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九零年代 第271章

作者:薄荷雨 标签: 穿越重生

之后他们去了棋院,刘爷爷带着张璋去见了以前给他启蒙的严同成教练。严教练还是在负责少儿组的培养,看到张璋之后高兴得不得了,再一问,知道他要去参加H过的比赛,顿时来了兴致,非要张璋跟他下一场。

第396章 暑假实习

张璋跟严教练的对弈没有惊动其他人。一来严教练这几年主要是教五六岁的孩子下棋,二来因为他身体的原因,来棋院的时间不多,跟其他同事的关系也很一般,基本上没有人会去找他聊天串门儿什么的。

“严教练脑袋里面长了瘤子,做过一次手术,但是医生说复发的几率很高,现在他不能劳累,一周就来棋院三天,教的也是启蒙班的孩子。”

陈馨对严教练不了解,她这一年也没怎么来棋院,更不知道严教练居然还做了脑部手术的。

张璋捏着手指点头:“难怪我今天觉得严教练的棋艺下降了好多,应该是他脑力不足以支撑了,在计算布局上跟当初相比完全没有可比性。”

这样的水平只能去教导入门的孩子,给他们讲讲规则什么的,培养孩子的兴趣,真的要引导晋级他没办法支撑精神消耗。

“严教练的妻子跟他离婚了,带着女儿改嫁去了北方,现在严教练跟他妈妈和大哥一家一起住。我们几个老的还在说呢,找时间给他凑点钱,看能不能做第二次手术。”

当初做脑部手术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切除干净。技术和设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危险性太大,严教练的家人决定采取保守疗法,拖了这么两年,听棋院的人说他最近又开始频繁的头疼,检查的结果不太好,医生建议做第二次手术,但是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七十左右。

严教练的家人很犹豫,包括他自己在内,一直没想好到底做不做。手术费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严教练私下跟好友说的,说是死在手术台上还好点,如果半死不活成了没有自理能力的残障者,他岂不是要拖死一大家子。

这事儿还真没人能帮他做决定。张璋跟小姨商量了之后,把自己这几年得奖挣到的奖金留了一部分给刘爷爷,说是请他帮忙转给严教练,这是他一番心意。

别看张璋棋力不错,可这么多年的熏陶,陈馨依然完全弄不明白这棋要怎么下,她只能两眼星星的看着帅侄儿喊六六六。最后一天的指导棋张璋下了两局,上午是跟隔壁邻居狮城少年对战,下午是棋院的种子少年。

张璋毫无疑问的赢了,但是没有像在国外那么很辣不留情的一股脑儿的碾压,而是耐心的布局,最后走无可走让对方心甘情愿的认输。

张璋的棋风让观战的人很佩服,觉得这孩子年纪虽小,但有大将之风,未来不可限量。国内的教练很想劝他回来,但是也知道国内现在的水平肯定不如国外,张璋要想走这条职业道路,就不会选择回国发展。

国内的围棋在世界上还有点影响力,但是国际象棋就差了些火候了,他们现在奋起直追,可这并不是努力就能达到的,得看天赋。有好的天赋还得有好老师引导,不然全靠自学拼不过其他国家的苗子啊。

这几年竞技体育提倡引进外援,倒不是崇洋媚外,只是想要借鉴人家的优点而已。棋院今年就聘请了一位外籍教练,是枫叶国的,年纪有点大了,棋路比较中规中矩,胜在基础扎实,而且棋风很稳健。他带的两个学生跟他有点像,但就竞技水平来说,已经是提升了两个台阶了。

张璋的指导棋虽然还有点稚嫩的气息,可他棋风多变,稳中求新,常常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对战者捉摸不透他的思路。这也可以说是因为他才入门,还没有形成固定的风格,但也可以说他的思维灵活,让人永远猜不透他在想什么。

