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女财迷小当家 第21章

作者:月九 标签: 古代言情

  之前秦睿太过落魄,加之他到底是陌生男子,她也没正眼看过他几次,这仔细看来,秦睿身上透露的贵气显露无遗,她不禁紧张起来。

  秦睿看出了赵氏的局促,淡淡道,“很好,大娘也累了吧,早点歇息吧!”

  他知道这妇人虽性子怯懦,但为人还是善良淳朴的,这与某些人真的是天壤之别,而且他对这衣裳确实满意,便也多了两句体贴的话。

  “瞧瞧我,都子时了,秦公子也该是累了!”因为秦睿的话,赵氏的紧张很快被化解。

  想到明天还要搭灶台,她匆匆去收拾了针线,宋采蓝也把自己那瓶瓶罐罐给放进了米缸旁的缺口缸里,里边放的都是香料。

  因为怕老鼠投食,缸上都盖了一层厚木板,还能起到隔绝气味的作用,吃的喝的都收在屋里,不隔着各种气味混杂在一起也是难闻。

  放好了之后,宋采蓝把剩下没吃完的红烧肉装进小锅里,用草绳绑严实了,放进竹篓里,飘在深水潭上。

  夜晚的深水潭上飘着阵阵寒气,暂时一晚的保鲜还是可以的。

  第二日早上,太阳还没初升起来之前,宋采蓝就起来了。

  她捞起红烧肉,看了下并没有变质,然后从米缸取出上次买了没用的两斤面粉,放进木盆里。

  面和水要充分拌匀,直到木盆底部看不到散粉,她倒了水立马是动手起来。

  今天要搭棚子和炉灶,约莫是要做整天的活,早饭不单是要吃饱,还得吃得有营养。

  宋采蓝刚起,赵氏也跟着起了,昨晚大家睡得都迟,她格外轻手轻脚,没吵醒还在熟睡的三个孩子。

  赵氏醒来时见宋采蓝不在身旁,还在奇怪她怎起得比自己还早,原来是要做面条。

  面粉要比大米便宜点,不过就是面食做起来浪费时间,大多数人家有这个时间宁愿下地多做点活,宋家也是吃得极少,更没赵氏一家子的份。

  “娘和你一起来做吧!”赵氏卷起袖口,走了过来。

  宋采蓝巴不得呢,便把两斤面粉分了一半给赵氏,这东西要多揉才会好吃,可她一个人揉这么多,手该有多酸。

  待是面团揉到有劲道了,太阳终于升起来,赵氏抬起袖子,擦了汗道,“我去找个东西当擀面杖。”

  宋采蓝喊住了她,“娘,莫急,擀面杖可以去借,何况这面还不够细滑呢!”

  可赵氏见过的做面条方法就是这样,难道还少了什么步骤?

  宋采蓝对着赵氏笑了笑,将灶台旁洗干净的湿布拿起来,包住了刚揉好的粗糙面团,说道,“只要这样搁着半个钟头,待会儿再来揉会儿,便会变得光滑许多。”

  赵氏狐疑道,“真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宋采蓝忽然之间捣鼓出了以前她从来不会的东西,她不免感到疑惑。

  

第037章:大放异彩

  

  “娘记得我上次带你去的面摊吗?我看见那老板就是这么做的。”宋采蓝随口胡诌道。

  事实上,人家老板都是将面条擀好了带过来,怎么会现做,透露自己的秘方呢?

