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代文里当厂长 第241章

作者:番茄菜菜 标签: 种田文 打脸 年代文 穿越重生

  “这个,大概得看那边的工作进度,设备调试的话如果只是去指点一下倒是快,如果跟进整个过程,怕是得个把月。”

  这还是往少里说,毕竟当初这边设备调试就花了几个月时间。

  孙时景想了想,“那边纬度高,天气没那么热,倒是个避暑的好去处。”

  怎么好端端的扯起了避暑?

  吴孝钢正想着,孙时景已经离开了。

  走到门口忽然间想起来什么,“你们厂长,是重阳节前的生日,对吗?”

  “对,九月初八。”

  不过时下并不流行过生日啊,尤其是领导这身份特殊了点,她要是过生日,下面工人怕不是就要花钱了,不小心就搞成了经济问题,这样不好。

  孙厂长问这个做什么?

  孙时景没有给吴孝钢答案,他不是南雁喜欢给她的办公室主任答疑解惑。

  制药厂的小孙厂长喜欢给人出难题,让人费很多脑细胞。

  当然,前去东北的南雁自然不在这其中行列。

  再度来到辽化这边,南雁深知还看到了许多熟人。

  正在进行设备安装的吊装工人,如今再处理作业时可谓轻车熟路。

  “去年的时候还出国忙活了一趟,你那鬼主意还真行。”

  老关感慨万千,当初南雁说可以通过设备安装培训吊装工人,他没那么相信,没想到人家小同志说到做到。

  这些吊装工人出国,给那些出口的大化肥装备做安装。

  在国内也四处跑,去别的建设工地做吊装。

  技术越发的娴熟。

  南雁白了一眼,“你说你这个老同志,夸人就正经的夸,非要说我那是鬼主意,跟我还是小屁孩似的。”

  老关听到这话鞠了一躬,“是我说的不对,南雁同志别往心里去。”

  他这般滑稽动作惹得其他人看过来,南雁忍不住嗔了句,“一把年纪了还不正经。”

  老关哈哈笑了起来,他是真的心情好,化肥厂这两天就能完成安装工作,紧接着调试设备,然后就可以投产。

  自己忙活完这一通,也可以功成身退了。

  算是站好最后一班岗,如今的他,轻松得很。

  倒是南雁听到这话愣在那里,“你才多大岁数,咋就退休呢,怎么没事业心怎么行?”

  她有点慌,老关岁数不大啊,咋就要退了呢。

  老关看着明显慌张的人,“刚想要夸你呢又沉不住气了,你看你这样子,往后怎么委以重任?”

  他拍了拍南雁的肩膀,帮着这小同志整理了下领口,“身子骨不如早些年,想着休息休息安度晚年还不成?”

  作者有话说:

  一更啦

第125章 他凭什么跟你闹

  辽宁的化肥厂即将落成, 而这却又是老关退休的倒计时。

  南雁心情复杂,来到这边的第一个晚上,有些睡不着。

  老关当年还从事地下工作, 的确是年纪不小了。

  只是南雁总觉得,他们这代人都是要在岗位上死而后已的, 退休只是一个字面上的概念而已。

  而当老关亲口说出要退休的话时, 她总觉得有些难过。

  虽然知道, 该替老同志开心。

  上了岁数的人承担着太多的压力, 对身体不好。

  他本应该安享晚年,哪能因为自己的错愕就死而后已呢。

  说白了还是国家的人才不够,如果有足够多的青年承担起这些重任, 老同志们大可以放手。

  南雁想了想, 有些睡不着。

  第二天出现在这边工地上都有些晚。

  “怎么,晚上没休息好?”

  “没有, 刚才在那边等着,给沧城去了个电话。”

  电话是打给孙时景的, 制药厂的孙厂长很高兴接到南雁的电话,尽管南雁的话让他迟疑了许久。

  两人都觉得宁缺毋滥,不需要多招生。

  然而还没到这个时候。

  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添补这些岗位。

  南雁提到了美国总统访华时的事情,“他们的团队相对年轻, 而我们这边,却垂垂老矣。”

  尽管南雁是双方人员中最年轻的那一位, 但是一个高南雁并不够, 还需要更多的年轻人。

  孙时景沉默了许久,“你觉得郭局长能答应吗?”

