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飞升后还要回来收债这件事 第222章

作者:三水小草 标签: 女强 爽文 复仇虐渣 异闻传说 玄幻仙侠

  “你们就从那头开始吧!劳烦了!”

  能有人帮忙,已经是想都不曾想的好事儿了。

  中午的时候雨一点也没小,天还热,田里的水像是要蒸成气似的,能得了这么多帮手,孙阿梅心里也不那么焦了,让她的曾孙女回去烧火做饭,养的鸡下了蛋,她让曾孙女一口气煮了十个。

  “添些蒜末子和香油,鸡蛋一块儿拌了,再蒸个茄子拿酱拌了,粟饭做足了,吃干的。”

  邻田的汉子早就惦记着那一顿干的,听见孙老婆子的叮嘱,他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跟着那丫头回去,盯着她煮鸡蛋蒸茄子。

  饭做好的时候,也到了休息的时候,来帮工的人一人能领两个杂面馒头,来帮孙家的两个姑娘家肩并肩坐在草棚下石头墩上,戴着斗笠挡着脸。

  孙阿梅亲自打着伞,把鸡蛋和蒸茄子送到两个姑娘面前。

  “哎呀,我们是有干粮的,哪能吃您的东西?”

  两个姑娘都站了起来,不肯接。

  孙阿梅笑着说:“庄户人家也就这点东西,劳烦你们二位一整天,总得让我这老婆子心里过得去。”

  听她这么说,其中一个个子略矮的女子低头接过了菜。

  孙阿梅看见了一个白皙秀气的下巴。

  “多谢阿婆。”

  “是阿婆谢你们。”

  看着姑娘手上的伤,孙阿梅觉得心里发烫。

  人啊,老了老了,怎么反倒觉得这世道变好了呢?

  回了自家屋里,一起来帮忙收公田的娘子们吃完了饭,还收拾出了地方帮她烘麦子,屋子里里外外到处都是热的水汽,蒸到了天上成了雨,蒸到了地上成了河,蒸进了她的眼里,差点儿就变成了泪。

  坐在外面的两个年轻姑娘家一口蒸饼一口拌鸡蛋,又一口蒸饼一口茄子,吃得挺香。

  第二天,孙阿梅从自家的杂物间里翻出了一罐野蜂蜜,对自己的曾孙女说:

  “今天中午单独熬点粟米粥,给来帮工的姑娘。”

  没想到今天来的倒是换了人,一个是高高壮壮一看就有一把力气的姑娘家,另一个是三十多岁的妇人,高壮的姑娘家很是有劲儿,那妇人看着养尊处优干不动的活儿,被那姑娘都接了过去。

  “姑娘,这是换人了吗?”

  “啊,我们天天换人。”高高壮壮的姑娘捧着热腾腾的粥,嘿嘿笑着说,“您这粥做得香甜。”

  握不住笔的手上涂满了药油,孟月池略一凑近,就想打喷嚏。

  “刘嬷嬷,这药油多久能去了?”

  “刚涂上没一会儿,姑娘不必着急,您这能握笔、能骑马、能射箭还能下田收麦子的手,总得好好养养。”

  孟月池低下头没说话。

  自从刘嬷嬷当了参将,脾气就大了,从前她不爱惜身子是哄着她,现在,变成了是损着她。

  “姑娘想要去体味百姓之苦,也该顾惜自己的身子,哪能真的在雨水地里做一整天的活儿?”

  琴嬷嬷端了热腾腾的药汤进来,茶盘上还摆着几封信。

  先将药汤放在了自家姑娘面前,她又替姑娘将信开了。

  为了从两位嬷嬷的夹击中逃脱,孟月池拿信的动作都比平时快了不少。

  “嬷嬷,今天柳姨母也在田里?”

  “是啊姑娘,她和息将军一块儿都去了东阳的长村,就是姑娘您昨天去的那儿。”

  孟月池点点头。

  她的脸上带着笑。

  “等柳姨母回来,我给她个好消息。”

  确实是好消息,夜里,柳朝妤垮着肩膀拖着腿被息猛娘连拖带拽回了东阳县衙,听见这个好消息,她直接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去看信。

  “帝令,剑南司马柳铉徵,入京为御史中丞。”

  从四品的御史中丞在品阶上比不得柳铉徵被贬谪前的殿中监,可如今的御史大夫是虚衔,御史中丞实实在在掌握着御史台,位卑而权高。

  柳朝妤凉凉一笑,说:“看来陛下对瑞王和拥护瑞王的那些男人果然极为忌惮,连我姨母这样的眼中钉都愿意用了。”

  孟月池在想的则是另一件事:

  “姨母,既然柳大人被起复了,你自然也有机会回繁京……”

  “这事儿你不用操心,我如今在平卢过得还算如意,也没打算换地方。”

  柳朝妤说的是真心话,宦海浮沉走过这么一遭,她也不想再入朝廷给旁人做掌中鹰犬。

  “十二年了。”她勾了下唇角。

  姨母和她两人被一夕贬落,整整十二年了。

  抬手摸了下鬓角,她如今年过四十,鬓边都有了些许白发。

  什么女旧臣遗脉,什么几代人重回朝堂的渴盼,在她的眼里都成了旧梦一场。

  甚至不如她今日在泥地里翻来覆去跟麦子较劲更让她有兴致。

  想起麦子,她扶着腰又重新坐回到了有坐垫儿的椅子上。

  “节度使大人,今日我遭……我所见所闻,令我颇有一番感悟,平卢上下官吏,都该去试试。”

  去繁京勾心斗角,哪有在平卢坑害同僚好玩?