  可赵氏心思简单,是极好糊弄的,她没去过几次集市,更没吃过几次面条,想那面条确实是滑嫩可口,原来是这样做的,压根没多想,点头道,“那好,接下来还需要什么,我去准备齐了。”

  宋采蓝细想了片刻,“擀面的棍子是必须的,最好还要有青菜和香葱。”

  赵氏道,“野生香葱我开的那片地里就有,这青菜我去问二婶要点来,顺便借个擀面杖。”

  宋采蓝本来想说这么早会不会吵醒了赵二婶,转而再一想,这里是乡村,村里人起得都早,她这还算迟的了,便由着赵氏去了,赵氏多在邻里走动也好。

  接着她去屋里拿来了昨晚没捣完的香料,继续努力。

  “姐……”一声细微的低吟,只见宋采萤揉着眼睛,站在门边。

  以前在宋家她可没起过这样迟过,他们一家子都是被杨氏第一个拎起来的。

  而杨氏的宝贝儿女都要睡到日上三竿,也只有宋大奎去镇里卖菜的时候,宋大明和宋二明会早起。

  至于那个宋宝丫,完全是给杨氏惯坏了,十指不沾阳春水,还有事没事处处欺压宋采蓝姐妹。

  宋采蓝莫名觉得自家小妹揉眼睛的样子像是小猫咪,不禁是笑了,“醒了?”

  过了这么久,她也完全适应了原主的身份,对她来说,赵氏一家子就是她真正的家人。她在现代可是一个孤儿,没有任何亲人,所以,来到这地方虽然落后,可是有一家子亲人的感觉很是幸福。

  宋采萤点点头,不过仍是迷迷糊糊,跑去池塘边洗了个脸,这才彻底醒了。

  宋采蓝刚捣碎了八角,正把桂皮往舂桶里放,宋采萤直勾勾盯着桂皮片刻,忽然大声道,“姐,这东西我好像见过!”

  宋采蓝一脸莫名其妙的看着她,她这意思不是在市集上见过,而是之前见过?

  似乎宋采萤以前也并没有去过几次市集。

  宋采萤知道自己说得没头没脑,连是补上一句,“我是说野生的。”

  桂皮,学名柴桂,又称香桂,为樟科、樟属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或川桂等树皮的通称。

  原主的记忆里,这东西并不常见,所以宋采蓝没想过找野生的,砍了树皮自己做。

  然而宋采萤的这句话,令宋采蓝忽然眼前一亮,或许是可以的!

  “快告诉我在哪!”她激动的握着宋采萤的手道。

  这桂皮不单是香料,也是药材,若是分量够,质量不错,晒干了拿去妙春堂卖也好。

  她买这桂皮时,光是一两就花了她八文钱呢,就拿最低五文钱一两的贩卖价来算,一斤等于十两,若是弄个两三斤就能挣个一两两银子。

  这还是在香料铺卖,香料成色定不是那么好,若是将成色质量好的当药材拿去妙春堂卖,定能再翻一倍。

  宋采萤头一次见自家大姐如此激动,连是道,“在前面的山里边,离这得有十里路呢!”

  前边的山头宋采蓝很熟悉,村里人的菜地大多在那,也是原主每日必经之地,估计是原主不懂药材,即便是见过,也没什么印象,所以宋采蓝以为并没有。

  十里路的话以她的脚力,至少得走半个小时,宋采蓝只好放弃了立马便去的念头。

  不过她仍是跃跃欲试的样子,“待会儿吃过饭你便领着我去瞧瞧,咱们带着斧头去砍它个两三斤回来!”

  “姐是打算拿来做香料粉?那就要多弄点回来了。”宋采萤眼睛跟着亮了亮。

  这样子家里就能省下不小一笔钱了呢!

  香料粉,宋采蓝心里头对这个名字还挺欢喜,便决定日后若是做出来了,就在这香料粉前边加前缀,比如说五香香料粉,麻辣香料粉之类的。

  “还要过去看看是不是桂树呢!”宋采蓝对忽然比自己还激动的小妹感到无奈。

  “对喔!”宋采萤挠了挠头,傻乎乎笑了。

  一边干着手头的火,一边和宋采萤闲聊着,三十分钟倒是过去得很快,宋远航宋远程跟着陆续起床了。

  宋远航果然是喜欢读书,宋采蓝捣好了剩下的全部香料,去池边洗手时,看到他捧着昨晚的习字纸,用树枝在地上比划着练字。

  他没有注意到宋采蓝的接近,专心致志低着头。

  可以看到他字迹虽然歪歪扭扭,但态度格外认真,认真的宋采蓝鼻头都泛酸了。

  “狗子。”

  她蹲下身喊他了,宋远航才抬起头,“姐,你怎么来了?”

