同人

  这不是杨修那种取巧方式的写法,而是正儿八经的策论。

  他越读到后头越觉心惊,下意识便已拍案而起,见其余人朝着他看过来,他忙说道:“元长、公节、孔璋……请速与我一观此书。”

  杨修觉得自己已经数了第八轮时间门了,那鼎中观大门还是紧闭着,就仿佛他们投入了两封书帛后,就有若石沉大海一般,根本没有得到观中之人的回应。

  他甚至觉得周遭之人看向他的目光也带上了戏谑之意。

  偏偏乔琰还老神在在地立在那里,让他想要甩袖离去的想法又给收了回去。

  也正是在他的耐心将要告罄之时,这鼎中观的大门忽然开了一条缝隙,而后被门后一个中年文士给打开了。

  此人踱步而出,手中并未持有任何东西,只是在行出数步到了他们面前后,朝着杨修拱手作了个礼。

  他开口说道:“恭喜杨小郎君,子将先生给小郎君的评价是——捷对之才,胆魄可嘉。”

  杨修心头一跳。

  这虽然只能算是一条中肯的评价,可这条评价对现年还不满十岁的他来说已算是意外之喜了!

  话中的意思不难理解,说的是他杨修是个才思敏捷之辈,但也只能算是敏捷应对罢了,现在因为他年纪小,所以给了他一个胆魄可嘉的评价。

  但这句评价的意义绝并不只是如此。

  这里面还存在一个潜规则。

  九岁的杨修敢以这种方式先从许劭这里得到一条评价,那么等到他成年之后便可以再行去找许劭更换掉这个幼年的评价,而不必如其他人一般,为求得一条点评而苦等多时。

  这就算是已经有了个和许劭搭话的由头了!

  比起他祖父直接被许劭给拒绝了拉拢的情况,怎么看还是他更胜一筹嘛。

  他脸上露出了个有些孩子气的笑容,可还不等他转向乔琰显摆,就已经看到了那中年文士转向了乔琰。

  因他表露出的笑意更显温和真切,杨修陡然生出了几分不妙的预感。

  果然下一刻他便见这中年文士朝着乔琰拱手作礼说道:“恭喜乔侯,子将先生给乔侯的评价是——”

  “丹墀对策士,雏凤有清声。”

第37章 州牧制度

  丹墀对策士,雏凤有清声。

  这是一句着实太高的评价。

  也甚至根本没有遵循那个在大多数评价中,总要有些故弄玄虚的成分,就算直言也得前虚后实的规则!

  而是实实在在地将她给捧到了一个绝对的高位上。

  杨修到底还是年纪太小,当即便惊呼出声问道:“你到底写了什么东西?”

  乔琰见那中年文士已经做出了引他们入内的手势,也顺势指了指说道:“我想,见了子将先生,你就能得到解惑了。”

  那中年文士眼见乔琰在得到许劭这样的评价后,在回话与朝着观内走的动作里,依然保持着好一番气定神闲,更没因为杨修显而易见的落败,对这些当街挑衅者回以打击,不免对她更为高看了几分。

  他倒算不上是“汝颍固多奇士”之中的一员,但他到底跟随在许劭身边,在汝南也有那么三两分人脉,见过的少年奇才也不在少数。

  在他看来,乔琰着实要比他此前见过的任何一人,都更早地展现出了傲视群贤的天赋。

  这样的人……

  难怪会写出这样的文字来。

  他一边想着一边也没耽搁将这两个孩子引入了观中。

  这鼎中观到底只能算是个临时落脚之处,在布置上稍显简陋,但许劭既然在此地与共同参与月旦评的几人聚于此地,也自然有人将这里稍事修整,也更像是个文墨场所。

  绕过中门之后的照壁,乔琰便看到了这在场的八位要员坐于各自的桌案之后,仿佛是个三堂会审的现场。

  当然除却这八人之外自然还有旁的被请进来的,只是在名头上都不能跟前头几位相比罢了。

  一见着有人来了,这些人都不由朝着这边两个孩子看去。

  坐于上首的许劭自然也是如此。

  这两个孩子的表现于第一眼间,让他先在心中暗赞了声。

  二人颇有大将之风啊……

  杨修长于杨氏荫蔽之下,虽然年只九岁,这样的场合应当也见的不少,在此时保持着镇定的状态并不难理解。

  乔琰此前跟随乔羽在兖州地方长大,却举止从容尤在杨修之上,纵然年纪尚小,也着实该当称她一句风采卓绝。

  而一看到乔琰,他又不免想到了她在开篇状似闲谈一般说到的那句话。

  她说的是:“琰自冀州而返,过虎牢度洛水,终抵雒阳,忽闻有人言,黄巾之乱,乱在地方,需重启州牧,约束四方,为之一惊。”

  乔琰到底有没有惊的,他是不知道,但他许劭一看这开头又看到这篇名为《州牧封建论》的时候,是着实惊了。

  起码在杨修和乔琰的策论被送到他的面前的时候,他是着实没想到会见到这样的一篇策论。

  而她的第二段便是直接切入了正题。

  “需知州牧与封建同,周有天下裂土而封,邦群星罗,轮运辐集,奈何其合则为朝觐会同,分则无君君之心……”

  这竟然是一篇驳斥州牧之说的策论!

  别说许劭没想到会从她这里摆出了这样一篇特别的文章,其余几人也没想到。

  在刚被许劭喊过来的时候,他们还当乔琰是写了什么孩童之言,可在当真看到眼前这篇文章后,他们也都跟许劭一个表现了。

  这……这竟是个孩子能写出来的?

