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管这叫谋士 第392章

作者:千里江风 标签: 女强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基建 BG同人

  刘虞想到这里,又朝着乔琰道:“我看这样吧,太原的郡治到底是在晋阳,而你的封地又在乐平,难以显出其中分宗立户的底气。乐平既处太原上党两郡之间,两郡又都不算小郡,不如独立出乐平郡来,以乐平乔氏为名如何?”1

  独立出乐平郡?

  这还真是个乔琰未曾想到的发展。

  但若是乐平由县成郡,对乔琰来说简直是个意外之喜。

  随着乐平学院为基础构建出的文化中心,开始从原本的乔琰要在外招揽学生,挖掘老师,转向了对大汉十三州拥有一种自主的吸引能力,流向此地的人口已越来越多。

  光是乐平县本身,已经不足以负担起这样数目的人口了。

  这些簇拥在周遭的人口,有些是抱着入学书院的想法,希望能聆听大儒讲学,甚至是成为他们的弟子。

  有些则是觉得,这样的地方即便是在势力交锋的时候也是最为安全的存在,毕竟谁也不会想要担负上擅杀名士的风险,所以他们是来此地避祸的。

  但不管是出于哪种理由,在这种情形下,乐平确实有了单独立郡的基本条件。

  若不进行扩容,乔琰都要考虑将山中坞堡作坊给挪移走了。

  现在这个决断一出,她就不必这么头疼了。

  因对乐平的熟悉,在刘虞刚提出这个建议的一瞬间,她连到底要将哪几个县给挪进乐平都已经考虑好了。

  可惜她现在该当表现出是一派因亲族不作为而被迫分宗者的无奈,而不是算盘打得谁都能听见的老谋深算之人,乔琰便只是朝着刘虞拱手回道:“全凭陛下做主。”

  这种让事情朝着更有利于她方向发展的补充事项,是由刘虞这位体贴的天子所提出的,跟她乔琰有什么关系?

  她也只是让长安城中的民众又多了个议论的话题罢了。

  如果说今日他们还不知道,被典韦亲自率队送出关中的几个倒霉蛋到底是什么人,等到第二日圣旨下达的时候,也就都清楚了。

  那不就是前阵子在乔琰出兵汉中还未曾回返的时候,跑到大司马府来闹事的几个人嘛。

  如今这些人并未占到什么便宜,反而成了被丢出长安的笑柄,众人还觉得挺有一番恶有恶报意味的。

  但她请回的这个分宗立户旨意,却无疑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乐平侯独立成户,在汉代的律令中其实是符合标准的。

  也就是父死,无子男、祖父母、母亲代户,可以由女儿为户主。

  在边地战事往往会导致户中无男丁的情况下,这条律令也有其必要性。

  可由她这个年不满二十的后生晚辈提出,从祖父开始分出一支来独立成宗,便是一件闻所未闻之事。

  总不免会有好事者想要从中打探乔琰和兖州乔氏之间的恩怨,却很难从大司马府出入之人的脸上看出任何的端倪来。

  圣旨的存在又让这种分宗有了来自天子的支持,压制下了一批负面议论的声音。

  “这有什么好议论的,”任鸿从灵台往长安城走来汇报文书档案的时候,便听到了一些闲言碎语的声音,“议论此事的人,无外乎就是将自己带入了没甚本事还只想安享富贵的角色里,我看城中之人还可以借此分辨一下,是不是应当和这些人划清界限。毕竟——”

  “今日他们只是想从亲戚这里谋求好处,明日可能就是希望从朋友身上借点东西了。”

  她身后跟着那批灵台待诏,看起来好一副人多势众的样子。故而哪怕她明面上是在跟自己的下属说话,实际上却是在跟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没能让这些人有这个胆子来跟她辩驳。

  任鸿朝着周边环顾了一圈,确定这些人没一个能打的,这才抱着手中的天时记载往尚书台走。

  虽然说这些说话的人没什么本事,但她还是不免庆幸,在天子诏令下达的三日后,乔琰将关中各处事项问询过后,便朝着并州回返,去处理分宗的仪式手续去了,所以她此时并不在长安城中,也就自然听不到这些闲话。

