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母后 第121章

作者:星辉映川 标签: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BG同人

  侍中品秩比二千石,而张衡之前的官职太史令和黄门侍郎都是六百石,几乎一飞冲天。

  不过,这是张衡应得的。除了历法,他对日食的预测、改进农具、辅助修建水渠……邓绥将这些都记在心中,擢为侍中在情理之中。

  侍中没有具体职务,只备皇帝(皇太后)顾问应对。

  不过,张衡的这个侍中在皇帝没有亲政之前,恐怕只被皇太后问些天文星象营造之类的事务。

  不过这是比二千石啊!

  张衡心中热切,且在德阳殿吃了皇帝画的大饼,对于皇太后问询擅长之事欣然从容。

  谢过恩后,张衡离开,去了东观,准备见见以前的同僚。

  嘿嘿,除了邓弘,他可是一众同僚中最先坐到二千石呢,虽然是比二千石。

  张衡离开,但刘隆依然在后殿,问起母后刚才有何喜事,为何欢声笑语一片。

  邓绥笑得眉眼弯弯,转头看向伯姚,让伯姚过来为皇帝答疑解惑。

  原来,刘隆在与张衡聊天的时候,伯姚仲姬也在与邓绥说话。

  仲姬跟随张衡,两人经历差不多。但是伯姚历经的事情比张衡更加波澜壮阔。

  她此行领了使者的命令,抚慰西南夷和南蛮,行途与张衡等人有重合,但更多的是独自带人行动。

  翻山越岭,寻找山民,授予技艺医术,代表大汉赐给首领财帛印绶,引导山民下山耕种……伯姚甚至还带人灭了几个不服从大汉命令的村寨。

  当然这个灭不是屠人部落,而是杀了首领,将土著迁到山下成为大汉编户。

  这是个狼灭。

  刘隆听完,抬头看了笑容柔和的伯姚,心中道。

  汉唐的使臣都十分牛气,这是历史上公认的。

  西汉有张骞、苏武、傅介子、冯嫽,东汉有班超、甘英,大唐有玄奘、王玄策。

  “伯姚做得好,有前汉冯嫽之风。”刘隆赞叹,然后问母后道:“母后,伯姚扬大汉国威,教化山民,不知道母后要如何赏赐?”

  邓绥笑道:“我已封伯姚为长乐尚书仆射,仲姬为长乐尚书郎。”

  “母后赏罚分明。”刘隆道。

  邓绥端着奶茶喝了一口,道:“伯姚张侍中献上来的荼滋味不错,荼中混羊乳石蜜也甚可口,你有心了。”

  刘隆想了想,道:“此物叫荼不太合适,不如改称为茶。”邓绥重复了两声,点一点头。

  “伯姚仆射,这茶上贡了多少斤?”刘隆转头问。

  伯姚道:“十石芽叶做的……好茶,口感爽嫩。还有二十石

  老叶做的茶,口感粗糙苦涩,可做解暑药用。”

  刘隆闻言点头,转头眼睛眨巴一下,对母后说:“母后,这茶可是与奶是绝配呢。”

  邓绥闻言点头,奶茶口感丝滑细腻,香气扑鼻,也没有奶腥气。

  刘隆道:“咱们中原有喝奶习惯的人不多,但是草原上却有很多。母后,你说这茶会不会成为丝绸那样让草原部族离不开的存在?”

  邓绥听了,顿时坐直身子,端着奶茶连喝几口,道:“我听着,继续说。”奶和石蜜都容易腻,但是加上茶却不是那么腻了。

  刘隆道:“上林苑移了茶树却没有种好,这与丝绸一样是生长在华夏大地上的特产。”

  刘隆说完,朝邓绥眨了眨眼睛,大汉通过丝绸从西域和草原上换了不少良马。

  这茶叶耗费的人工要远少于丝绸,若真成为类比丝绸的存在,那么……

  邓绥的眼睛亮起来,转头对伯姚道:“伯姚,你以后负责推广制茶的事情。”

  伯姚即刻道:“奴婢遵命。”

  产料跟上了,就剩下如何将茶推崇到至高的位置了。不过,这没有什么难处,邓绥当年也曾这样推广过吉贝布。

  “陆离,将好茶分赐重臣宗室,以后待客的饮品都换成茶,或者加了奶的茶。”邓绥吩咐道。

  陆离应下,起身离开,去分茶叶。陆离以侍奉皇太后为主,但这种赐臣下礼物的事情一向做惯了,做起来得心应手。

  重臣、宠臣、亲朋、宗室这些京师里有头有脸的人一家都不能少。反之,不受重视的人家只能干瞪眼,捞不着。

  刘隆见母后换了饮品,道:“我的不要加糖,甜腻腻的反而失了茶叶的山韵。”

  邓绥听了,脸上缓缓露出一个疑惑的表情,想了一下,道:“泡一杯不加糖的热茶过来。”

  她这个儿子对吃的一道颇有心得,听他说得这么玄乎,也忍不住尝尝茶叶中的山韵是什么。

  “再来一杯老叶做的热茶。”邓绥又道。她也想试试这次一等的茶叶滋味如何。

  不一会儿,宫女端来几杯茶,送到几人面前。刘隆呷了一口,喟叹不已,这熟悉的豆香和鲜爽才是绿茶的味道啊。

  喝完回甘的芽

  叶茶,刘隆又拿起老叶茶,只喝了一口,口中发涩且发苦,香味也不如芽叶茶。

  “这老叶茶用来做奶茶,倒是可以。”奶味和石蜜能中和老叶的苦涩。

  宫女听了,又跑去让太官用老叶茶做奶茶。几人又试了,如果不仔细品,差别倒是不大。

  吃完茶,尚书郎送来一封加急传来的奏表。

  刚才的轻松温馨瞬间消失,连空气中的甜香也消散了几分。邓绥一脸沉重地打开奏表,看着看着脸上的表情竟然轻松起来,甚至露出几分笑意。

  “母后……”刘隆眼巴巴道看着,问:“朝中发生什么好事?”

