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娘是个小画手 第21章

作者:浴火小熊猫 标签: 穿越重生

  李嬷嬷取了老花镜给太妃戴上,李嬷嬷的小丫鬟云雀也赶快把她的老花镜送过来。两个老太太一起端详了半天,“倒是和她上次送来的扇子像是一个做法。”

  太妃又叫玉版把那柄扇子取来,拿在手里转一转,果然珠光流动,炫彩悦目,“嗯,是同样的东西,看着像是螺钿。这次是谁来送礼了?叫进来吧。”

  王妈妈早侯在廊下,听见叫,急忙正了正衣衫鬓发,走进屋子给太妃请了安。

  李嬷嬷问道抹额上是什么,王妈妈笑答说:“可不就是螺钿。良娣做这条抹额,可费了好些工夫。良娣给这东西起名叫‘珠片’。”便把瑶光怎么花了十几个花样子,怎么叫丫鬟们匿名投票选中一个得票最高的,怎么将花钿磨薄了缀在抹额上一一说了。

  磨花钿这个活儿其实是小丫鬟做的,但是王妈妈当然得说成是瑶光动手的。事事亲自做,才显得出她这份孝心啊。

  太妃听了果然很高兴,摘了老花镜,叫李嬷嬷帮她戴上抹额,“也就瑶光这孩子能想到的这么些逗人的法儿!还匿名投票呢!”一屋子人都笑起来。

  玉版拿了靶镜站在一旁,太妃照了照,满意地摸一摸抹额上的花朵,“难为她了,做得如此精细。”绣球花的一朵花其实不大,几十上百朵簇在一起才簇成一个绣球,抹额上的珠片每一片不过比小米粒略大,颜色不一,紫色由深到浅过渡,做得和真花很像。

  玉版赞叹道,“倒像是用‘珠片’做了颜料,画上去的。”

  王妈妈笑道:“玉版姑娘聪明,良娣正是因这心思才想到的这个法子。良娣说了,一则自己于刺绣针线上还是不行,又想孝敬太妃,就偷了个懒,二则,这螺钿珠贝都是清凉明目的,天气渐渐越来越热了,戴着恐怕比绣的还好些。”

  李嬷嬷刚才摸着这抹额确实比一般刺绣缀珠子宝石的薄了许多,触手清凉,不由说:“她想得周到。”

  玉版也凑趣道:“听王妈妈说的,要将花钿磨得比纸还薄呢,费的都是水磨工夫,哪里是躲懒呢?”

  众人又赞叹一回,都说韩良娣有孝心。

  太妃越听越适意,对王妈妈说,“回去跟你主子讲,我很喜欢。”

  王妈妈喜不自胜,连忙道“是”。

  太妃又问王妈妈瑶光还送了些什么,丫鬟们将礼佛的花笺、扇子等物一一给太妃看了,玉版和绿雪展开那顶“百宝平安帐”,只见诸般法器皆画得仿佛要浮凸而出,上面合着颜色用丝线缀了同色的珠片点缀。

  这一屋子人都见惯了丝绣的帐子,这样画在上面又缀了珠片的却是另一种精致。何况珠片这东西本就是个新鲜玩意。

  太妃吩咐玉版,“先好生收起来吧,待立了夏就可以挂起来了。”

  她又想起瑶光说要再画观音呢,却至今没下文了,就问起来。

  王妈妈忖度,瑶光是极想出去走动走动的,要是她能在太妃这儿讨句话,别看王顺今日得宠,以后也轮不着他了,于是便笑着说:“良娣倒是想的。打了几个样子,我们瞧着都是极好的,她却总说不成。薛娘子说不如去哪个寺院拜一拜,见见寺里供着的观音娘娘,怕就可下笔了。良娣说没有太妃吩咐自是不敢出门的。”

  太妃自然是知道瑶光在芸香楼寄卖手工的事。想想她正值青春,别人家这般年纪的媳妇、姑娘这时节就算不去赏花游玩,也能在京城逛逛买买东西,可瑶光住在郊外庄子里哪里也不敢去,就觉得可怜,想了想道:“绿柳庄附近也有些寺院,尤其小寒山上铁铃寺,宝殿中供着一座观世音菩萨坐像,极为动人。你回去跟瑶光说,我准她去了。只是不可在外留宿,若实在赶不回绿柳庄,那附近也有几个小庄子,叫王顺带人收拾好了,住一宿也可。”

  王妈妈心想,办成了这件事,良娣今后可要高看我一眼了!忙喜滋滋对太妃拜了拜,“老奴替良娣谢恩。”又说起铁铃寺,“老奴一世人都在京中,竟不知道铁铃寺里供着观音呢,还是太妃见识广。”

  太妃笑道:“你不知道也不奇怪,铁铃寺一向没什么人去,香火也不旺。他那主持法融法师是有大德之人,但不耐烦与人说话交际。”