  杨修不会错认在他和乔琰走进来的时候,这些个在座的名士都表露出了一番惊叹的目光,但他可以确定,这些目光绝不是给他的,毕竟他也就只得了个捷对之才的评价而已。

  这也让他越发心痒难耐地想要知道,乔琰到底都写了些什么东西。

  在与几人问好后,他拱手问道:“小子鲁莽,可否一观乔侯之作?”

  得了乔琰和许劭的同意,这份帛书终于出现在了他的手上。

  他倒是不像是许劭一样,先从第一段看起,而是一眼就看到了此文的标题——《州牧封建论》,也直接扭头就朝着乔琰问道:“你怎么想到写这个的?”

  乔琰只淡淡回道:“有感而发而已。”

  但这话骗骗杨修也就算了,事实上说有感而发,多少是有些不恰当的。

  策论策论,看上去这份投递出去的策论是个自命题的作文,但也不尽然如此。

  看看在场之人都是谁,又都是个什么身份,无疑会大幅度地缩小她此番策论能写的范围。

  被那文士提到的进入鼎中观中的人都有谁?

  韩融、陈纪、王谦、边让、王匡、陈琳、许攸……

  无一不是当世名士!

  而这些当世之名士现如今最大的一个共同点便是,他们都效力于何进的麾下。

  当然这种效力并不意味着他们是被何进的“折节下士”所吸引,诚心诚意地为他谋划,而是因为——

  一来,党锢之祸刚刚解除,他们都需要暂时寻求一个庇护之人,以得到这个重回仕途的缓冲时期。

  被三公征辟是一个选择,比如说给予了荀彧王佐之才评价的何颙,后来就被司空府征辟为从事,更在三府议事中得到了主导地位,再比如说此前被太尉杨赐在朝堂之上举荐的黄琬。

  但三公的位置更替废止实在是一件过于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四方乱象未曾彻底平复,近年来的天灾也并不少见的情况下,若是当今天子想要为某个灾害找一个背黑锅的,直接就会让三公之一罪己请辞,当然以刘宏这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情绪,直接因为立场纠纷把人弄下去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何进这个暂时不会被从高位上拿掉的外戚大将军,就成了这些士人的首选。

  二来,何进权高谋短,极有可能能成为他们诛杀阉宦的得力“工具”。

  这就是在场这些人的共同之处。

  既然来都已经来了,又要从这些人口中得到一个美名,有功利的想法在乔琰看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她也并不觉得“投其所好”四字是什么羞于启齿之言。

  但这个投其所好必须投得恰到好处,比如说——

  她不能说自己也要跟着诛杀宦官。

  这种直接在阵营层面上的示好对她没有半分好处。

  以许劭那月旦评的名声,乔琰要想服众,这篇策论就是必须被展示出来的。

  那么写这种近乎激进的东西,看似讨好了士人阵营,却也让刘宏生厌,甚至可能让她本已经到手了的县侯位置,会因为明天左脚先迈进洛阳城而被废除。

  她先前和毕岚之间的攀谈关系,也等同于彻底作废。

  所以——

  她可以适当在这篇策论中展现对于何进立场有利的东西,却绝不能直接把自己打成了党人。

  换句话说,她需要驳斥一个对何进来说不利的东西,但也不能损害到刘宏的权力平衡,最好还要传达出一个大汉忠臣的立场。

  有没有这样的命题呢?

  有!

  正是她写的驳斥州牧制度!

  这是唯一一个对何进没有好处,对士族未必有好处,对当今天子存有隐患,也正好在此时被宗室提了出来应对四海乱象的制度。

  在舟行于洛水抵达洛阳的路上,乔琰就从毕岚这里听到了这个消息。

  别看从杨修的角度来看,乔琰的落笔书写洋洋洒洒,颇有一蹴而就之感,可她在评判此番的“评委”的身份立场的时候,在一念之间思绪早已经转了不知道多少个弯。

  何况她并不只是跟杨修这个真儿童之间存在年龄上的区别,还有着站在后世角度看这个问题的天然优势。

  因为在另一个时代曾经有过相似的情况。

  建中之乱后,唐朝历经唐顺宗,到了唐宪宗的手中,天子权威衰弱,各方藩镇割据,柳宗元于永贞革新失败后,写出了一篇抨击恢复分封制声音的文章,名为封建论。

  唐末的藩镇割据和汉末的州牧制度像吗?

  有些相似但不尽然相同。

  可有一点是相同的,安史之乱与建中之乱后的节度使独立于中央存在,唐朝甚至毁于节度使朱温之手,而州牧制度给予了各州州牧募兵与独立统辖的权力,也成了促成汉末诸侯割据的最后一把火。

  柳宗元借助《封建论》一文打击维护分封制的说法,也针对的是藩镇,乔琰也未尝不能从中借鉴,明面上骂一骂分封制,实际上针对的是近来重新在朝堂上提出的州牧制度。

  她写这个命题会得罪的人只有一个,就是现在对恢复州牧制度最为积极的太常刘焉!

  可骂刘焉根本不会给她带来什么本质损害。

  汝南袁氏门生遍布天下,位居三公,在如今的时间点上,袁氏根本没有割据一方的念头,天子刘宏的第一批州牧也只会给刘表、刘焉这种大汉宗室和皇甫嵩这等手握兵权也恪尽职守的绝对忠臣,而不会给才从党锢之祸中恢复元气的袁氏宗族。

上一篇:我的皇帝堂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