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娘是个小画手 第54章

作者:浴火小熊猫 标签: 穿越重生

  瑶光和薛娘子看着满当当的钱匣子直发呆。瑶光捏起一个一两的小银锭,一两一盒,这就是……七十五两?

  一上午,七十五两?

  薛娘子呆了一会儿问:“瑶妹,咱们还有多少蜜瓜和樱桃?”

  翠谷别院的地窖里还有两筐樱桃和五个蜜瓜。樱桃倒也罢了,用完了在山下也能买到,但这西域进贡的蜜瓜可没处寻去。

  瑶光想的是另一件事。她想送些果冻给太妃。可是,回京城这一路颠簸,就算是到车马行请信使骑快马去也要一两个小时,不知道果冻送去后还能不能保持形状。

  此外,细乐班子还等着结账,从昨天晚上忙到现在的多宝、秦婆子等人也得打赏,还有竹器店,得赶快催着再做些个竹器送来,还有炊具行,模具盘子也得再多做些……还有,店里不能只有这果冻一门生意,得赶快做些别的夏季点心

  这时曹娥来了,先跟两人道喜,又说,“今日仰赖炼师们的生意,我也沾了些光,生意好得很。我在松鹤楼定了两桌席面,还望炼师们赏脸。”

  瑶光这才发觉早过了饭点了,自己已然饥肠辘辘,忙谢了曹娥,叫多宝关了店面,一起去了松鹤楼。

  竹叶在路上还和吴嬷嬷笑说,“真是的,怎么竟不觉得饿?”

  吴嬷嬷喜气洋洋,“忙着收钱、忙着装盒,哪里顾得上饿!”瑶光和薛娘子早说好了,她昨日辛苦,今天得的钱抽一成给她。这么一来她便有七两五钱银子进账。

  到了酒楼,曹娥和薛韩两人到了楼上雅间,其余人在楼下坐了两桌,伙计将四荤四素八样菜肴流水般端来,大家早就饿了,风卷残云吃过。

  曹娥举杯敬酒,祝福两人生意红火,又说“今后可要仰仗两位炼师了”,薛娘子瑶光也举杯回敬,“今后大家同舟共济,相互扶持。”

  吃完了饭,多宝秦婆子自带着人回去店铺了,收拾店堂后厨,再去竹器店、炊具行订货,瑶光和薛娘子先带着钱箱和铜模回灵慧祠,吴嬷嬷要去鱼店肉店买些“神秘材料”,竹叶去找卖花娘子再订些各式叶子,再叫两个婆子去把古代哈密瓜和樱桃都运来。

  在路上,瑶光跟薛娘子又数了一遍钱箱里的银锭,两人喜滋滋,又都有些惴惴不安。

  瑶光说:“咱们昨日怎么没想到先做些别的点心,不拘是什么,今天准能搭配着卖不少。”

  薛娘子也有些懊悔,“做果冻的活计我和竹叶现在已学会了,下午熬好了汤汁,咱们再乘车去店里,跟吴嬷嬷先做些拿手的糕饼。”

  瑶光“嗯”了一声思忖,还是得有一两样新奇的点心才行。

  回到灵慧祠已是下午两点了,吴嬷嬷带着新买的猪骨牛骨猪皮先和竹叶烧起火,再杀了两条大鱼刮下鳞片,如昨日一样炮制。

  瑶光用竹筒试验过不同比例的明胶,又有了配比果汁的经验,做这批果冻时轻松得多了。竹叶和薛娘子在一旁帮忙,四人很快将一盘盘模子注满,抬进了泉水间中。

  这时模具都已用完了,薛娘子点了点数目,就算所有果冻都做成功,也尚不足三百个。可是模具又不是一天就能打出来的。

  瑶光想了想,找了几个吴嬷嬷往日做发糕、凉糕用的长方深盘,涂了薄薄一层油,再将调好的果汁倒进去,又叫竹叶在库房里找到了些大玻璃盘碗碗,也一样倒进果汁。虽然需要冻的时间长些,但脱模之后再切成小块也是一样的果冻。她从炊具行订了不少各式花样的铜圈,本来是想用来切面团的,这时正好用上。

  忙完了这些,大家舒了口气,都站在阴凉的泉水间休息,吴嬷嬷擦把汗说:“娘子,今日我在店铺后院忙活,见那里的地窖很是阴凉,比我们这泉水间还凉呢,我想着,咱们倒是在这里熬好了汤汁送过去,在铺子里勾兑果汁,直接放在地窖里做更便宜。今儿早上搬这些金贵果子去的时候,我还坐在车上呢,一个错眼,就有一盘果子摔了,砸坏了三四个。好不心痛!”这可是一两银子呢!