看了张璋下棋之后,棋院的领导给了指示,不求让张璋回来代表棋院出战,只希望他们能跟张璋打好关系,以后等张璋正式踏入国际赛事后,能偶尔回来跟他们练练就满足了。

好的棋手,要有好的教练,也得有好的对手,这样才能进步,否则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在哪里。

张璋回来这几天东走走西看看,还没觉得呆了多久就该离开了。这一走至少要两年后才会回来,刘奶奶躲在屋里伤伤心心的哭了一场,还是张璋努力了好久才让刘奶奶停下流泪的。

他们俩老年纪大了,也不可能跟着张璋出去,而且自家的亲外孙还要看顾,总不能带着小家伙去陪读吧。刘春燕这儿子的脑袋可不如张璋好使,他以后铁定是走周昊的关系去部队里混的。

小兄弟俩也腻歪了一晚上,第二天送张璋去机场的时候,小家伙非得跟着去,连辅导班的课都不肯去上。

陈馨原本是想要跟着张璋一起去H国看他比赛来着,结果订机票之前接到学校领导的电话,说让她带人去漳北实习三个月,跟一个剧组。陈馨开始不打算去的,但是听到说那个剧组是拍的文化传承纪录片后,她果断答应了。

能捞到这个实习机会,也亏得剧组的导演跟制片是谷主任的好朋友,这才同意他们跟组三个月,但也约法三章,一切听从剧组的安排,陈馨只负责带队,所有的工作都是剧组统一分配,愿意接受的才能去,想要挑三拣四的就算了,他们剧组不伺候。

说是队伍,其实就五个人,全是今年大三的优秀学生,导演系一个,摄影系两个,播音主持一个,新媒体一个。都是幕后人员,不涉及出镜,所以剧组要他们来也相当于多了五个打杂的,学校还得倒贴钱,剧组只负责提供食宿。

让陈馨带队,也是因为那个跳楼的女生后续事情都是周昊帮忙处理的,给学校省了很多麻烦,投桃报李嘛,就把这个结识人脉的机会给了陈馨。学校里都不知道有多少老师在背后羡慕嫉妒呢。

陈馨没想过要借此搭上导演和制片的关系,她本身又不走这条路,她爽快同意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她前段时间跟留学时打工的剧组联系过,对方希望她能帮忙出一期国内的特辑,专门介绍东方的失落文明和隐藏的美食。这个主题跟剧组要拍的主题有点关联,她可以趁机做个参考,然后写出剧本给对方。

之所以不给国内的剧组,不过是因为她的份位不够,人家压根儿不会理她罢了。

第397章 美食跟文化同样重要

这个剧组拍的节目虽然是主打文化传承,也是顶的纪录片的壳子,但已经有了户外综艺的影子,参与的人都有点面熟,应该是电视剧演员比较多。

虽然说有些户外综艺的性质,但是在情绪调动上肯定不如陈馨知道的那几个出名的综艺节目好,演员们做作的痕迹比较重,不过相较于主流的室内综艺,这已经是非常有魄力的改动。而且因为形式的新颖,就传统纪录片来说,这种半娱乐性质的节目更容易让观众喜欢。

剧组选择的地方在漳北的一个山村,这里传说是中原文明为了躲避战乱而迁移传承的地方之一,这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方言,从语系上说,的确是属于“官话”。而且他们这里流传下来的很多规矩和俗礼都是在中原文明中有记载的。

这几年也不是没有其他地方作假,想要给自己谋一个“出身”,但是那些事迹都经不起推敲,更多的是牵强附会的找一些所谓的证据,然后修一些精致的“古建筑”来证明自己的历史。

漳北这地跟那些地方都不同,这里是真正的有历史底蕴,史书上的名人资料也有记载,千百年来地名都没改变过。

趁着剧组准备的空档,陈馨拿着本子将这里的特点全部记录下来,相机一直挂胸前都没取下来过。还有这里的饮食也跟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大部分都有一个听上去就有古意的名字,虽然说陈馨很怀疑这些名字根本就是后来人取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取得很贴切。

