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县令,被迫登基 第89章

作者:红叶似火 标签: 种田文 爽文 基建 穿越重生

  文玉龙松了口气:“估计快完了,等人数降到几十人,咱们就可以撤了,只留两个衙役在这守着为后面来的指路即可。”

  十几天下来,他黑了一圈,人也瘦了很多。

  陈云州比他要好点,但也瘦了一些,毕竟是荒郊野外,哪怕有帐篷晚上也休息不好。

  揉了揉眉心,陈云州说:“现在人少了,在桥上边建一座铁门吧,然后贴一张告示,等人少了,三四天放一次人,时间固定即可,没必要一直安排人守着。”

  他这也是担心桥州的动荡波及到河水县。

  因为造桥比较困难,桥州与河水县相邻的地段,总共只有三座大桥。

  陈云州命人将另外两座暂时封了,张贴了相关的告示,只留了这一座通行,而且还建了大铁门。

  铁门建好之后,每日来河水县的人数已经下降到了几百。

  截至九月初,逃难到庆川的灾民总计有九万余人,比陈云州预料的要少,这都得归功于吴炎。

  他这发半斤粮给青壮年的做法,确实留住了一批青壮年,尤其是家里男丁多的那种,一家子一天能领到两三斤粮,煮点野菜糊糊,混着一家子也能勉强挨过去。

  九月初八,河水县总算是下雨了。

  同样的,桥州也迎来了久违的大雨。

  大雨过后,树林中野草野菜疯涨,还有菌子、木耳等也大片地冒了出来,有了果腹的东西,也就不用担心会饿死了。

  于是桥州停止了发放粮食,让百姓自己想办法。

  全家都还在桥州的百姓一面去采集菌子野菜之类的填饱肚子,一面赶紧挖地种些适合秋冬季节生长的蔬菜和粮食,为冬季储备食物。

  可那些父母妻儿都走了的青壮年回到空落落的家中,孤独、寂寞、思念、后悔等种种情绪顿时涌上心头。

  早知道就让他们别走的。

  早知道就跟他们一起走的。

  不少人都生出了去寻找家人的想法。

  于是同村的,亲戚之间,很多人结成了团队,从家里出发,准备去庆川将家里人给找回来,全家团聚。

  一个又一个的村落,不少男丁背着行囊,出发前往河水县。

  吴炎接到消息已经是六天后,他不可置信地问:“你说什么?他们去哪儿了?”

  “回大人,他们准备前往河水县。”下面的人硬着头皮说。

  吴炎眉头紧蹙:“这些个家伙,也不看看前阵子是谁想方设法接济他们,才不至于让他们饿死的。不行,准备一下,派人拦着他们,就说官府会为他们寻到家人的。另外,我写一封信你派人加急送去庆川府,交给陈云州,务必要快。”

  五天后,陈云州接到了吴炎的信,看完后顿时乐了。

  他笑着将信递给了文玉龙:“文大人看看。”

  文玉龙接过信,看完之后是满满的不可思议:“这个吴炎当我们是什么?他一句话,我们就帮他接收灾民,养九万多人,他再一句话我们就把人给他送回去?他当他是谁啊?”

  太荒谬了,这种信他都好意思写。

  陈云州慢悠悠地说:“他若心里有数,当初送人来的时候也不会给我使这种花招了。他但凡筛选一下,家中有两个以上青壮年男丁的,家里多发一斤粮食,把青壮年少的家庭整个送来,也不至于弄成这样。”

  到时候好歹留下的是青壮年男丁多的家庭,而不是现在数万寻老父老母妻儿子女的男人。

  吴炎估计是看他太年轻,所以心里不自觉地轻视他,说话做事才这么理所应当。

  陈云州今天就好好给他上一课。

  “安排人打开桥口的大铁门,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粥,再让人在桥边拉一条横幅,写上一行大字‘庆川官府帮你寻亲’,再从灾民中挑几十个能说会道的,让他们过桥去接引那些寻亲的灾民。”