  而对并州那头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巴不得自家州牧不再能受到兖州乔氏的桎梏限制,不需要应付这些人情往来的事情,反正乔玄的祀庙就在并州,在此地分出一支来也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样一来,乔琰大概也能顶上并州人的地域归属。

  那就加重了一层和他们并州人之间的自己人光环。

  也很难说是不是程昱的心态对周围形成了传染,大概上到并州别驾下到并州民众,连带着任鸿这种一度离开过并州十几年的“本地人”,都随着这个消息的传出而对兖州乔氏生出了一番同仇敌忾的想法。

  君侯没有那些糟心亲戚的支持,那就没有算了!

  她们这些下属会站在她背后的!

  等等……她这个灵台丞好像应该算是领着大汉俸禄的,说是下属其实也不太对?

  任鸿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想想大汉俸禄能发得出来,还得是因为君侯的努力,这种负罪感顿时又消失无踪了。

  总之错误都是兖州乔氏的。

  那几个乔氏族人,在来长安的时候还满心以为能从乔琰这里捞到一点好处,就算不能位列九卿,从她这里捞到一个朝廷敕封的太守位置,弥补掉失去了东郡太守的损失,总还是好的。

  却不想是被人以这种方式驱赶出了长安。

  更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当他们打着回来报信这样的理由,让其中一个人先回到兖州乔氏祖宅的时候,这人话刚开口说了两个字就对上了族中长辈复杂的目光。

  “乔并州在两日前已经让人来过一趟了。”一人开口打断了他的话。

  这回返祖宅之人本以为这是乔琰让人来告状的,本想说这出声得罪她的话可不是他说的,说不定等下次他们带上一份赔礼道歉之物,这件事也就这么揭过了。

  毕竟一家人哪里有隔夜仇。

  他们这些人沿路回返所受的罪,也该当能够平息她的怒火了。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还未曾开口,那在上首的乔氏族长憋了两日的怒火,在此时终于找到了一个发泄的渠道,一把就抓起手中的拐杖,朝着他打了过来:“你们到长安到底都做了什么!”

  “你以为她是来跟乔氏叙旧,来说说你们干了什么好事的吗?她是来跟我们通知的!”

  “通知她在天子的支持下,从乔公祖开始往下分出了单独的一支来,名为乐平乔氏!”

  既是乐平乔氏,就休想再让兖州的梁国乔氏跟她攀上什么不必要的关系!

  “乐平分郡,乔氏分宗?”这个消息既然借道兖州通知到了梁国乔氏,也就理所当然地快速送到了袁绍的手中。

  袁绍可没觉得自己能从梁国乔氏和乔琰决裂这件事上得到多少好处。

  若这其中真有什么可用之才,在乔琰如今还缺人的情况下,她当然不会将其错过,大概也就不会来上个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举动。

  毕竟分宗这种事情,并不是可以随便做的。

  即便有刘虞的这个圣旨给她兜底,这也是个相当危险的动作。

  但袁绍不是个傻子,他自己也深受宗族之患的影响,不会看不出在这危机之下所潜藏的好处。

  想到他此时还得将自己的兵力投入豫州的战局中,从袁术的手中将汝南袁氏的另一半势力给争夺回来,他居然有点羡慕乔琰眼下的处境了。

  她这个快刀斩乱麻的决断,直接将她后续可能面临的影响给一次性激发了出来,还是一种可以被她轻易化解的影响。

  做出这个决定她会不会心中苦闷那另说,好处却是实打实的!

  何况按照袁绍和乔琰之间历次往来所遭到的打击,他出于直觉,怎么想都觉得——

  乔琰可能没有因此受到多少情绪上的折磨,反而乐见其成。

  这就是个老谋深算的混账!