  瑶光一想也是。这时代的马车减震系统真的不行。

  薛娘子也认为此法可行,又出主意道:“咱们最好再运些泉水过去,遮掩遮掩。”三人一听,一起点头。果冻的制法其实不难,老郡主又将价钱定得这么贵(大众居然也接受了),肯定会有人想刺探制法。

  吴嬷嬷庆幸道:“幸而咱们舍得花钱,跟曹娥她家的厨房分开了!”

  这时已快下午四点了,瑶光叫吴嬷嬷也不必做晚饭了,跟老郡主说了,蹭她院子里晚饭。她要下山走走,想一想接下来做什么点心。

第67章 第二样点心

  此时正是盛夏下午四五点钟后阳光依然耀眼。

  瑶光戴了斗笠骑上小驴子豆沙沿着山道向山下慢慢走去。

  走出了翠溪镇后道路两旁树木高大郁郁葱葱,树荫将路都遮住了,顿感清凉瑶光一夹驴腹“驾!”小驴子哒哒撒开驴蹄奔跑起来。

  骑着驴跑可比坐车快得太多了,只一会儿工夫就跑到了翠谷。瑶光并没进谷,而是骑着驴朝山谷另一面的小路走去。这条山路要比进翠谷和上山的道路窄小得多,铺得也不平,虽也是用柏油混合泥沙碎石铺的,但日久年经,路面上许多地方坑坑洼洼,碎石都出来了路边的青草野花还有向路面蔓延之势。窄窄的山路盘山蜿蜒,一侧是经过斧凿的山壁,另一侧是十几米高的山崖坐在驴背上能看到山崖下的低谷里散养着许多牛羊。

  越往下走空气中青草的气味越浓,其中还混杂牛羊特有的气味。这里就是梨溪山山民养牛羊之处。这些牛羊大多是附近大高村村民所养的。瑶光之前跟着向导高娘子来过一次,买了一筒羊奶。虽然京城附近有许多养牛羊的农户,但乳制品并没成为大众食谱上常见的食物。这大约和文化、习俗有关京中大众普遍认为乳制品是草原上以游牧为生的金帐国等藩国才爱吃这些代表“落后”、“蛮夷”的腥膻之物,而且许多人有乳糖不耐症,喝了牛奶羊奶就拉肚子。所以鲜奶基本没人喝,只有没了娘又找不到乳母的婴儿才会吃。

  贵妇们倒是会吃一些精制过的奶制品,比如老郡主喜欢的浆酪,都是经过天然发酵的酸奶。还有一些“酥酪”“奶皮羹”,其实牛奶的成分很少,加了蛋黄、糖、水、蜂蜜等等,只求加一点奶香味而已。

  瑶光倒是听紫翎说过,林纹每天都要喝一碗牛奶做的糖蒸酥酪,是每天早上城外养牛的农户送来的鲜奶。她能吃得下这个,还是因为她从小在西北长大。

  鲜奶没人待见,农户养牛羊主要是要皮毛和肉,至于各种软硬程度的奶酪,在京城也是不存在的。

  梨溪山这些农户养牛羊倒是会挤奶去卖,因为来太清宫的香客们来自天南海北,周真人请来的“访问学者”们也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其中不少人深谙养生之道,认为鲜奶是滋补之物,倒是有人专门要吃鲜奶的。有需求,就有市场。

  瑶光来到谷中一户农舍,在院子外叫了几声“刘嫂子”。

  一个农妇快步走出来,欢喜道:“炼师,您来了。”

  刘嫂子是高娘子介绍给瑶光的,她家养着两头牛,和五六只绵羊,四只山羊,也是一位寡妇。但她比起曹娥可不幸得多,丈夫死后因为没有子女,家中几块水田旱地都被族中收回去了,只分给她这么块山地,种不了庄稼。她娘家爹妈也已不在了,兄嫂也不愿接她回去,她便养了些牛羊,再在山地边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点开垦山地,先种了些菜,后来见山上许多道院要花,又种了些花木。