  作者有话要说

第49章 . 049 圣旨到

  正午,烈日当空,一群穿着满是补丁的短打,赤着脚坐在树荫下歇脚的男人们,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气氛低迷。

  其中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郎捂住脸伤心地哭了起来:“我当初该跟娘他们一起走的,我不该为了那半斤粮食留下来。”

  旁边一中年人轻轻拍了拍他的肩:“三娃子,你娘也是想你活下来。他们这去庆川是什么光景还不清楚,一家子能活一个是一个,不能全家都去赌命啊。”

  众人沉默,可不就是因为这搞得他们妻离子散。

  如今也不知道去了庆川的家里人怎么样了,只求他们都还活着,一家人还有团聚的一天。

  只是听说庆川部分地方也受了灾,恐怕情况也不是很好。

  而且即便没受灾,人家又会拿出粮食养活他们吗?那些个老爷可都不是傻的,尤其是这么多人,可不是一两碗饭就能行的,没看他们本地的官府都只给青壮年发放半斤粮食吊着一条命吗?

  大家心里都不乐观,可又不敢说出来,怕说出来队伍里有些人会崩溃。

  就在气氛跌入谷底时,忽地一道洪亮的声音从头顶传来:“老乡,你们这么多人是打算去庆川找亲戚的吗?”

  队伍的领头人耿叔抬头,只见面前站着一个皮肤黝黑的矮小中年人。中年人穿着粗布衣裳,手上满是茧子,明显也是乡下人。

  “你是?”

  矮个子笑呵呵地自我介绍:“老乡,我老家是东原县白柳庄的。这不遇到旱灾,跟着家乡人逃难去了庆川吗?如今总算是安顿下来了,可左邻右舍都惦记着还留在看更多精品雯雯十七-恶群八一死扒咦陆9流3家乡的亲人,正好我这腿脚利索,他们就拜托我回来看看,这一路上若是遇到谁家的熟人就帮忙通知一声。”

  一听是家属们派出来找人的,人群顿时激动了起来。

  先前还在哭的那个少年仗着个子小,身形灵活,一个箭步窜到矮个子跟前,迫不及待地问道:“叔,叔,有我家人的消息吗?”

  “这位老哥,老爹叫李大齐,你认识吗?”

  “我婆娘周氏,大家都叫她周二婶,脸上有不少麻子,带着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十四岁,还有一个十二,你见过吗?”

  ……

  一群人将矮个子围得水泄不通,矮个子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还是耿叔站出来大声吼道:“闭嘴,一个一个来。”

  人群总算是安静了下来。

  矮个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道:“这样,我把我周围的邻居说出来,大家看看有没有你们的亲戚,好不好?”

  耿叔做主:“就这样很好,大家安静下来,听这位老哥说。”

  人群不约而同地静了下来,连呼吸都轻了下来,只是一双双渴盼的眼睛盯着矮个子。

  矮个子在万众瞩目中说道:“马大嫂,罗家沟人氏,丈夫姓苗,带了两个孩子,大的叫苗小虎……”

  他一连说了几十户人家,可没有一个对得上号的。

  人群由一开始的激动逐渐变成了失望,几百人的队伍,一片死寂。

  矮个子舔了舔唇,笑呵呵地说:“大家不要着急嘛,我没见过,但你们的家人肯定是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庆川官府跟桥州官府不一样,咱们过去后,无论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发一碗粥,大夫挨个检查身体。咱们现在都还吃着官府发的救济粮。”

  “陈大人和文大人都是为民做主的好官,为了方便咱们寻亲,他们在桥边派了衙门的官爷专门给咱们查那登记名册。咱们庆川过去的人,姓什名谁,籍贯哪里,家中几口,如今安置在什么地方,都记得清清楚楚,大家直接去桥边查名册,那个比你们这样胡乱打听容易多了。”

  本来绝望的人群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真的?”耿叔目光灼灼地望着他,代大家问出了心声。

  矮个子耸肩:“我还能骗你们不成?大家都是苦命人,当初官府的通知出来,我娘和媳妇也让我留下,可我娘都五十多了,瞎了一只眼,媳妇儿身体又不好,小闺女才四岁,大儿子也只有十二岁。我若是不跟着,他们娘几口怎么活啊?”