“他们这里旧时候是耕读传家的,现在看不到了,在破坏活动之前,这里有很多牌坊,还有最大的宗祠。据说宗祠分内外两部分,只有祖上出过高官显贵和大儒的,才能进入内祠堂,其他都在外祠堂。可惜现在看不到了。”

副导演负责确定每个取景点的安排,正好带着陈馨走一圈。

“我母亲就是出自这里,小时候我跟着母亲回来走亲戚,看过祭祀的场景,特别的壮观。今年又是一个十年,估计还有祭祀活动,可惜我们拍摄时间对不上,不然还能饱饱眼福。”

他们登上半山腰,在木头寺前面的小广场能看到以前漳北这里最大的祠堂。

“他们在修什么?是要重新建祠堂?”陈馨看到远处有几块地方被圈了起来,都是依托现存的祠堂主体延伸出去的。

“听说是要想重新恢复内外祠堂的规模。”副导演拿出一份地图,是从县志上找到的图片扫描打印出来的,“漳北这边虽然现在有好几个大姓,但是依旧是这个姓为主,他们也占据了这一块的绝大部分土地。我来的时候听我妈说,他们好像分了好几房,然后各自凑钱修建自己这一房的外祠堂。内祠堂是全族,包括海外的族人一起凑钱修建的,估计是还要扩大,你看他们把这里都圈起来了,应该是想要修功德堂。”

陈馨对古建筑不了解,她只拍了几张照片,就跟副导演一起下山去找第一位拍摄的手艺人。

这位手艺人擅长剪纸。给他一张纸一把剪刀,他能给你一个世界。看到对方拿起剪刀毫不犹豫就下手,然后成品精致得让人感叹,陈馨忍不住咔擦咔擦的拍了好多照片。还有手艺人专门给他们展示的剪纸册,里面的图案复杂得根本让人不知道要如何下手。

正好他们跟手艺人谈完就到了晚饭时间,手艺人的老婆给他们端出来两碗面条。这面条是手工做的,叫裤带面。真的跟皮带一样宽,而且一碗就一根面。浇头很简单,是自家煨的小鱼汤,撒了一把葱花在上面,香气扑鼻。

手艺人的妻子是北方人,就是最喜欢面条的那个省的人,她家里开面馆的,打小就跟在家里父母身后揉面擀面条,能把面条做出数十种花样来。

跟剧组喜欢的手艺人的剪纸不同,陈馨的重点则放到了手艺人老婆的面食手艺上。

擀的裤带面,手拉的拉面,还有类似拉面的哒哒面,以及切出来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龙须面,每一种面条配的浇头都不一样。想裤带面就适合重口的浓油赤酱的汤料,哒哒面做干拌面极有嚼劲,拉面大家都知道,汤清面白才是上品。

然而最让陈馨惊叹的是龙须面,用的是鱼和鸡骨架熬的汤,滤了两次之后,只剩下没有油花的清汤,碗底加一点虾酱蛤蜊煎,面在鱼汤中烫一分钟即可,筷子巧劲儿一盘,窝在蛤蜊煎上,然后一勺滤过的清汤浇上去,几根香菜点缀。不用加太多的调味品,本来熬汤的时候就放了少许盐,而后虾酱和蛤蜊煎也足够有咸味,这样被汤一淋,鲜香顿时散发出来,好吃得能让舌头都吞下去。

这跟陈馨吃过的阳春面有点类似,但是味道更鲜,一碗汤喝下去,整个人都暖洋洋的。

陈馨忙活了整整一天,才将阿姨做的面条用文字配上图片,排版出来,还做了一份三分钟的小视频,将做面条的整个过程穿插起来,放在博客下面,还配上了音乐,感觉一下子高大上起来。

上一篇:贵妾之女

下一篇:七零娇气小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