  瑶光下了驴子,将缰绳栓在院子边一棵桃树上,树枝上长着许多小桃子,垂累可爱,只是还是青色的,要等成熟还要好一阵子。

  瑶光买了一竹筒的牛奶和一竹筒的羊奶,和刘嫂子闲话一会儿,又骑上驴子悠悠而去。

  农户们卖牛奶羊奶用的是竹筒,一筒大约是一升,牛奶五十文,羊奶稍贵些,六十文。这是夏季的价钱。到了冬季,牛羊或要产仔,奶价就会升一些。

  瑶光出了山谷,看到几家茅舍升起炊烟,夕阳从山间投入谷中,反射在细细的溪流上,其间绿草遍地,间杂着羊群和怪石。她从背袋中取出速写本,将眼前所见的风景画下来。

  渐渐的,薄暮濛濛,几户农家点亮了灯,空气中浮动着柴草燃烧和夜露潮湿的气味。

  瑶光坐在驴背上久久凝视着眼前的风景,看着光线一点点变得黯淡,心中萦绕着一种难以表述的怅惘。

  良久之后,她轻叹一声,重新打起精神。这时她才发现,小驴子豆沙在她发呆的时候不停啃食路边的野草,把草丛啃出了一个坑。

  瑶光笑一笑,收好纸笔,拨转驴头,喝一声“驾”,豆沙就埋头向上山的路上奔跑。

  回到灵慧祠时天已经濛濛黑了。瑶光把豆沙牵进院子,交给婢女照顾,自己又拿了块豆饼给它。她摸着它的驴耳朵小声说:“以后我做个能挂在你背上的灯,这样咱们走夜路也不怕了。”豆沙抖抖耳朵,埋头大吃。

  瑶光回了退思居,竹叶忙叫婢女将她的饭菜再热一热,她摆摆手,“就这么吃吧。”竹叶斟了一杯热水来,瑶光接过喝了一口,问:“她们人呢?”

  竹叶笑答:“吴嬷嬷去泉水间看今天做的果冻了,薛娘子和小竹在师尊院子里呢。”

  瑶光胡乱吃了晚饭,就叫上吴嬷嬷去了厨房。

  她要把今天卖的牛奶做成黄油。

  手工制作黄油并不难,只要将牛奶羊奶放进一个密封容器里然后不停晃动,很快就能看到牛奶中出现了许多小团块,这些,就是黄油了。

  此前瑶光示范过一次怎么从牛奶中分离出黄油,吴嬷嬷觉得很是神奇,这一次,为了看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她叫竹叶在库房里找了一个小玻璃罐,瑶光捧着竹筒上下晃,吴嬷嬷抱着玻璃罐如法炮制。

  分离出的团块过滤出来后再用纱布包住,挤压出其中的水分,冷冻,就可以压成各种形状储存了。

  这次隔着玻璃罐看清楚了黄油是怎么成团的,吴嬷嬷依旧觉得很神奇,“娘子,你是怎么想到这法子的?”

  瑶光又一次拉出韩国公子,“我曾祖的笔记中有说过这法子。金帐国的人吃……呃,馒头的时候,就用这个涂上一层。”

  竹叶插嘴道:“不是馒头,是面包。娘子你上次做的时候这么说的!”

  吴嬷嬷也点头,“对对对,是面包。”

  刚出炉的面包涂上黄油简直就是神的食物!大家对瑶光上次做的面包涂黄油印象十分深刻。

  至于“面包”这名字怎么来的,当然也是韩老祖从金帐国带回来的。

  黄油这个新鲜食材也并不是人人都能欣赏。

  老郡主就嫌它粗鄙,觉得虽然味道不错,但面包涂黄油和猪油拌米饭其实是一路货色,用她的话说,是给“出苦力的人长力气”的食物。其实她也没说错,黄油涂面包和猪油拌米饭都是油脂加碳水化合物的组合。

  宋李两人最爱面包涂黄油,瑶光还教她们再涂一层玫瑰卤,但这两人也承认,这东西夏天吃了有些油腻。李静微很委婉地表示,“师叔,咱们冬天早上吃这个最好不过了。”

  这时薛娘子领着小竹回来了,她见到黄油奇道,“我还以为咱们不做面包涂黄油了呢,怎么又做了这许多?”