  闲话一回,太妃又问起瑶光和芸香楼做生意的事。听王妈妈讲了瑶光是怎么分钱,薛娘子怎么跟她合股等等。

  太妃对李嬷嬷道:“不愧是薛家出来的人。这样子教法,只这一遭,人情世事,物价良贱就都知道了。知道了这些,自然就明白事理了。”说着,忽然长叹一声。

  李嬷嬷明白太妃其实是因为林纹叹气。

  林纹在太后面前告了黑状,太后召回薛宫正后,送她去了镇南侯府。干什么?教导林纹。

  这也是太妃后来没在皇帝面前说道太后的原因之一。太后虽然护短,也不喜淑太妃抬举韩良娣,但她也不傻,更不会为了护短就无视孝道。她不忿的只是淑太妃打发林纹并没先跟她通个气。对于孝道,太后看得比谁都重。废话,皇上并不是她亲生的,也不是她亲手养育的,如果不站住孝敬嫡母这一条,她可还摆什么太后架子呢?就算她不是皇上亲生母亲,后宫的妃子哪一个敢不当她是婆婆好好孝敬的?

  所以就算林纹卖了太妃许多坏,只是不尊孝道这一条太后就不放过。

  你身为媳妇,就算在娘家暂住为祖母侍疾,岂有去了镇南侯府后从不派人回王府给婆母请安的道理?人家韩良娣在城外住着还知道每隔几日派人去请安呢。

  于是她召回薛宫正后,隔天就派了薛宫正到镇南侯府教导林纹。只是,这要教到什么时候才能教好呢?

  端王那边已经发来消息,已经带着大军开拔回朝了,等他回来,哪有端王妃不侍奉丈夫却回娘家侍奉祖母的?那不是谁都知道端王与王妃不睦了么?

  太后心里暗暗着急,太妃比她还急呢。太后着急是怕伤了娘家镇南侯府的脸,太妃着急是为了亲儿子端王的脸面。

  李嬷嬷打眼一看,就知道太妃想到她那个不着调的儿媳妇又不开心了,忙问王妈妈,“听说,韩良娣也给我做了些针线?”

  王妈妈是个人精,立即笑道,“可不是!只是没带进来,搁在廊下呢。”

  太妃对李嬷嬷笑,“倒不知道给你做了什么。”

  一旁早有小丫鬟取来。

  只见瑶光送给李嬷嬷的礼物也装在一只盒子里,打开之后,是个比巴掌略大些的长方形天蓝色细棉布袋子,袋子上一色花卉刺绣都没,只有一块一块的灰蓝色云彩。拿在手中细细一看,云彩块全是用珠片钉的。轻轻一动,珠片反射出柔和的光芒。

  李嬷嬷问,“这是个什么东西?”袋子上穿着松绿色丝线打的抽绳,下面缀着同色穗子。

  王妈妈道:“良娣说这是眼镜袋。可以挂在胸前,也可以挂在腰带上。”

  李嬷嬷“喔”了一声,“真是有心了。替我跟你主子说‘多谢’。”一边说,一边摘了老花镜放进袋子,一拉抽绳,挂在脖子上,再理一理,袋子上那些珠片云彩褶皱起来,颜色变化,就仿佛真的云朵在天空中,有阳光穿过云层的样子。

  李嬷嬷对太妃笑道:“这个也是巧思,于我正合用!”

  太妃拿着眼镜袋子在手上仔细看了一回,竟还觉得有些吃味,叫王妈妈,“回去问问瑶光,怎么不给我也做一个?”

  李嬷嬷和玉版等人都笑起来,王妈妈也笑道:“太妃您老人家又说笑了,您走到哪儿不带着几个服侍的,自有人拿着这些东西。我们自然是戴在身上更方便。”

  太妃又细看一回,果见袋子虽然也用了珠片,但是若论心思远不及瑶光孝敬她那条抹额了,云朵用的珠片都是银灰,不像绣球花,不仅每朵花深浅不一,就连做叶子的绿色,粗看一下也有好几种深浅。但眼镜袋子用了细棉布,显是瑶光担心常用起来丝绸不及棉布耐用。看来她做针线的时候也是花了心思的。

  李嬷嬷故意跟王妈妈说:“回去告诉你家主子,再给太妃做一个眼镜袋子吧!不然我还不敢戴了呢!”逗得太妃笑骂一番。

  太妃心里高兴,给王妈妈和王顺打了赏,就连跟着来的婆子小厮,赶马的马夫,也都得了好大一笔赏钱。

  最后太妃吩咐王妈妈道:“也不留你们在府上吃午饭了,快些去芸香楼送了货物就回庄子去。莫叫她等急了。回去跟她说,我已知道她跟薛先生做生意的事了,咱们家自然不缺这些钱,但有钱也不一定能学到做人的道理。这般若能学些个道理,也是好的。只要不出格就行。我看了她写的信,字是一次比一次有进益了,但写字、画画都是闲事,只把身体养好才是最重要的。”