  邓绥将奏表递过来,刘隆一目十行,看完亦是露出笑意。

  “舞阳侯着实勇武过人。”刘隆由衷地赞道。

  原来鲜卑寇掠边城,被舞阳侯度辽将军邓遵率军大破之。

  叹完,刘隆的嘴里念叨着鲜卑。匈奴、鲜卑、羯、氐、羌,被称为五胡,五胡乱华的五胡。

  茶和武举不能落下,一手文,一手武,两手都要硬,才能震慑部族,怀柔四方,为大汉带来安宁。

  东北部时有部族反叛,西部也才刚刚恢复和平没两年。邓绥又有意收复西域,纵然虞诩身具将才,但是她依然如履薄冰,生怕西羌再次生变。

  邓绥心中感叹,天灾和兵祸能彻底消停一个,该多好啊!

  内心外患,唯有齐心协力才能渡过难关。然而,朝野若做到上下一心很难啊!作为帝国的统治者,邓绥是操碎了心。

  邓遵立下战功,邓绥赐给了不少财帛,里面还包括新上贡的好茶和次茶。

  张衡离了崇德殿往南宫东观而去,与几位同僚见面。对于同僚诧异的神情,张衡内心毫无波动。

  毕竟经过皇帝“你是谁”二个字后,任何人的诧异已经不能让他的内心再起波澜。

  众人拜见,各叙别情,听完张衡的经历,他人赞叹敬佩不已,再听他擢为侍中,眼中均露出羡慕之情。

  富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这就是张衡过来见同僚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之一呢。他毕竟还是帝师,缺席一年,在外又有心得,恨不得将知识通通塞给皇帝。

  “圣上明年就结业

  啦。”

  甫闻噩耗,张衡一愣,不知所措道:“怎么就结业了呢?”

  马融道:“圣上明年就十六岁了,该以政事为主。”马融也不敢说是不是亲政,但对皇帝而言终归是好事。

  张衡怔愣半响,随后目光灼灼盯着马融和许慎,道:“你们占了我一年的时间,从明天起多给我排些课。”

  马融不乐意,道:“我的张侍中哟,你贵人事忙,给皇帝上课之事还是交给我吧。”

  许慎帮腔道:“圣上已将天文算数学得差不多了,他又不做太史令,学那么深做什么。”

  张衡冷哼一声,拂袖道:“我难道只会这些吗?我这次走南行北,收集不少民情风俗,还绘制了诸郡国地形图。圣上心怀天下,知道这些有益无害。”

  “经文嘛,圣上从小就开始学,再学也就那么回事,况且不是还有你们辅佐?圣上又不当大儒,学那么深干什么?”

  许慎:……反驳就反驳,干嘛要学他说话。

  不过,马许二人听完张衡的理由,心中动摇,大汉幅员辽阔,了解民情风俗确实是帝王应当做的事情。

  “行吧。”马融和许慎相视一眼,不情不愿,嘴里带着二分酸道:“谁让你品秩最高呢?”

  张衡:他刚才品秩也高,不也被两人联手挤兑?真是男人心,海底针。

  “多谢二位高义。”张衡面上称赞两人的深明大义。

  马融轻哼一声,许慎摆手告辞道:“我回去改书去了。上次我与圣上言我编的书,圣上断言这书若成,利在千秋。”

  许慎不等两人反应,便起身离去。

  张衡眉头微微一皱,看着许慎的背景,道:“我主持编纂的《延平历》已被下令刊行天下。”

  马融闻言微顿,亦起身道:“张侍中既然准备为圣上讲课,那就好好备课,我注经去了。”

  谁还不会编写传世书籍咋的?

  张衡有《延平历》,许慎有《说文解字》,他马融要遍注群经为万世师表!

第94章

  临近毕业,刘隆的课上得十分悠闲。马融许慎等人自思已经将五经教授完,剩下的一年都是给皇帝讲解明君贤臣的故事。

  不同于上辈子毕业的匆忙,刘隆每天上课几乎就是听故事,愉悦而又舒心。

  不过,最近变了。

  课程猛然增加不说,课后张衡又拉着刘隆补课,讲南北山川地理形貌,并且还要考试。这让刘隆恍恍惚惚有了上辈子期末的感觉。

  刘隆现在连看奏表的时间都没有了。

  张衡将一张地形图铺在桌案上,用手指着山川河流,给他讲解山民民情。

  刘隆心生好奇,问道:“张师傅你去过这些地方吗?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张衡回道:“我去过一小部分,其他资料都是伯姚提供的。”

  刘隆听了大为惊讶。语言不通,风俗不同,伯姚为了收集这些资料想必花费了不少心血。

  刘隆现在就像被一群人追着喂饭的“天选之子”,而追着他喂饭的大多都是被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人,因而心中倍感压力,下定决心要认真学习。

  张衡看到小皇帝的学习状态,更加满意了。

上一篇:刀刀去哪儿

下一篇:返回列表