  瑶光笑笑,“师尊嫌那个粗鄙,我这次就做些精致的。”

  今天裕和县主盛赞薄荷果冻启发了瑶光。薄荷果冻里其实蜂蜜放得可不少,但是因为有了薄荷独特的凉意,就冲淡了甜腻,变成了在夏季十分惹人喜爱的口味。

  灵慧祠花园中种着许多薄荷,洗净后捣烂拧出汁,用滤出黄油后的buttermilk——这个才是真正的酪浆和薄荷汁面,加上黄油,揉出的面团无比柔软细腻。

  何做了,很快将两种面团都做成了饼胚。

  瑶光将两小块剩下的小面头放进一个烤盘里,估摸着烤箱的温度差不多,放进去烘烤。

  她一边看着腕表,一边观察烤箱里的饼胚,只见那块小面头渐渐蓬鼓了一些,颜色也渐渐越来越黄,浓郁的香气也出来了,她的心终于放下了——这烤箱可以用!

  虽然古代烤箱上的玻璃只比两个巴掌稍大一点,火候还要一个人专门控制,但成功了!成功地烤出饼干了!

  瑶光戴上自己做的隔热手套,取出烤盘,顾不得烫,掰下一块饼干尝了尝,顿时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这久违的滋味呀。浓郁的奶香,酥软蓬松的口感,甜而不腻,有股香橙的香味,就是香橙曲奇!

  她又尝了尝薄荷蜂蜜口味的,越笑越开心。

  这时薛娘子也来了,瑶光急忙让她尝了刚出炉的饼干。

  薛娘子闭着眼睛细细品味了一会儿笑道:“我觉着,明白昨日裕和县主说的清凉感固然美妙,可这香橼味的回味更悠长,要是午后坐在凉亭里,配上一壶茶,吃上几片,当是人生一大乐事。”

  两种饼干的试验都得到了认可,瑶光赶紧正式烤起来。

  一炉饼干十五分钟便烤好了。瑶光将烤好的饼干倒在铺了棉布茶巾的面板上放凉,装进一只竹盒子中,命一个婆子送去灵慧祠给老郡主品尝。

  等所有饼干都烤好了,那婆子也带着老郡主的评语回来了,她为薄荷味的饼干命名“泉声”,柑橘味的叫“松岚”。

  瑶光其实觉着叫薄荷、香橼就行,但是老郡主对于打着自己灵慧祠旗号出品的吃食有种高傲的执念,决定不能叫个俗名!

  她还给瑶光带话,说这次终于不是苦力吃的了。

  将两种新点心的水牌挂上之后,多宝也来了。

  吴嬷嬷和竹叶带着今天的果冻到达时,店门口已经有二十几个人在等着了。

  多宝和金桂卸下店堂门板,太清灵慧细点店又要营业了。

第68章 喜忧参半

  太清灵慧细点店开张的第二日生意依旧红火。

  店铺九点开门八点半掌柜多宝便拿了号码牌请顾客们排队了。

  等店堂一开大家一看水牌又多了几样点心忙问:“掌柜的今日多的这几样都是什么点心?”

  “也是神仙吃过的么?”

  有认识字的已经念出新点心的名字:“泉声”“松岚”,还有人跟周围的群众解释起来,“岚乃山中雾气也”……

  瑶光听到几个学子在门外掉书袋引用各种诗词猜测这两种新点心会是什么味道不知和昨天堪称仙露、仙酿的几味甜点相比如何,她不知道薛娘子、吴嬷嬷什么感受,反正她是有些尴尬的。

  很快,排队群众的议论声中出现了不和谐音。

  一个人尖声怪气地说:“哼,我倒要看看这两百多钱一个的果子是个什么好法!两百八十文?!能买十多斤里脊肉了!就那么两口……”

  又一个人酸溜溜地说:“我昨个儿倒是买了一盒,吃起来也不怎样,要我说,和凉糕、凉粉也差不多只是那果子瞧着更好看些,一碗凉糕才十五个大钱……”

  这人还未说完,旁边就有好多人起哄道:“张大你家的凉糕、凉粉要是能做成这样子也尽管挂牌子卖两百文呀!”

  “你们听他胡扯!谁没吃过凉糕凉粉啊?凉糕凉粉那是什么口感?尤其张大家做的,去年夏天我吃他家的红豆凉糕,一口下去就啐出来了,熬红豆时搁的碱块都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