  说完太妃又想了想,嘱咐王妈妈要是见瑶光点灯熬油地做针线、画画,万万要阻止,不可因小失大,伤了神,害了眼睛。

  太妃嘱咐得越多,越是因对瑶光疼爱,因此太妃说一句,王妈妈便答应一声,心里越来越美滋滋的。

  末了,太妃命玉版送王妈妈出去,又给瑶光、薛先生各备了些礼物。送给瑶光是几匹宫中近日御赐的绫纱,颜色十分鲜嫩娇艳,另有几把宫扇,两串珠链,还有一个檀木柄的放大镜。太妃听了王妈妈讲挑拣打磨珠片的过程,觉得这是个十分费眼力的活儿,嘱咐王妈妈回去叫瑶光再干这活计时用放大镜。

  送给薛先生的礼物也有绸缎布匹,考虑到她一向的打扮风格,玉版特意选的都是石青、靛蓝、绾色并竹青等色,还另加了两匹松江细棉夏布,此外还有几盒上等的香料。

  王妈妈回去后,传达了太妃允许瑶光出庄子游玩的指令,瑶光高兴得一时都呆了,怔了好一会儿才喜笑颜开叫紫翎重重赏了王妈妈。

  得了大boss的“特赦令”,瑶光也没敢立即就跑出去玩。

  她赶着给太妃做了个更精致的眼镜袋子叫人送去,附上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

  又过了几日,王顺等人做好了准备,瑶光和薛娘子坐上一辆轻便的小马车,这才出了庄子。

第25章 逛街

  绿柳庄所在的地界是京郊蒲县。附近除了绿柳庄还有太妃娘家陪嫁的几个小庄子沿着蒲河散落着许多村落。蒲县县城离这里和去京城的距离差不多但物价相差甚远。

  据王顺说京城的猪肉一斤要十五文还是五花肉。到了蒲县县城里脊肉只要一斤十文。

  但是便宜的只是米粮肉菜等食品和一些日用品,好些的家具精致些的衣料首饰,则是京城的样子多,价钱也相差无几。

  因此,蒲县的县城街市多是卖吃喝和日常用物的。

  瑶光却不在意。

  她来这儿之后还是第一次逛街呢,看什么都是新鲜的。

  蒲县附近有不少豪门的庄子商家掌柜们也都见过些世面,看到瑶光这般前呼后拥的气势就知道这是哪家的贵妇来瞧新鲜的,估计她也瞧不上自己家的东西,因此也不敢上前慇勤招呼只十分恭敬地远远行个礼便站在一旁了。

  瑶光也不想买什么走走看看。先将街道和庞贝古城的对比一番只见长条石砖铺地,街道虽不太宽两辆马车并行是绰绰有余的,路边各有一条排水沟,上面搭着麻石沟中流着清水,偶尔还能看见几条灰不溜秋的小鲤鱼藏在水草和石头下面。

  这时已近正午,街上的人也不多。单身行走的妇人很常见,年轻的年老的都有。可见治安也还不错。

  王顺早在县城最好的酒楼松鹤楼订了一个雅间,众人簇拥着瑶光上了二楼,进到一个收拾得十分干净的房间,两面窗户打开,一面临街,一面对着街后的蒲河。

  这时已经到了春末夏初的时节,河岸上杨柳如烟,石阶上蹲着几个粗手大脚的妇人一边说笑一边捶打衣物,放眼望去,河面最宽的地方大约有四五里宽,河水浮着载运货物的船,却不知道码头在哪里。

  瑶光问薛娘子,“不知在哪里能买到地图。书局中么?”

  薛娘子忙道:“我的娘子啊,舆图那种东西可是能在书局中随便卖的?这种东西,只有一县的县衙才有。各省的,海疆的,乃至全国的,只有宫里和六部才有。”

  瑶光很怀念高德地图和古狗地图。

  瑶光叫紫翎等人不用在身边服侍,在雅间另设了一张小桌让她们吃饭,取了自己的纸笔,在桌上跟薛娘子探讨,“先生博闻广见,还跟着商队游历过,请问,我大周都城在大周中心呢?还是偏北?大周周围都有哪些国家?都城附近是什么州府?”