  一想到这里,他甚至转头就朝着沮授问道:“公与啊,你说我有没有这个机会分出个邺城袁氏来?”:,w,

第249章 奇观之论

  但没等沮授开头,袁绍自己就已先打消了这个想法。

  兖州乔氏本身的名望远不及乔琰本人,所以她可以轻易地做出这样的取舍。

  袁绍却不行。

  汝南袁氏的四世三公之名,正是袁绍目前还不能舍弃的东西。

  若非是这赫赫世家的声望,他无法在董卓祸乱洛阳之时号召起这样的一支队伍,也无法让他在迎立刘辩于邺城后得到这样多的支持,并以最快的速度与河北士族达成统一的意见。

  这是他发展的根基,而不是个可有可无的添头。

  所以他还是得继续和袁术斗下去,直到将正统彻底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也绝不能再让袁术说出什么“绍非袁氏子”的舆论攻击。

  “明公……”

  沮授这个劝阻的说辞刚出,就见袁绍摆了摆手:“你不必多说了,我只是有感而发罢了,并不是真的想要这么做,这条路她乔烨舒走得,我袁本初走不得。”

  袁绍说到这里,又不无感慨地说道:“我是实在羡慕两个人,一个曹孟德,无论是夏侯氏还是曹氏都给他出了不少可用的人才,一个乔烨舒,白手起家到如今,说分宗就分宗。”

  得亏这两人没全部站在他的对立面,否则袁绍非得膈应死。

  沮授只能安慰道:“明公至少还有几个聪慧的儿子,等几位公子长成,必定能成明公的臂膀股肱。您还有个得用的外甥高元才,堪称才志弘邈,文武秀出。再者说来,汝南袁氏子弟中并非人人都为袁公路一时之声势所慑,那袁伯业不还是您的助力吗?”

  听到沮授提及袁谭、袁熙、袁尚这三兄弟,高干这个确实争气的外甥,以及并未站错过立场的袁遗,袁绍原本郁结在心口的一口气微微一松。

  他回道:“是啊,且看她今日得意,明日又能如何呢?”

  从乔玄这头传承下来的这一支,可只剩下了她一个人。

  在如今这等战事争端莫测的局面下,这种孤立的状态看似果决,实际上却暗藏着一种并不安定的要素。

  还是该当如他这般子孙在侧,宗族林立的样子才好。

  若乔琰知道袁绍此刻在想些什么,大概并不会对他有什么羡慕的情绪。

  毕竟他的三个儿子争夺继承权,也迟早要让他再头疼一回的。

  如果他能活到这个时候的话。

  在将分宗立户一事于长安城中交代妥当后,她就动身赶赴了并州。

  要说谁对乔琰从乔玄开始分出独立的一支来最是支持,可能还真不一定是为了君侯的未来勤恳工作的程昱,而是——

  蔡邕。

  “伯喈先生不是前日还带着人上山采摘野菜,不慎折了脚,可以不必这么早就赶过来。”

  因天色尚早,乔琰没往乐平住处休息,而是直接策马赶来了乔玄的祀庙,与从朝中借调来的礼官商议宗庙另起扩增之事,以示独立成户的传承。

  可才没说上两句话,就听人说蔡邕赶来了此地。

  乔琰出了庙门就见到蔡邕走路的时候还有些跛脚,看得她好一阵的无语。

  但蔡邕显然不觉得其中有什么问题,也浑然不觉他这做法是不是容易给小辈留下一些错误的指导。

  跟在他后头的曹丕便听着蔡邕用格外骄傲的语气说道:“这乔公祀庙之中,碑铭是我写的,三篇鼎铭是我写的,黄钺铭也是我写的,现在既然要行扩建分宗之事,是不是还应当有一篇新的碑铭石刻作为纪念?”

  这篇铭文必须是他的活,可不能交到别人的手上。

  一听这话,乔琰不由扶额失笑。

  就因为蔡邕的三鼎铭与黄钺铭,在汉代的考古学上,乔玄已经是已知在纪念性碑铭种类上最丰富的一位了,现在还要再加上一篇扩建分宗碑铭的话,大概到了后世就更没人能跟他相比了,除非还有人能想出什么更加特别的纪念方式。

  而这样一来,蔡邕作为乔玄忠实粉丝的身份大概也就更能盖棺定论了。

  眼看蔡邕这么一副“你如果不让我写我就坐在这里耍赖”的表现,乔琰除了答应他大概也没别的办法。

上一篇:我的皇帝堂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