  “如果你跟我统一战线的话, 长城同志是说不过我们两个的。”

  甚至不需要自己在, 孙时景一个人就能把郭长城说服。

  前提是, 孙时景与自己统一战线。

  “行吧,我去一趟教育局。”

  南雁松了口气,“谢谢。”

  自己不在沧城,这事就得让孙时景来处理。

  平白给人增添了工作量,南雁觉得这一声谢谢很必要。

  “你什么时候回来?”

  “还不好说,这边设备下午开始调试,快的话半个月,慢的话大概得一两个月。”

  “嗯。”

  那边挂断了电话,只留下一个“嗯”。

  南雁想,回去的时候应该给孙时景准备一份礼物才是,答谢人这段时间的辛苦。

  至于准备什么礼物,或许可以找一下东北这边的老山参什么的?

  她晚上的时候问老关。

  “老山参啊,那我回头给你留意着。”他请人过来帮忙,送人一支老山参也是应该的。

  南雁这边进度不快不慢,她已经接受了老关即将退休这一事实,如今自己能做的,那就是帮着老关站好最后一班岗。

  她人在东北,倒也留意着高考录取的事情。

  最先传来好消息的是陵县那边。

  三个徒弟都考上了,小徒弟最是出息,考上了清华的计算机专业,另外两个徒弟倒也算不错,一个考上了首都外国语学院,另一个则是去了南京农学院。

  至于红武公社那边,林蓉如愿去了首都念书,化工学院。

  倒是高北辰的录取学校略有些古怪。

  依照刘焕金的说法,高北辰报考的是首都的学校,首都工业学院,然而最终被哈工录取。

  要不是打电话过去特意问了一遍,确定没有录取错,她还真觉得这其中有什么问题。

  南雁倒是知道怎么一回事,高北辰大概是在做考卷时答得不错,那几个特殊的题目答得好,所以被哈工抢走了。

  这事倒是她考虑不周,忘了跟家里头说。

  好在高家小弟很愉快的接受了这一结果,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早早的跟公社开了介绍信,离开家里,如今人已经去了哈尔滨。

  至于老高家想要四处宣扬儿子考上大学这事,证明自家出人才。

  奈何马书记一句,“是啊,南雁和北辰姐弟俩都不错,你们咋想的,咋就跟南雁断绝亲子关系了呢?”

  主动出招的马书记让老高家傻了眼,还宣扬个屁呀。

  他们哪想到南雁压根没出事,当初那一副山雨欲来的模样全都是自己吓唬自己。

  结果为了小儿子跟闺女断绝关系,得到的却是小儿子这么一句话,“今天能为了我跟我姐断绝关系,明天你们又会为了什么跟我断绝关系?你们可真是亲爹娘兄弟,毕竟别人家做不出这事。”

  老高家赔了夫人又折兵,加上马书记是在人群里说的,公社里的人纷纷看老高家的热闹。

  怎么宣扬?

  宣扬自己出了俩好孩子,结果被他们一个个得罪了吗?

  刘焕金跟南雁提了两句,倒也没怎么多说。

  毕竟知道南雁压根不想关注老高家的事情。

  热闹看两眼就够了,对刘焕金而言,更担心的是去香港那边的张桂花,“去了好些天了,也没说啥时候回来,我瞧建国有点担心。”

  担心什么?刘焕金倒也明白。

  曾经被兄嫂嫌弃,被林广粮两口子看不上的小.寡.妇如今可是有人稀罕呢。

  林建国大概有危机意识,怕被别人撬了墙角。

  南雁安抚道:“他好好照顾家里照顾厂里就行,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是不相信桂花的能力还是不相信她的心意?这么担心下去,夫妻间的信任都没有,只怕回头真要出岔子。”

  夫妻间的信任。

  刘焕金叹了口气,“回头我跟建国好好说说。”

  年轻人没怎么经历过大风浪,的确是少了些信任。

  除了几个徒弟和家里,其实食品厂那边也出了点成绩。

  当初厂里招了不少的知青去工作,原本是落户在陵县了的,但高考又给了他们展翅高飞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