  薛娘子笑着在纸上画了个横卧的椭圆,在椭圆东侧偏北的地方点了个点,“这里就是京城了。”她手指了指椭圆,笑一笑,露出“你明白的”眼神,再在东北之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圈,低声道,“这是高成国和东山国。都是我大周属国。”

  她又在椭圆西南画了一串大大小小的圈,分别代表几个小国,这些小国,也有臣服的,也有搞事情的。

  薛娘子在靠近西南腹地的那个圈中点了个点,“端王殿下平乱,就是在此。今上的生母,先懿贵妃,后封了安慈太后的,未入宫之前乃是茜香国公主,入宫后深受先帝宠爱,可惜,红颜薄命,生了皇上不久后就仙去了。茜香国当今国主说起来和陛下还是表兄弟,他在陛下登基伊始串通了几个小国和当地土族作乱,听说死在战场上。端王殿下奉陛下旨意在宗室中选了一位聪明伶俐的公主,按辈分应叫陛下叔叔的,只等来京城见了陛下,就是茜香国女王了。他们茜香国女子不像我们一生只能听父兄摆布,她们可以继承家业,便连王位也抢得的。”

  瑶光看看茜香国的位置,假如这个世界的山川地形和她原先的世界相同,那茜香国所在的位置就和摩梭族聚居至今的位置相近,想必那里也和摩梭族一样保留了很多母系社会的风气,所以男女地位更加平等,不由对茜香国有些神往。

  薛娘子在椭圆的东面一划拉,“韩娘子,这边就是大海,一望无际,又有大小岛屿无数,星罗棋布,其中自有不同国家,风俗语言各不相同。令曾祖封‘公子’就是因为带着船队由此出海探险,献上了海上诸岛国所在位置的舆图,以及在这片海域如何行船的航海图,居功甚伟。”

  瑶光现在已经知道了,她曾祖所封的韩国公子的“公子”并不是什么“虚空公子”之类的搞笑称呼,而是承袭了先秦诸侯之子的寓意,公主不论功劳多大都无法封王封侯,但公主的儿子地位等位等同诸侯之子。当然,这公主得很受宠或是很有权力,她的儿女才能被这么称呼。

  薛娘子又解说大周朝疆土分成十九州,各州的名字、位置、风土人情等等。

  大致看起来,和瑶光从前的世界分别不大。

  薛娘子讲解这些东西时并不敢在纸上画得很分明,两人说了半天,纸上大大小小的圈一个又一个,还点着许多乱七八糟的的点儿,谁看了也认不出这是什么,但是薛娘子还是很谨慎地和瑶光把纸各自撕了包在帕子中,下了酒楼,让小丫鬟抛入河中。

  瑶光心想,这大概就是大周朝的禁忌了。

  蒲县县城不大,书局倒是有两间,瑶光去买了些书,就回绿柳庄了。

  她注意到街上有兑换银子的钱庄,正是晋荣商会开的,钱庄门口悬着黑漆木板,上面用白漆写着今天兑换银钱的价码。

  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换一吊钱,或称一贯钱。一吊钱有一千个,分成十串,一串一百个。但是用银锭换铜钱,或是用铜钱换银锭,都要给钱庄银楼兑换费。

  这个费用也会变动,但听王顺和薛娘子说,换一两银子要五十个钱,差不多十年都没变了。

  瑶光想到自己辛辛苦苦赚到一两银子要兑换成铜钱只能换到九百五十个,就觉得有些肉疼。但薛娘子问她,银子一两多重?一千个铜钱又多重?搬运这些铜钱,还要重新串起来,要不要人工?银楼钱庄的房租呢?

  瑶光一想,也就释然了。

  一两银子也不一定时时都能换一千个钱。

  去年春天,因大周朝向金帐国买了大批骏马,又从东山国买了许多精铁兵器,银子一时吃紧,一两银子最高的时候可以换到一千二百多钱,直到今春,才慢慢地落回去了。

  国与国之间的交易是用银子来进行的。

  瑶光经过卖米粮猪肉的店铺时,薛娘子提醒她仔细看了看店门上挂的水牌,对这时的物价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时她才深刻地了解了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

  他们中午在松鹤楼那一顿饭要二两三钱银子,够县城里的小户人家吃一个月的了。

  回去的路上,瑶光叫王顺走个和来时不同的路,本想着多看看田间乡下的风光,没想到在车上和薛娘子说了会儿话,就迷迷糊糊睡着了。

  她们俩的车在车队当中,前面那辆车中是王妈妈和翠羽,后面那辆车里是紫翎和竹叶,王顺骑马走在前面,车队后面还跟着几个小厮,走得比当初太妃带大家出城还慢呢,马车晃晃悠悠的,又刚吃饱没怎么活动。

  不知行到了那里,车队忽然停下来,瑶光听到外面一阵扰攘,刚要问时,王妈妈走了过来禀报,“娘子,前面魏村的土地庙中土地公公像不知为何塌了,想是前些日子雨下的勤,这庙又年久失修了。”

  瑶光不解其意,“那为何吵嚷?”

  薛娘子这时也醒了,她闭着眼睛笑了一声,“想是村民们想要重塑神像,求个过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