  “幸亏是去了,庆川知府陈大人对咱们是真好,现在每天发两斤半粮食给咱们,还给咱们发种子、农具,开的荒地都是咱们自己的,我相信这明年的日子啊,一定比今年要好。”

  他操着一口家乡话,说得又情真意切,人群不由信了,少年站起来抹了一把眼泪,仰着亮晶晶的眸子问道:“叔,怎么才能去庆川?我要去找我娘。”

  矮个子指了指:“那,就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往西就行,大概走两三天就到了。”

  “谢谢叔。”少年鞠躬道谢,然后背起薄薄的行囊,拄着手里的木棍,往西而去。

  耿叔也冲矮个子点了点头,拿着东西说:“走,咱们去河水县,去庆川,愿意去的兄弟,都一起。”

  队伍里其他人毫不犹豫地跟了商去。

  这一幕,不停地在桥州各地发生,成百上千迷茫的青壮年,在“好心人”的指点下,背起行囊,埋头往河水县而去。

  很快洪河边就陆陆续续涌来了许多寻亲的人。

  刚开始一天只有几十百来人。

  但没过几天,人数就暴增到了几百上千。

  人太多,书吏都忙不过来,因为要一页一页地翻登记目录,替他们寻亲,效率实在是太慢了。

  而且人越来越多,桥上都站满了排队的人。

  陈云州看着漫长的队伍,许久才放过来的一个人,轻轻摇头,唤来柯九:“将人都放过来,然后按照县域分开,每个人发个馒头,让他们等等,以后每天下午申时正开始统一给他们查亲人的去向。”

  登记名册重新整理过,是按县域整理的。

  这样将一个县的人聚在一起,一天就只用查一遍就行了,能省不少时间。

  每天申时以后过来的人,没赶上当天的,就在这边的营地中休息一晚,明天再查自己的亲人去向。

  这么一分流,大桥再也没堵着了,效率也提高了不少,变得有秩序多了。

  第二天下午,一查到亲人的去向,这些人顾不得很快就要天黑了,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重新踏上了寻亲的旅途,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这是充满了希望的寻亲之旅,因为每走一步,他们就能与亲人更近一步,距团圆的日子更近一步。

  不过也有些没找到家人去向的。

  也不知是其家人在逃难途中都死了,还是因为登记失误等原因没找到。

  对于这些人,陈云州也有安排,他让人给他们做了一身统一的志愿者服装,然后安排在河边维持秩序,给寻亲的百姓讲解流程规矩,劝导心急的百姓耐心等候排队等等。

  同时,还给他们每个人的胸前背后都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他们所有家庭成员的名字。

  若是这些接收过他们帮助的百姓他日得知了他们家人的消息,都可去官府报个信。

  如此一来,既让这些寻亲失败,茫然不知所措,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人重新寻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也给他们重新燃起了一丝寻找到家人的希望。

  有了这些人做表率,很快,不少百姓也自发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帮忙做饭,维持秩序,河水县这边很快就变得井然有序起来。

  更有甚者,还有些寻到了亲人的,一扭头又返回了桥州,去通知其他亲戚了。

  起初别人说庆川府有多好,他们是不信的。

  但在河水县呆了几天,官府每天都给他们发两顿饭,帮他们寻亲,还有那些早前就到河水县的桥州人的现身说法,一桩桩,一件件,都让他们很明显地感觉到了庆川官府的不同。

  现在庆川官府大力鼓励开荒,开出的荒地都是自己的,还免五年田赋,灾民还有一些粮食补贴,这么好的事哪里去找?

  不行,不能光是自己享福过上还日子,还得将亲戚朋友、同乡们都叫过来。

  于是,在这些人孜孜不倦的自发宣传下,很快不少桥州百姓都知道了庆川官府爱民如子,对百姓极好。

  许多在桥州没什么家业,穷得叮当响的百姓都打算举家搬迁至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