  他手忙脚乱的将那张纸藏到身后,就像是做了坏事,脸色涨的通红。

  “为什么不拿着书在纸上写?”宋采蓝知道答案,却故意问了一遍。

  她就是要他亲口说出来,让他学会倾诉表达。

  宋远航捏紧了那根树枝,低低道,“那样太浪费钱了,这样挺好的,秦公……先生在的时候用纸墨就好了。”

  他本来是想称秦睿为秦公子,忽然想起来以前他偷看学堂里的学子们,喊的都是先生,连是改了口。

  家里是什么情况他很明白,他是家里长子,虽然万事有大姐宋采蓝扛着,他却不想给她添麻烦。

  听到他的称呼,宋采蓝忽然明白了,这孩子想要书,定是见了其他孩子读书。

  她想了想道,“这样也行,不过你要答应姐,有什么需要一定要跟姐说,姐会支持你的。”

  宋远航虽然迟钝,也隐约觉得,现在的姐和以前不大一样,虽然还是同样护着他们,但更加坚强,不是默默无闻的忍耐,而是大放着她的异彩。

  “我知道了,姐。”宋远航觉得心头暖暖的。

  姐弟俩并肩一起离开了池塘,回到窝棚,赵氏还没回来。

  宋采蓝将两块湿布揭下来,再是搓揉了一阵子,将面团压成厚圆片的形状,就等着赵氏了。

  赵二婶家住在村头,离这有三里路,一来一回约莫得花上半个多钟头,加上唠嗑的时间,宋采蓝估摸着她也该回来了。

  她放下面团,正是翘首以望,果然看到了赵氏的身影。

  

第038章:预估风险

  

  迎上前,她接过擀面杖,将面团擀成大薄片,撒上干面粉,将面片折叠成长条状,切成需要宽度的面条,最后再洒上一遍干粉,将面条抖开。

  旁边赵氏和宋采萤早就煮好了热水,宋采蓝切好便丢进了锅里,接着分别放进洗好的青菜、盐巴和油。

  煮了三四分钟,面熟了,宋采蓝将红烧肉分成五份,将面条分别舀了进去,最后浇上汤汁,搅拌均匀,直接把葱花洒进碗里,一共六碗,只有最后一碗是清淡的素面。

  “面做好了,娘,虎子狗子快来吃吧,糊了就不好吃了。”宋采蓝吆喝着进屋,看到秦睿醒来了,撑着手臂想要起身。

  她怕是他再撕裂了伤口,连是放下素面,顺手扶住了他。

  秦睿并没有拒绝,借着她搀扶的力道,站起了身。

  宋采蓝这才发现,秦睿竟是高了她整整一个多头。

  农村的孩子营养不好,所以一般发育的都比较慢。

  宋采蓝这个头在村里算是高的,有一米五六的样子,可站在秦睿跟前,明显感觉头顶笼罩了一层阴影,加之他身上散发着一股冷气,给人一种莫名的压迫感。

  这个时候她才知道,什么叫做身高是硬伤。

  关键是她还不得不仰视他,明明觉得窘迫,还得装作得很淡定道,“秦公子,伤势可好点了?”

  秦睿还是第一次见她露出普通这个年纪女子应有的神情,莫名觉得有趣,周身的压迫感少了三分,“还没愈合,大概还要让宋姑娘为我准备上次用的药草。”

  宋采蓝知道他说的是他昏迷期间用的那新鲜药草,他伤势好了,她便也没再去弄新的。

  “好,稍后我去摘桂皮时就给公子顺道摘回来。”

  “桂皮?你要将那东西磨成粉拿去卖?”这窝棚隔音效果可不好,昨晚赵氏一家子的对话他都听见了。

  “秦公子可有什么高见?”

  宋采蓝难得逮住一个阅历丰富的本土人,定是要问上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