  柳铉徵的起复仿佛是一个信号。

  七月开始,大批曾经被贬谪的女臣起复,有这些年被打压的女旧臣遗脉,也有因为其他由头被放下去的女臣。

  邸报来来往往,但凡朝中人士变动总要提一句“女臣”,后来索性不提了,因为提女多,提男少,邸报上反而把升迁任免的男臣们都注了下。

  十月末,受乐宁郡王案牵扯安平知府于若菲升为辰州刺史。

  十一月,松阳县令韩亭榭升为柳州司马,太学博士苏婉青升为大理正。

  这两人都出身勇毅学宫,十几年未得升迁。

  进了腊

  月,繁京城里传初来的加封旨意几乎就没停过。

  腊月初三,御史中丞柳铉徵加封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腊月初六,三年前去世的原勇毅学宫掌事、崇贤殿大学士、正议大夫薛重岁加封太傅、楚国公、谥号“文贞”。

  同一天,陛下还下旨升平卢节度使孟月池为正二品节度使,兼齐青淄兖等八州两道镇守、按察使,晋为东阳县公、持节大都护、太子少师。

  甚至连她妹妹孟月容都得了一个骑都尉的勋爵。

  相比较从前的刻薄寡恩,拿了又收,如今的陛下真是大方得让人害怕。

  圣旨送来平卢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三,接了旨意,孟月池笑着说:

  “咱们陛下说不定还会开恩科。”

  坐了一屋子的谋士们看向她们的大人。

  身穿正二品紫色官服,腰间悬着玉带钩,孟月池略垂着眼眸,手指在袖子里轻轻碰了碰:“写信往庐陵和朔北,让两边学子,尤其是女学子们都做好了准备。”

  抬头看着外面冬日里让人欢喜的阳光,她眯了眯眼睛说:

  “要是后年开了恩科,说不定会出个女状元。”

  玉衡二十八年,淮河乱事又起,陛下下旨平卢军南下平乱,两月即平,平卢节度使孟月池平叛有功,晋辅国大将军。

  玉衡二十九年,恩科考场上,第一次出现了从状元到探花头三名都被女子包揽的盛况。

  “女子生而早慧善谋,长于文章,精于政事,栋梁辈出。”

  陛下说着这样的话,废除了已经通行数十年的“记名法”,从今往后,不管科举之中有多少女进士,都不会再有所谓的“记名进士”递补。

  国子监的男学子们甚是愤慨,在礼部外聚集抗议。

  陛下听闻,说这些人是“占尽好处贪得无厌”,下令所有参与之人褫夺举子身份。

  天下哗然的时候,孟月池正在东阳县的长村,河水奔流,河边,她看着一台模样奇怪的水车。

  “这个水车,是在纺纱?”

  “回大人的话,正是,这是我们村里孙老太太带着一群女子制好的水纺车。”

  “水纺车……”

  孟月池转身,看向跪在地上的女人们。

  最前面的老妇人,她的头发彻底白了。

第142章 姑娘请披黄袍(二十八)

  “要是水缓些,便能纺棉纱,一天能得十五六斤,只要两个人看着就够了,棉纱比寻常的硬些,制出来的布更挺括,要是雨后水急,棉纱容易断,倒是能纺麻,一天能得二十多斤,麻线也是更硬挺。”

  老人的说话慢吞吞的,低着头,声音也低,说得倒是还顺畅。

  孟月池也不催她,只让她站在河边慢慢说。

  水车被河水带着哗啦啦作响,孙阿梅的孙女和白娘子两人小心理着棉线,要是水急了,棉线就收得快些,要是水满了就抻一下。

  一个类似于江南水转磨的的水纺车,能改进的地方还很多,产量虽然比人要多些,也没多多少。

  跟着孟月池来的参事和幕僚都看向东阳县令罗巧玉,她是六年前的进士,在繁京等选官等了五年,去年下半年才调来东阳当了县令。

  之前江左益叛乱,砍了一个东阳县令,节度使来了平卢之后将高门豪强的地分给了百姓,豪强回来争地,县衙紧闭大门,节度使大人就废了一个东阳县令,上一任东阳县令也算勤恳,无论收税、安民、救灾、修路、织厂还是劝学都做的不错,去年被节度使大人保荐成了兖州瑕丘府知府。

  她是十年间这东阳县的第四任县令,也是第一任女县令。

  前有珠玉,亦有车鉴,罗巧玉自然知道该如何当好这个县令,不仅要将该做的做好,更要有双眼睛,替节度使大人看见她想要看见的。

  比如这水纺车。

  见大人一直不说话,罗巧玉低声说:

  “大人,如今这水纺车虽然还粗糙,却可再改……”

  “我自然知道这东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